一、历代铜镜特征
商周时期铜镜的特征。
商周时期铜镜皆为圆形,镜近似平面,镜形较小,镜身薄,缘厚大多于0.2~0.4厘米间,镜背以素者居多,纹饰多为简单的几何纹,以线、圈为主,而西周中后期出现了重环纹和鸟兽纹。镜钮以拱形钮占多数,西周时期又出现了环形钮、长方形钮等,同时钮周围无钮座,这也是区别于其它时期铜镜的一个方面。西周早中期以前,铜镜无凸起的边缘,较平直,而西周后期铜镜的边缘凸起,有的微向上卷,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立樯式边缘的前身。商周时期的铜镜一般锈蚀斑斑,因为此时期铜镜的合金以红铜为主,极少掺进锡、铅一些成分,又臣红铜易生锈,加之年代久远,故锈蚀较严重。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铜镜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这个时期手工业飞速发展,制镜技术高超,铜镜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繁多,造型也精致轻巧。春秋早期铜镜沿袭西周中晚期的镜型和镜纹。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常见的镜类为素面镜。战国中期盛行的镜类有羽状地纹镜、四山镜、花叶纹镜,但花叶由三叶、四叶发展到八叶,五山镜、六山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以及错金银狩猎纹镜等也相继出现。战国晚期除了沿袭中期的镜以外,新出现了叶纹蟠螭纹镜、蟠螭菱纹镜和连弧纹镜等。春秋战国时期镜面平直,边缘平或上卷,这时期镜缘多为立樯式素卷边,少数为宽窄不一的素平缘。此时期最大特点是镜型轻薄灵巧,形式多样,圆方皆有,直至战国中晚期少数镜类始而加大加厚。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的镜钮为弦纹钮、桥形钮和半环形钮,战国中晚期为弦纹钮、镂空钮,而弦纹钮贯穿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但钮小。商周铜镜均无钮座,而春秋战国时期一般铜镜皆有钮座。钮座的形式基本为圆、方形两种,战国晚期还出现了连弧纹钮座。春秋战国时期镜纹的最大特点是主纹和地纹相结合,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时代铜镜纹饰之一。春秋之前、战国之后大多无地纹。这时期铜镜纹饰繁复细致,变化多采,最习见的有云雷纹、勾连雷纹、菱纹、(绳)纹、山字纹、蟠螭纹、兽鸟纹、羽状纹、花叶纹、狩猎纹等,还出现了工艺新颖的错金银、彩绘和透雕镜,纹饰为浅浮雕和高浮雕两种。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胎质显红,这也是区别汉唐铜镜的一个方面。
两汉铜镜特征。
西汉中叶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这些新的镜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下列若下特点:一、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四分法布局方式。草叶纹镜类、星云镜、四乳禽兽纹镜类的四乳四虺镜,有一个共同特征,是以四乳为基点将镜背均匀分成四区,其间布置主题纹饰。星云镜、四乳四虺镜背均匀分成四区,其间布置主题纹饰。星云镜、四乳四虺镜的四乳与主题纹饰呈环绕式排列。草叶纹镜的四乳在方框四面的中心,左右对称排列草叶纹。以四乳为基点的四分法布局结构虽然不是汉武帝时才开始出现,但其定型和广泛使用却是在西汉中叶。这种布局形式影响很深远,西汉晚期及以后大量流行的四乳禽兽纹镜类,直到汉代中叶以后新出现的画像镜中也都不乏这种形式。二、突出主纹,地纹逐渐消失。汉镜与战国镜的显著差别之一是地纹与主纹之别完全消失,即没有地纹,乒纹成为铜镜的单一图案。西汉前期地纹已渐趋粗略。西汉中期,草叶纹镜类、星云镜、连弧纹镜类、重圈镜类、四乳禽兽纹镜类已不再使用地纹衬托主纹的表现手法。这当然是铜镜艺术表现手法的重要变化,但也与汉代铜镜使用更为普及有关。从此铜镜上的重叠布置纹饰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三、主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西汉中期的铜镜,显示出结构简化,纹饰素朴的明显特征。连弧铭文镜、重圈铭文镜类只是一或两圈铭文,四乳四虺镜在四乳间刻画极为简化的四螭。宽平素缘,不加任何装饰,改变了战国铜镜那种严谨细密的风格。四、铭文逐渐成为铜镜纹饰的组成部分。战国末期,铜镜上开始出现铭文。西汉初年铭文只是作为布置在某些纹饰中的一个部分。汉武帝前后才出现了完全以铭文为铜镜主题内容的情况。连弧纹铭文镜类的铭文与内向连弧纹同处于主纹的地位;重圈铭文镜类则完全以铭文为主,其它纹饰则属于从属地位。五、随着纹饰布局的变化,铜镜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半圆球状钮完全代替了战国铜镜的弦纹钮,纹饰以镜钮为中心环绕布局。这种钮式后来成为中国古代铜镜镜钮的基本形式。
西汉晚期特别是王莽时期,铜镜又出现了较大变化:一、铜镜的纹饰题材有了重要突破。以四神为中心,形象各异的禽鸟、瑞兽成为铜镜的主题纹饰。在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四虺镜等以铭文为主或图纹简朴的铜镜仍在流行之际,禽鸟、瑞兽、四神这些别开生面的图案相继问世,这固然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在铜镜上的反映,却为铜镜的主题纹饰开辟了新的途径,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后来一段很长时间内,瑞兽、禽鸟一直是铜镜的主要纹饰之一。二、四神、动物、禽鸟的造型更为形象化。这个时期不论想象和传说中的神兽、异鸟,如青龙、凤凰、朱雀及许多我们暂时未能称呼的瑞兽,它们多以动物和禽鸟的形态出现。这些图案应是人们对生活中常见禽兽的升华或夸张的产物。比起以前的饕餮纹、蟠螭纹等,不仅使人一扫饕餮、蟠螭图案狰狞恐怖的感觉,而且禽兽纹构图精巧、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这些形象生动、姿态各异的禽兽,奠定了后代铜镜纹饰造型的基础。三、铭文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排列灵活。这个时期的铜镜铭文以“尚方”铭最多,宣传铜镜质地的“善铜”铭、“佳镜”铭也逐渐出现。姓氏铭文如“王氏”铭、“朱氏”铭、“杜氏”铭的出现是一个显著特征。铭文中祈祷高官、子孙蕃昌、长生不死的铭辞是最习见的吉祥语,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的人生观,反映了当时封建迷信、神仙思想的泛滥。“尚方”铭、姓氏铬以及“善铜”铭的出现,标志着铜镜生产商品化程度的加深,也意味着铜镜使用的日益广泛。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东汉铜镜随葬比例的增大也证明了这一点。四、这个时期流行的镜类,不仅主题纹饰精美,而且一反前期多素宽缘的形式,注重铜镜边缘的装饰。
东汉铜镜特征如下:
东汉中期以后是中国古代铜镜获得重要发展的时期。其风格如下:一、铜镜题材广泛,纹饰结构复杂。以神兽镜、画像镜为主的铜镜题材标志着中国古镜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期神仙思想的题材中大量吸收了广为流传的西王母和东王公的内容,建安式重列神兽镜的列仙图是典型的代表。特别有意思的是在反映神仙世界的图案中,涌现出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画面。如神人车马画像镜和神人歌舞画像镜中的那些栩栩如生的骏马,绣珠帘的轿车,翩翩起舞的神人,各种姿态的侍者。二、浮雕式技法的产生和“轴对称”的纹饰布局方式的运用。汉代铜镜主题纹饰的表现技法,从西汉一直到东汉中期以前,如草叶纹镜、重圈镜、连弧纹镜、规矩镜、乳钉禽兽镜等都是采用单线勾勒轮廓为主要表现手法,即有的学者称之为“线条式”的做法。东汉中期以后,神兽镜、画像镜、龙虎镜等采用了浮雕式的手法,主题纹饰隆起突出,高低起伏,形象生动,活泼自然。这种浮雕式的技法,使纹饰的视觉效果由线条式的平面变化为半立体状,开创了后代铜镜高圆浮雕的制作手法。东汉中期以后的铜镜在纹饰布局上也突破了“心对称”式的纹样设计,出现了“轴对称”式的新风格。
唐代铜镜特征。
唐代铜镜题材广泛,风格各异,色调鲜明,组织完美。禽鸟纹饰完全居于主要地位,隋、初唐以瑞兽为主的题材已经消失,四神十二生肖题材虽然还能见到,但整个形态和构图已发生变化。植物纹饰摆脱了点缀从属的地位,瑞花、株花成为铜镜纹饰的主要题材之一。此时期的另一重要特色是,人物故事题材大量涌现。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的那些自由活泼的禽鸟蜂蝶,雍容华贵的瑞花,体态俊美的飞仙,在铜镜上组成了格调优雅、丰满柔和的图案。唐镜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唐代初年到德宗时,社会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国家统一,各民族友好往来,中外交往异常活跃,社会相对安定。就在较长时间的和平与稳定的时期中,孕育出富丽堂皇、灿烂辉煌的唐代文化艺术。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唐代铜镜的主题纹饰由瑞兽到禽鸟到以植物纹饰为主的演变,与整个唐代纹饰的演变趋势是相一致的。仅以敦煌图案为例:“自晋魏到隋唐的过程中,敦煌图案的纹样,早期是以几何形及动物形象为主”。“渐渐演变到唐代而以植物的形象为主”唐代的图案可以说是卷草纹的世界”,“它以流丽婉妙的线描出正反相间的卷叶,填充以莲花、宝相花、海石榴等,并有巧妙地配置孔雀、灵鸟、飞仙、飞佛、人首鸟身的伽陵频伽等。”唐德宗以后至晚唐、五代是铜镜急剧衰退的时期,无论造型、纹饰、技法都与前一时期迥然不同;主题纹饰除简单粗放的植物纹样外,含有宗教趣旨的纹饰特别盛行,如以八卦为主纹,配以符、星象、干支等具有道教意味的纹样。在佛教中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的字标志也广泛使用。布局或者层层密密、一圈又一圈分割配置,或者十分单调乏味、无美可言。圈带铭文又多了起来,镑形除圆形外,亚字形、方形已流行起来。表现手法也自成一体,或者细线浅雕,或者剔地成纹;作风或者粗拙,或者细弱,完全失去了盛唐铜镜富丽堂皇、千姿百态的风格。可以说,这个时期是整个中国铜镜的转折时期,从此以后铜镜艺术日趋衰落,纹饰、造型、技法都呈现出另一种艺术风格和时代特点。
宋金时期铜镜的特征。
宋代初期,铜镜仍承袭唐代之风,图案题材较广泛,然而特殊之精品颇少见。此时期仍流行八出菱花、葵花形镜、亚字形镜、方镜和重圈铭文镜。镜钮比唐镜小,却比后期镜钮大。镜表面没有唐代镜的银白光亮,亦没有唐镜的漆黑美丽的锈膜。这时期铜镜的合金成分发生了变化,大体含铜平均百分之六十七至七十左右,含锡为百分之十三左右,锡量明显地减少,而含铅量却增多,平均为百分之二十一左右,同时锌的比例也加大,故此铜镜的质地不如唐镜好,乃为黄中闪红铜质。镜体亦多较唐镜轻薄,铜镜的图纹、线条粗劣,给人以粗略笨拙之感。
北宋时期,造镜工艺有一短时期的发展,镜背图案精致细腻,但是北宋因大量铸造兵器、铜币,铜镜的铜料便不足,所经铜镜轻薄,铜质较粗,镜纹也将唐代末期的细浅雕变为平雕,花草纹饰配置齐整,雕刻手法精细,花草更显露叶筋,图纹较紧密,空白地子面积小,主要将唐代的八出菱花、葵花形变为六出菱花、葵花形镜。同时边缘也没有唐镜规整,而每一菱、葵弧亦与唐镜有细微变化,仔细审视,宋代的菱、葵弧中部平凹,而唐镜的菱、葵弧圆润、浑厚、自由、协调。同时还将镜的大钮改为小钮。北宋时期除了圆形、方形、菱花形、葵花形镜流行外,亚字形、带柄形镜显著增多,图纹题材也渐趋于缠枝串绕花草、花鸟纹,同时,在靠近边缘处一般围以连珠纹。
南宋时期,铜镜走上了创新的道路,其镜型主要有带柄镜、长方形镜、鸡心形镜、鼎炉形镜等。此时期带柄镜的镜缘凸边与镜柄的凸边连成一气。铜镜的图案以纤细的缠枝花草为多,而无图案的镜类中,铸有商标号的记名镜居多。这些商标铭记的格式一般为先标州名,再标姓或姓名,最后冠以“照子”或“照子记”字样,如“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湖州石念二郎真青铜照子”,有的商标铭记还列出铸匠的排行、所在地和铜镜的明码标价等。商标号铜镜除了湖州镜最为丰富外,还有苏州、饶州、杭州、常州、成都等商标号镜也很有名。商标号镜有官铸和私铸两种,官铸镜一般铭文后常出现“照子”、“照子记”的字样,而私铸镜只是标明州名和铸镜工匠姓或姓名,最后冠以“造”的字样。商标铭记多则三行,少则一行,一般于钮右侧,而带柄镜的铭文多在镜背中间,简单朴素,然而它在宋代铜镜中声誉最高,铸镜的数量最多,运销也最广,连北方地区也很流行。此时期神仙人物故事镜、八卦镜也为数不少。
宋代铜镜以圆形小钮居多,钮顶上渐平,中孔较大。钮座有圆钮座、花瓣钮座,无钮座占多数。素缘者多,有的镜缘铸有“都省铜坊”、“匠人某某”等字样,字体较大,排列不规整。镜缘为外薄里厚,里外有坡,同时边缘较窄,靠近边缘处常饰以连珠纹。
辽金时期的铜镜,有一部分是模仿汉唐宋代的铜镜造型、图纹,也有一部分是本朝代的创新作品,图纹别开生面,是各代铜镜所没有的。例如,双龟镜、童子攀枝(童子戏莲)镜和人物故事镜最为流行。辽金时期人物故事镜的题材内容最丰富,有吴牛喘月(犀牛望月)镜、许由巢父镜、柳毅传书镜、达摩渡海镜、对弈镜、投壶游戏镜和山水人物镜等。金代铜镜以圆钮为多,钮较尖,尖顶为平面形。金代铜镜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素缘,但比宋镜缘稍宽,镜缘上錾刻官府验记的字样,并带有画押,如“龚县验记官”、“河东县官”、“长清县官”等,官押镜的刻记字体纤细清晰,散而不规整。金代的官押镜有官铸和私铸之铭,而官铸铜镜精细,纹饰线条匀密、别致生动,同时官铸铭一般带纪年、“某某地司官”或“某某局”等字样,多为铸字,于镜背中,如“承安二年镜子局造”、“承安三年上元日陕西东运司官造监造录事任(押)提控运使高(押)”、“南京路镜子局官(押)”。私铸铜镜造型笨拙,纹饰模糊,线条也粗糙,一般周边刻字较多。当时东北地区铜源困难,加上连年战争,金代统治者曾三令五申禁止铸镜,可私铸之风仍很盛行,但这些镜要想出售,均需官方验记、画押,若无官府验记画押是绝不能出售的,所以金代的官押镜如此之多。金代的带柄镜也很多,但镜缘凸边压于镜柄的凸边上。金代铜镜是黄铜质,虽经打磨抛光,但白中泛黄。铜质、铸造、图纹皆粗糙,尤其是纪年镜有甚于其他镜。
二、铜镜铭文的断代
秦、汉初铜镜铭文。
铜镜铭文,秦代末年才开始普遍出现,秦、汉初铜镜铭文常见的有:长乐富贵,长相思,愿毋相忘,大乐富贵,千秋万岁,宜酒食,大乐富贵得所好,千秋万岁,延年益寿,见日之光,所言必学,修相思,毋相忘,常乐未央。
西汉铜镜铭文。
常见的有:天上见长,心思君王,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日有熹,宜酒食,常富贵,乐无事,内清质以照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不泄,长乐未央,家常富贵,积善之家,天赐永昌,清冶铜华以为镜,照察衣服观容貌,丝组杂以为信,清光宜体人,月有惠,日有富,乐有事,常得意,谏冶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宜文章,延年益寿,辟去不祥,与天无亟。
西汉末至东汉中期铜镜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