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家拍卖行拍卖一件被认为是红山文化太阳神鸟的异形玉器,且以数百万元天价成交。这件让人看不懂的异形玉器,鉴定家定为红山文化,不知依据何在?数百万元若是出自收藏家,冤枉;器物若是被“掮客”扛回,活该。爱玉族一旦追求这种异形器,那么,花掉的是金钱,买回的是永远的烦恼和不安。因这类鬼怪的异形玉器,永远不会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其价值也无从谈起。
残件当老品
古玉收藏,珍品难寻,真品难找,整器也不易得到。不知从何时起,聪明的收藏家开始专集残件玉器,应该说这是一项收藏空白,拾遗补缺,集腋成裘,前途无量。然而物极必反,近年市场上频频出现的、收藏家纷纷入藏的一些残件玉器,一部分是可靠的老品,另有相当部分是新造工艺品标本。有人与我辩论,说这些残件玉器绝对可靠,残件器价又不高,有人不做整器而专做残件骗人,岂不太傻!世上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事?只有我们没有预防发生的事。投机商正是利用一般人正常思维中缺乏逆向思维的盲点,大做文章,薄利多销,欺骗了许多爱玉族。笔者曾亲自走访过专门做残件玉器的仿制玉坊。
目前让人上当最多的残件玉器是玉具剑,各类玉具剑在市场上很多,爱玉族也认为这类玉器不会伪造,盲目跟进。这些残玉具剑,经笔者上手观察,多为新仿之品。残玉具剑的基本形状是一段铁剑与一玉剑格相连,售价在十五万至三十万元台币间。一些购买者上当的原因,主要是这些残玉具剑多存放在锦盒内,只能看不敢动手,因怕碰坏铁剑。仿制者正是利用买主这一心理,大做文章,牟取暴利。其实,购买者只要拿在手里看一看,问题很容易被发现。有的铁剑根本不是铁铸,分量很轻。有的即使是铁剑,锈斑也很不自然。剑身与剑格间不是紧紧锈住,而多有松动现象,明显是后套进去的。
另从史实考证,也不可能有如此多的玉具剑在市面流通。在汉代,玉具剑是身分的象征,诸侯贵族才能佩挂,发现的数量本身也很少。更何况深埋地下两千年左右,铁与玉具相连者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市面上出现的残玉具剑,都是在广州南越王墓资料发表后上柜的,因此亦多为新仿工艺品。
从仿古玉史考察,致残玉器自古有之。它是古玉作伪手法之一,我们常在宋元明清的仿古玉上见到致残痕迹。但用残器而不是在整器上致残来蒙骗顾客,这是今人的发明。
致残玉器不是不能鉴定,主要原因是我们在鉴定时容易放松警惕,认为残件玉器作伪的可能性小。常见的新仿残件玉器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断裂口非常规整,不是自然断裂,而是人为致伤;二是断裂口都是新伤,没有土沁的痕迹;三是残件玉器的沁非常规矩,没有上下左右里外深浅的不同,与自然沁有别,明显是人工做沁。
有鉴于此,我们在遇到残件玉器时,尽管价格不高,也须提高警惕,它未必是老品。
细工当旧品
爱好工艺的人,追求美的人,都喜欢有花纹装饰的玉器,还有的人认为花纹越细,玉器越好。这也是古玉鉴定、收藏误区之一。
仿古玉龙从古玉艺术史考察,饰纹玉器确比素面玉器美观得多,工艺也进步得多。新石器时代以后的玉器,饰纹玉器越来越多,素面玉器越来越少。每个时代玉器的花纹主题及雕琢方法,都有其特点,既有精细的一面,也有粗犷的一面。
新石器时代玉器花纹,肉眼看非常精细,但用放大镜观察,有断续感,穿孔部位也常粗糙不平。商周时期阴线及镂空装饰,表面处理得非常好,但细部往往从简从略。汉唐玉器的牛毛雕、阴线纹,精细中见刀工走向,刀纹的起落清晰可辨。
明代玉器更是以“粗大”著称。可见,历代玉器的装饰花纹确实很美,但玉器的底部、细部、隐部处理得一般较简、较粗,这是由当时琢玉工具决定的,因古代琢玉工具主要是手工作凳,砣具转速不够快,这样,特别精细的花纹反而不易磨出。
与此相反,目前市面上大量流行花纹异常精细的玉器,图案的布局,线条的走向,刀工处理等,均显得一丝不苟,纹丝不乱,像机器压磨一般精细美观。这些精美花纹的玉器工艺确实让人赞叹,但匠味十足,过于精细,俗气有余而灵气不足,明显是模仿旧器的新品。因现在许多作坊普遍采用高速琢玉机,使这样精美花纹的玉器雕琢成为可能。从花纹雕琢技术看,确实今人胜古人。但新品玉器毕竟不等于上古珍品,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
带沁器当古品
古玉带沁,这是常识,众所周知。从出土玉器观察,越是早的玉器,带沁的比例就越高,沁泽就越重。玉质欠佳的玉器,色沁较重;玉质好的玉器,色沁较轻。埋在湿度高酸碱性大的土壤中的古玉,色沁较重,反之就轻,这是古玉器土沁的一般规律。
早期出土的玉器经人长期盘玩,还有盘沁。盘沁也是自然沁,是古玉沁泽美的重要内涵。
有一部分玉器是成器之前玉料本身就带沁(注意不是璞),如和阗玉籽料、东北岫岩黄料玉等,由于玉料长期在河床中滚磨,日晒月照水浸,春夏秋冬四季温度交替,长年累月,玉料也容易受沁。一些玉工巧妙地将这些玉料的沁泽应用到器物中去,这给玉器鉴定带来一定困难。
另一部分玉器是人工沁,是目前仿、伪古玉的常用手法之一。人工沁与自然沁有本质的区别:人工沁色泽呆板,过渡有界限,而且沁泽常在器表或裂隙处;自然沁色泽典雅,深浅不一,过渡自然,常渗透到玉肌里面。
有些爱玉族,喜欢黑乎乎黄赭赭或红橙橙的玉器,认为色泽越重,年代越久,这几乎是初学者的通病。他们的失误主要是分不清自然沁与人工沁的区别所在,认为凡是有不同于玉料自然色的玉器,都是有年代的。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古玉多带沁,但没有沁的古玉还是有很多,而且玉质普遍较好。相反,新仿的玉器为了做得像旧玉,几乎每件都提沁,而且这些新仿玉的材料普遍较差,有的根本不是玉。因此,遇有色沁的玉器,未必是古品,必须认真地加以分辨。
以上谈了近年古玉鉴定、收藏的五个误区,实际生活中并不限于这五种,这里只能挂一漏万,提醒爱玉族在古玉鉴定收藏中,不要被假象迷惑,不要钻牛角尖,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鉴定收藏玉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会误入歧途,劳神伤财。
古玉鉴定的四个重要性
古玉鉴定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学问。凡是科学,凡是学问,都有正确的方法。笔者以为,古玉鉴定的基本方法是:
(一)确立标准玉器;(二)上手观摩玉器实物;(三)认识仿古玉;(四)独立思考,判断问题。这是提高古玉鉴定的基本性工作,也是关键的步骤。
鉴定古玉,先要确定一批特征明显的标准玉器,以作为鉴定其他玉器的参考标准。标准玉器的确定,需要有典型性,同时还需具有科学性。所谓典型性,即所选玉器必须是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前期的遗风和后期的转变风格相对较少,最好是一个时代中期的玉器。其时社会相对稳定,工艺成熟,审美风格明显。所谓科学性,即出土标准玉器的墓葬,遗存必须层位清楚,没有被盗和扰乱现象,文化内涵丰富,最好有时代特征变化明显的陶瓷器等共存物可资佐证。同时,玉器的功用必须明确,须是常见玉器,最好是流传有绪的玉器,这样可以前后比较,容易找出相互间的变化差异。
鉴定古玉,还必须认识亲自上手观摩玉器的重要性,这是鉴定古玉水准能否很快提升的关键。上手观摩玉器,不在乎追求数量,而是要提高质量,关键要会看,能看懂,并且要掌握消化、融会贯通。上手观摩玉器实物,要远望气,近看形,细察工。要从材质,色沁、形态、雕工、光泽、钻孔、琢纹等方面综合观察,全面分析,最后得出一件玉器或一个时代玉器鉴定特征的一般规律。
鉴定古玉,既要练就一副火眼金睛的本领,还要有一番像中医师搭脉能知病的手上功夫,手脑并用,才能找到感觉,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从而达到鉴定古玉真伪,优劣的目的。
要磨练出鉴定古玉的眼功、手功,仅看标准的出土玉器还不够,还必须了解仿、伪古玉的基本方法及技巧,掌握仿、伪古玉的一般特征,掌握古玉真品与赝品之间的异同。只有玉器的真品与赝品的基本特征都掌握了。古玉鉴定才算入门。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达,资讯的畅通,现在的假古玉制作手段越来越多样,手法越来越先进,使做出来的假玉越来越像真品,这给鉴定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对假古玉的了解与认识,也是一个学无止境的课题。
鉴定古玉,还必须学会思考问题、独立观察实物标本的本领。三人同行,必有吾师。而古玉的鉴定,切忌盲从,要拜名师学习,但不能迷信权威,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鉴定古玉。
古玉鉴定走出五个误区,认识四个方面的重要性后,爱玉族平时要多看、勤学、勤问、勤记,不被假象蒙蔽,不赶时髦潮流,这样定能走出古玉鉴定收藏误区,步上古玉鉴定收藏的坦途,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