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中国人都非常熟悉和爱戴的红色资本家,慈善家、香港乃至全球华人公认的商界巨人,他于2006年10月2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11月7日,他的悼念仪式在上千个花牌、花圈的映衬下的香港殡仪馆举行,仪式由曾任香港特首的董建华主持,是时,前来祭典的不但有李嘉诚、李兆基等诸多港埠名流大贾,还有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等人敬献的花圈,并且中央政府还特派代表主持并参加仪式。其享誉之盛可谓是港埠空前。
霍英东为什么能享此殊荣呢?不仅仅因为他所取得的富可敌国的财富,还因为他为香港和内地做出的特殊而影响巨大的贡献,以及他在两地商政两界取得的巨大成功。他在房地产开发业做出的贡献,在祖国体育事业上做出的贡献,在改革开放中勇做带头人的贡献等等,都让后人赞佩不已;其在香港和内地政界也曾担任要职,一心为人民谋福利,并且数十年来,其捐出的善款就达150亿人民币,这些善款在体育、医疗、教育、救济等方面曾帮助了无数人,发挥了巨大价值。
作为一位商界巨子,霍英东的财富数量十分惊人。美国权威的财经杂志《福布斯》2004年公布,霍英东以14亿美元身家荣登2004年全球富豪榜。霍英东庞大的商业王国包括建筑、航运、酒店、淘沙、百货、石油等行业,其机构遍布海内外的工商业体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私人控股公司,因此账目和财力不尽为外人知,故他实际拥有的财富应该大大超过14亿美元。时隔两年之后,更有人估计其遗产已达290亿人民币左右。
以经商为主,兼也从政的霍英东的成功之路也是辉煌耀眼的,他于1953年创办立信置业有限公司及有荣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先后担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及永久名誉会长,香港足球总会会长及永久名誉会长,国际足联执委,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名誉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推选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还曾历任第五届、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霍英东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他是香港建埠以来罕有的商业奇才、最出色的华人体育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内地最广为人知的慈善家、第一位晋身于“党和国家领导人”阶层的“红色资本家”,他同时也是香港沧桑巨变的见证人。众多荣耀都显示他可谓是中华商业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我们在怀念这位爱国的商业巨人的同时,该怎样学习他的精神呢?作为一代商界大贾,他的成功故事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教益呢?下面我们从头说起。
没有鞋穿的贫苦童年
1923年5月10日,霍英东出生于香港湾一个以水上驳运为业的人家。霍英东祖上原籍广东省番禺县,也曾经很富有,但当霍英东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其家境已相当困难,生活全靠父亲租船驳运货物维持,生活异常艰辛,全家穷得连鞋都穿不上,无论寒冬酷暑,都是赤脚行走,因此霍英东10岁以前不知鞋为何物。
霍英东曾有两个哥哥,但都在一次台风中沉船丧生,当时一个5岁,一个7岁。他的母亲有幸被他的叔父救起,但不久他的叔父也在风浪中翻船淹死。更不幸的是,大约是在霍英东7岁那年,父亲也因患病不幸去世,年仅四十多岁。因为父亲染病时间很长,天天吃药治疗,把家里本来就很有限的一点钱都花光了,因此霍英东一家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霍英东自然不会娇生惯养,那时,他还有一个9岁的姐姐,一个5岁的妹妹,生活的重担全落在霍英东的母亲身上。在霍英东看来,母亲是非常伟大的,她坚强而勤劳,为抚养三个孩子不遗余力。在那多灾多难的日子里,母亲没有被生活的重压折服,而是挺直腰杆,辛苦操劳,费尽心机地把丈夫遗留下来的驳运生意继续经营下去,以此维持一家的生活费用。霍英东看在眼里,在他小小的心灵中已暗暗发誓:长大了一定要多挣钱,挣大钱,让亲人们过最好的生活……
霍英东的母亲因自己不识字,吃了不少这方面的苦头,因此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读书识字,对霍英东更是想让他读书而从事仕途重振门庭。于是家里勤俭节约供他上学,霍英东也异常刻苦。但在他刚高中毕业时,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开始进攻香港,霍英东的学业也被迫结束,求学以改变现状的道路也对他关闭了。
社会历练和人生选择
日军占领香港后,霍英东母亲的驳船被日军征用了,生活也跟着没了着落。这时的霍英东虽然还不到18岁,但他毅然接下母亲而独自挑起这个家庭的生活重担。
走上社会,霍英东经受了很多方面的历练。初时,霍英东只得靠变卖家里的衣服杂物度日。不久,生活又迫着他到轮船上去做火伕。轮船是烧煤的,他做铲煤工,但由于力气小,他只干了9个月,在老板裁员时给解雇了。接着他又应聘当了一名铁匠,但同样由于力气小而没干多久,之后又找了几份工作,但都没有干长。后来他借钱开了间杂货店,细心照料打理,这可说是他从事商业的开始。
在之后的日子里,霍英东起早贪黑,奔波劳碌。由于他细心精明的经营,杂货店的生意日渐兴隆。这段生活虽然辛苦和平凡,但对霍英东是很好的磨练,他从中获得经营管理和商业素质方面的良好训练,并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灵活的处事方法,为他以后成为富豪奠下了基础。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香港万物更新,各行各业都逐渐活跃起来,运输业自然也急需发展。霍英东看准了这个时机,便顺势而为,毅然把杂货店卖给别人,得了7000元港币,决心重操父辈的驳运旧业。
其实在当时,摆在霍英东面前的曾有两条出路:一是平凡的人生之路,他曾申请到太古洋行当个文员,文员生涯一般是朝九晚五养妻育儿,只要不出大差错,论资升职,就可保一生安定的生活,当时他已被复信接纳,月薪300港元,这在当时己算不错的工作;另一条是坎坷的路:暂时搞运输,再寻求别的机遇。在这一人生的关键时刻,志向远大的霍英东选择了后者,立志要在商业领域创建一番事业,虽前途叵测,但他不甘平淡,他要做人生的赢家。
在做驳运生意时,家庭环境仍很艰难,但总算比过去好一些了。要强好胜的霍英东自然不以此满足,多年社会和商业上的历练告诉他:看准和抓住时机找到出路是极其重要的,所以他一直在寻找能做大事的时机与出路。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因此失败往往在成功之前,霍英东也有这样的经历。1948年,霍英东25岁,正是人生中最敢想敢干的时候。有一天,他听人说:澳门有间公司收购海人草(制造胃药的原料)每磅1美元,而东沙岛一带的海底有大量的海人草。对此霍英东很想试一试,但他从未出过远海,又缺乏航海知识,母亲也极力反对,他却下定决心,与别人合股成立公司,筹得10万元,在香港长洲招了渔民80人,给了些安家费,连同船员共90余人一起出发。
但由于未办好出海手续,90多人被困在船上滞留了10天,带去的食物都吃光了。后来他们转去汕尾,途中又遇上风浪,经过一番周折,才终于到达东沙岛。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打捞海人草,不像在陆地割草那么轻松,这种海藻生长在三、四米深的海底珊瑚丛中,他们缺少必要的潜水工具,每个人只能吸上一口气潜下去,没采到多少海藻就急着浮上水面,结果翻腾扑登了一天,一个人也采不了半筐海人草。更甚的是,有一天海上突然起了狂风,船被打坏了,他们差点都喂了鲨鱼。
霍英东在这个荒岛整整熬了六个月,九死一生之下,却一分钱也没有赚到。霍英东的心情懊恼到了极点,但后来他认为这段艰苦的生活深深磨练了他的意志和毅力,对他以后在商业上的成功起了重要的作用。只要想起东沙岛的日日夜夜,不管处于怎样的困境和逆境,他都有决心和勇气去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