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交际品位,就是指文明、文化、情感、理智、精神等因素在交际中的含量,含量越大,则品位越高。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交际更具品位?从共性的要求和主要的内容来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1.礼尚往来——蕴含真情实感
不少人认为礼送得越多越大,越能交到好朋友,越能说明关系不一般。殊不知礼仪过度,作为表情达意手段的礼尚往来,就变成了一种让人不堪忍受的负担。古人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说法,礼品只是一种形式或载体,真正的含金量在于其中是否蕴含深情厚谊、真情实感。
2.交人交心——增强精神引力
人际交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把我们的精神生活提到日常事物的枯燥单调之上,赋予平凡的生活以意义,使得它具有一种精神的投射、温和的超越、趣味的升华。要想交到知心的朋友,创造精神上的愉悦体验,增强相互间的精神引力,就需要付出自己的真心,也就是所谓的“神交”。
实际上,“神交”就是心灵相通、相互吸引和促进的精神之交。心灵之交能把人际交往提升到美妙的境界,值得人们全身心地追慕和投入。
3.语言交流——渗透文化气息
著名作家余秋雨在《台湾演讲集》中,曾谈到这样一段经历:
台北一位优秀的中年企业家请他去吃饭,同时还邀请来几位著名的学者政要。席间,话题转到了这位企业家读过的《世界的征服者》一书上。对此,这位企业家发出了妙论迭出、精彩备至的评论。在场的每一位客人都有很好的文化感觉,仅仅是几句询问和附和,大家的心就在很高的层面上连成了一体。
事后,余秋雨感叹:“这座城市在杯盘夜色间,居然能如此高雅,我从此对台湾企业家刮目相看。”由一本书引出的话题,使这顿饭充满了文化气息而且余味无穷。秋雨先生的这顿饭无疑吃得文明、文雅、更具品位。
4.面对矛盾——保持理智态度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能躲过一头大象,却躲不过一只苍蝇。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在矛盾面前失去了理智,激化了矛盾,使自己陷入了被动难堪的境地。
艾森豪威尔的母亲曾告诫他:“能控制自己感情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市的人更伟大。”这句话,对我们处理交际矛盾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5.仪容举止——讲究文明礼貌
古语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只有从外表到本质都是文雅有礼,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文明人。文明礼貌包括仪容整洁、举止得体、用语文明、待人有礼等基本内容,其本质是对人的尊重。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只有形成尊重与被尊重的默契与和谐,才可能让交际顺利进行和持续发展。文明礼貌是一切人际交往的基础,同样也是让交际更具品位的基本要求。
克服心理障碍,轻松与人交往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
每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等。但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古语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可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错误的自我估价,往往表现为自卑和自傲。
1.自卑
所谓自卑,就是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做出过低的估价,进而否定自我。自卑的人在交往中,虽有良好的愿望,但总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因而对自己没有信心。有自卑感的人往往过分地自尊,为了保护自己,常表现得非常坚强、冷漠,让人难以接近,在人际交往中显得不合群。
2.自傲
自傲与自卑正好相反。自傲者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在交往中表现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气凌人,而且不愿和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这样的人当然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自傲者一旦受挫,往往会较为自卑。自傲者要学会尊重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才有利于客观地评价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往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不以第一印象作为取舍判断的标准
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对人见面时形成的印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会成为一种基本印象而影响对他人各方面的评价。俗话说,先入为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很重视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该看到,第一印象得之于较短时间的接触,又无以往的经验作参照,主观性、片面性较强。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要练就一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
2.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
某人刚犯了一个大错误,于是有人就得出“他从来就不是好人”的结论,这是近因效应在作怪。在较为长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优势,这是一种心理惯性。由于这种惯性的作用,人们往往会以最近的印象来评价人。
另外,还有所谓“光环”效应。某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概全。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特征,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偏激的、不科学的。
跟人开玩笑时,也要有个分寸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过于严肃,精神时时处于紧张状态中,就会使生活少了很多情趣。一个对什么事情都认真对待、严肃处理的人,是不会赢得好人缘的,因为跟这种人在一起会很累,并且这种人总是硬邦邦的没有一点热情与活力,跟他们在一起无法开心、轻松,更不要说有什么好心情了。
因此,在日常交际中,应该学会紧中有松,让自己的精神上得到解放。这就要求你不时要与人有说有笑,说些风趣的话,说些诙谐的话。这是调节精神的好办法。
说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不仅要达到说的目的,还要能够逗人笑。几个人凑在一起开玩笑时,一般会拿某个人开涮,比如他平时与众不同的言行,或者他做的某件比较丢人的事情。不过,开这种玩笑要分情况分对象,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人。
如果你们选择的开涮对象与你交情很深,彼此原是无所不谈,你拿他取笑,不会发生误会;如果你跟他只属于泛泛之交,你拿他取笑,往往会被误会成恶意,心理上难免就会发生不快之感;即使彼此交情很深,可是对方气量狭窄,只许自己占别人的便宜,不许别人讨他的便宜,你拿他取笑,他也不会感到高兴。
并且,开玩笑也要有个分寸,在这个分寸内,能起到取悦别人娱乐自己的目的,一旦超过了这个分寸,就会适得其反,搞得大家不欢而散。这里所谓的分寸,原没有明确的标准,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就是开玩笑让对方心情愉快,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善意与欢快时,才算是真正的玩笑,而如果你开玩笑的目的是让对方下不来台,或者是为了羞辱对方,这样的玩笑就是狠毒、邪恶的了,也不能算是玩笑了。后者的特点是说出的话对对方的刺激过于强烈,令对方一时难以忍受,从而发生不愉快的反应。
基于这种原因,开玩笑的资料最好不要取材于聚在一起的人,而要取其他方面,比如拿眼前某种事物做材料,或者拿最近发生的社会奇闻作材料,甚至实在找不到材料了,可以临时编造一个笑话,只要能够让大家笑就行了。
笑话的内容也是有讲究的,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开玩笑也是这样,要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开一些与之相对应的玩笑。
如果你对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开一些庸俗粗糙的玩笑,对方只会觉得你这人没教养、粗鄙;而如果你对普通人开一些高雅的、文绉绉的玩笑,同样不会起到好的作用,且不说对方能不能领悟,就算领悟了,他也会觉得你这个人装腔作势、花里胡哨,不会对你有什么好感,自然也不会给你捧场。
笑话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能够用巧妙的语句,化陈腐的为新奇的,虽然轻描淡写,已感到兴味淋漓,这是幽默式的说笑话;第二类是引几件相反的事实做一个对照,显出其中可笑的矛盾,这是讽刺式的说笑话;第三类是把一件事实,绘影绘声,尽量粗俗,不知忌讳,这是小丑式的说笑法。
至于揭露他人隐私,对某人进行冷嘲热讽,更谈不上是什么笑话了。
掌握说服技巧,巧妙说服别人
在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要说服别人的情况,如果不掌握技巧,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为此,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种说服技巧,供大家参考。
1.调节气氛,以退为进
在说服时,你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想方设法调节谈话的气氛。如果你和颜悦色地,并且用提问的方式代替命令,充分照顾到对方的自尊和面子,气氛就会友好而和谐,说服也就容易成功。反之,如果在说服时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根本不把对方当回事,这样的说服,多半是要失败的。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就连刚懂事的孩子也知道维护自己的尊严。因此,在你试图说服别人时,一定要维护对方的尊严,充分照顾对方的面子。只有这样,对方才会考虑你的建议,并在很大程度上会接受你的意见。
2.争取同情,以弱克强
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面对那些处于弱势之中的人们,很多人会生出怜悯之心,并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因此,在你想要说服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时,不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争取对方的同情,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3.善意威胁,以刚制刚
在生活中,很多人用威胁的方式,逼迫对方不得不低头,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当然,像电视、电影之中演的那些坏人为了实现自己邪恶的目的,用卑鄙的手段对人进行威胁的方式是不足取的,我们这里说的威胁,是一种善意的威胁,是为了达到维护正义的目的。
威胁能够增强说服力,但是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态度要友善;第二,讲清后果,说明道理;第三,威胁程度不能过分,否则会弄巧成拙。
4.消除防范,以情感化
一般来说,在你和自己的说服对象较量时,彼此都会产生一种防范心理,尤其是在危急关头。这时候,要想使说服成功,你就要注意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
如何消除防范心理呢?从潜意识来说,防范心理的产生是一种自卫,也就是当人们把对方当作假想的敌人时,产生的一种自卫心理。那么,消除防范心理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反复给予暗示,表示自己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这种暗示可以采用种种方法来进行:嘘寒问暖,给予关心,表示愿意给予帮助等等。
5.投其所好,以心换心
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往往认为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对于我们的说服是很有用的。在说服时,如果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就会让对方觉得你承认了他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从而对你心生好感,乐意接受你的建议或者答应你的要求。
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能给他人一种为他着想的感觉,这种投其所好的技巧常常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要做到这一点,“知己知彼”十分重要,只有先了解对方的内心想法、感受,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才能抓住对方的心,做到以心换心。
与人交往应留有余地,不要将好事做尽
人与人相处时,如果能够保持适当的距离,为彼此的心灵留下一点空间,那么,就会使彼此间的相处更和谐、更轻松。
一位女士结婚不久就离婚了,离婚的原因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用她丈夫的话说:“你对我们太好了,我们都觉得受不了。”
原来这位女士非常喜欢关心照顾别人,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她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外,一手包办所有的家务,包括买菜、做饭、洗衣服、擦地板等等,决不允许别人插手,弄得丈夫、公公、婆婆觉得像住在别人家里一样。
家中所有的事情几乎都让她一个人做尽了,其他的人如同摆设。久而久之,全家人终于忍受不了这种“待遇”,丈夫向她提出了离婚,让她离开这个家庭。
也许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有一个甘心情愿地为你打理好一切的人,难道不是件好事吗?其实,对一个有劳动能力、理智健全的人来说,独立、付出都是内在的需要。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满足对方的这种需要,相处起来就会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