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
——(宋)刘剡《唐多令》
明清山西宅院的主人,他们事业上的成就,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与社会名流显宦的交往,都是时人关注的焦点。这些经济条件优裕、政治地位显赫的大家庭,他们常常请一些显贵名流为自己的宅子题字赠匾,甚至不惜重金购得封疆大吏、书画大师的作品,提高名气,装点门面。大多数被宅主人邀请过的名人,也确实愿意在一处处明清豪宅里留下自己的墨迹。灵石静升王家18世的王肯为和王肯任,乾隆五十一年(1786)时,一人是中宪大夫湖南宝庆府知府,一人是资政大夫户部广西司郎中候补道员,正是因为他们以及先人与社会名流显宦的广泛联系,所以才有高官厚禄之人对他们的特别垂青。乾隆中叶任过太子少保、工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直隶总督和湖广总督的山西兴县人孙嘉淦,就为王氏的宗祠大门外题写了“尊祖合族”四个大字;而在山西任过太原知府的刘墉,后来赫赫有名的乾隆内阁大学士,也在王家留下了几幅书法真迹。宅主人与名流显宦们割舍不断的种种联系,不论当时还是后来,都是光大门庭、传之后世的雄厚资本。宅院中这些保留下来的题字刻石,虽说当时或许只是附庸风雅装点门第,然而,对提高宅院的文化品位还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后人了解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风俗民情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由于年代久远,战乱频繁,对于显宦名流在山西的活动以及他们与明清山西宅院主人的关系,有些或许无法说得清清楚楚,头头是道,但从大宅院的门匾、楹联以及有关的文稿中,仍然可以看出显宦名流在山西老宅院里残留的斑斑旧痕,几行陈迹。
说到沁水柳氏民居,当地人必说到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永济)人,唐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初授校书郎,继调蓝田尉,后来升任监察御史,身居要职,位显权重。“唐宋八大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称柳河东。柳宗元的作品峭拔俊秀,含蓄精深,说理透彻,世人推崇。永贞元年(805),任礼部员外郎的柳宗元与翰林学士王叔文等力主新政,触动了朝中贵族宦官的利益,“二王八司马”改革失败。王叔文、王丕显先被贬官,后处斩刑,柳宗元、刘禹锡等8名同党被贬“边州司马”。柳宗元初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后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留下《封建论》、《捕蛇者说》、《钴锢潭记》、《小石城山记》等传世佳作,46岁病死柳州。
柳宗元被贬官之后,河东柳氏为避免灭绝九族之祸,大批分散外迁,其中的一支来到沁水历山。据柳氏祠堂现存的《柳氏宗支图记》碑文载:“按氏族柳氏系出鲁大夫展获公食邑,柳下因姓焉,柳下隐姓居河东,耒耕恪守,代有闻人……唐末,始祖自河东徙沁历,香泛柳下……”翼城柳家园墓碑记考证:“河东柳氏唐末徙沁历,游居于此,(明朝)国初柳氏子孙耒耕发迹,贤孙柳琛携妻杨氏居文兴。”两则碑传讲的是同一件事情,旨在证明现在沁水土沃乡西文兴村的柳氏家族,与柳宗元同出一族,他们是河东柳氏的同宗后裔,是河东百世书香门第柳氏传人。
柳宗元遭贬是河东柳氏一族的大事件,此后柳氏族人隐逸山水之间,繁衍不息,耕读不辍,经历几个世纪的奋斗,直到明朝永乐四年(1406),柳氏后人柳琛荣登进士之阶,迁居沁水之地,兴建土木,光耀门第。嘉靖二十五年(1546),西文兴柳氏第6代传人柳遇春考中进士,柳氏扩建府宅,建成了一座有13个院落的大型宅院群,请当朝户部尚书王国光为柳府题写了“屏障插文峰,百世书香飞骥足;楼台围带水,九天春暖出龙头”的楹联。王国光是山西阳城人,隆庆六年到万历四年(1572—1576)在户部尚书任上,这位文采出众的尚书将对联题写在柳府府门的两侧,完好无损。柳堡中的训诫格言最多,与柳宗元所做《三诫》是否有些联系?当年柳宗元写道:“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柳宗元认为依势欺人、恃宠骄横、得意忘形、外强中干、作威作福、贪残暴虐的人,最终都没有好下场。柳堡中的佩件物饰中,处处体现着家族的训诫,如“青云接武”石碑坊间的小石狮,就有告诫柳家族人祸从口出、不可得意忘形、夹着尾巴做人的特别功用,与柳宗元的遭贬经历或许都有些关系。
柳氏堡寨,既是柳宗元后代的宅第,又有众多文人墨客的赞捧,成为明清山西宅院的一颗明珠。柳氏民居现存古代名人字画、碑刻达40余处。其中有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明代理学大师王阳明、明代户部尚书王国光、明代书画大家文徵明等人,柳氏民居还保存着唐代画圣吴道子和五代后梁山水画大师荆浩的几通画碑,堪称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