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砖的历史始于何时,还不能十分肯定。而有学者考证,舜曾陶于河滨。这则史料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中国早在远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已经就用黏土做瓦器和陶器了。《史记·龟策传》载“桀作瓦室”,也就是说,最晚在夏朝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用砖瓦材料来修建屋舍。《易经·系辞》也讲:“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人类从远古森林中走来,始则穴居,继则筑室,用陶瓦和树木搭盖屋宇,砖瓦与木材就成为建筑物体中沿用了几千年的建筑材料。
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卷中《陶埏》记载:“万室之国,日勤千人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上栋下室以避风雨,而瓴建焉。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而城垣、雉堞,寇来不可上矣。泥瓮坚而醴酒欲清,瓦登洁而醯醢以荐。商周之际,俎豆以木为之,毋以质重之思耶。后世方士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岂终固哉!”这里讲的是陶器生产,却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生产现象。为了躲避风雨,要起室建屋;为了御寇,修建高墙、城垣、雉堞;为了与王公贵族一比高低,富商建筑了多进的深宅大院。这些宅院占地面积成千上万平方米,院中套院,门里有门,如城堡一般坚固耐用,如宫室一般富丽堂皇,楼高院深,墙厚基宽,防御性能极强,封闭性能也极高。清代中后期建成的这些山西宅院,打上了社会激烈动荡的烙印,城堡式的建筑有效地隔绝防御着外界的入侵,成为山西人外出活动的一个个大本营。外出经商的人们希望一个太平安宁的环境,然而从嘉庆时开始就有大规模的秘密会党起义,道光以后列强屡次入侵,战争频繁,不稳定因素时刻威胁着殷实富有之家,他们将院落砌筑得高大坚固,将自己的起居封闭在与外界隔绝的宅院里,享受乱世中的相对平静和安宁。宛如城堡建筑的清代山西宅院,宏大、厚重、古朴、静雅,体现了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内地古朴闭塞的民风。
明清山西大宅院建筑结构屋墙高,宅院大。从宅子外面看,砖砌的不开窗户的实墙有今天的四五层楼房高,有极强的防御性,而且房舍大都建成单坡歇山顶,无论厢房还是正房,无论楼房还是平房,采用单坡顶建筑,外墙更加高大,防御性能更强。清朝中叶以后多次扩建的太谷曹家宅院,大格局是坐北朝南,三面临街。北面是无窗无门的长66米、高17米的一堵严实的砖石墙,东西两侧密不透风,南面是楼宅院的正门。宅院东、中、西三座楼宅的主楼均为三层明楼,宽8米,地面加砌1.5米高的石条做楼基,一楼墙厚1.6米,二楼1.4米,三楼1.2米,厚实坚固,气势宏大,宽大的窗台上躺卧着读书是不成问题的。曹家大院由6个院落、3个过厅、2个偏院、9个小院、277间房舍组成,系砖木石结构;三多堂则是大院的一处堂名,取福多、寿多、子孙多的喜庆吉祥,人们也将曹家宅院称为三多堂。祁县渠家宅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以后多次修葺,至光绪年间(1875—1908)成为现在的规模,建筑主体多为同治、光绪年间修建,内置8个院子,中套19个四合院落,房屋240多间,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封闭严实,保存完好。乔家宅院是一座由6幢院落、20个小院、313间房屋组成的大型建筑群,宅院被四周高达10余米的砖墙封闭,宅院与街市完全隔绝。建于明末清初、兴盛于康乾盛世的灵石王家建筑群,这种城堡式的风格更为突出。高家崖城堡,院落逐层抬高,拾级而上,气派非凡。红门堡与高家崖仅一沟之隔,外围用城墙把堡子依山包了起来,堡内鹅卵石铺砌的上山路蜿蜒而行,两边十几条小巷、上百个小院,山下的堡门楼巍然耸峙,堡墙高筑,四门俱全,由四道封闭圈组成,增强了安全防范机制。阳泉官沟的张家院、临县碛口的陈家堡、汾西僧念的师家院、方山张家塔的堡子、介休的张壁古堡、沁水的柳氏宅院等等,都是这样的城堡。这些高墙深宅曾束缚了多少通向民主自由之路,那一扇扇厚重的石门,尘封了多少年不流动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