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席:指铺在地上的草席、蒲苇或竹篾等。古代没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坐席没有摆正,就不坐。
也许有人会觉得“席不正,不坐”未免太过于吹毛求疵。其实不然。当人在自己渐渐偏离正道的一思一念没有意识到或把握住时,便会造成更大的偏差。大至一个人群或社会更是如此,当大多数人扬弃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便造成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局面。人人为一己之私可以互相争斗、尔虞我诈,做一些损人不利己之事,葬送的是传统淳朴的民风。因此,别再轻忽自己一时放纵的言行,守住做人的根本:真诚、善良、坚忍,那便是对得起个人的生命意义。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吃饭时不说话,睡觉时不说话。
这个原则比较适合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刚刚走进幼儿园里接受初级教育的孩子们,他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这样要求完全是有必要的。一方面,让人感觉孩子彬彬有礼,气氛安宁祥和;另一方面,小孩子如果边吃饭边嚷叫,不仅影响吃饭的正常速度,还有可能导致饭食不慎进入呼吸道的不良后果。如果小孩子在临睡前喋喋不休,肯定会推迟进入睡眠状态,影响睡眠质量。
但是这个原则也不是绝对的。尤其是对于现代人以吃饭作为交际方式的生活中,它就显得呆板和多余了。有一个青年人在他的博客里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不喜欢寝不言食不语。倘若这样,不知道人生的经历中,有多少快乐的事情被湮没。以食为天的中国,在餐桌上禁言,实在是件荒谬可笑的事情。而好玩的是,那些让你怀念的一切,都发生在这些无视规则的餐桌时候。
《红楼梦》里的餐桌是奢靡的,也是热闹有趣的。刘姥姥二进贾府,老祖宗设宴款待,上了道经过加工的茄子,刘姥姥愣是吃不出茄子味。在红楼诸多的餐桌上,有了贾政,一番天地;没了贾政,又是一番天地了。
餐桌上是一个无城府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心机的世界。故友相逢,“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少不了相逢意气为君饮,想想就知道话不会少;请客签单,觥筹交错中肯定也是马屁飞扬;婚嫁喜丧,更是起坐喧哗。餐桌上所承载的并不只是物质上的果腹,“饱暖思淫欲”,饱暖之外又大有文章。
旧话说,“三代为官做宦,方知穿衣吃饭”。穿衣吃饭成了另外的一种修饰,有人说这是文明。《镜花缘》中落难的小姐,几天饥寒,终于有了口饭吃,依然是小口入腹,斯文至极,不知真饿还是假饿。不食嗟来之食,吃饭这点芝麻小事,又成了骨气的象征。
中国最有名的餐宴故事莫过于“鸿门宴”了;而西方,最知名的应该是TheLastSupper(《最后的晚餐》)。餐桌上的事情,也折射出芸芸的众生相。
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论语·乡党》)
齐衰(资摧):丧服。狎:亲昵。馔(赚):饮食。
睡觉时不像尸体一样直挺挺躺着,家居时要放松仪容。见到穿丧服的人,即使再亲密,也一定要严肃;见到穿官服的人和盲人,即使再熟悉,也一定要有礼貌;在车上遇到送殡的人,一定身体前倾表示同情,遇见背负版图的人也一样;在重大宴席上,一定表情严肃致谢;遇到打响雷、刮大风,一定表情严肃表示对天的敬畏。
按照西医的观点,人的心脏在左边,向右侧卧时,心脏不会受到压迫,人就会比较舒坦,可见孔子还是很科学的,2000多年前就知道这些。如果平躺着睡觉,经常会因舌根部的软腭肌肉和悬雍垂放松下垂时堵塞呼吸道,导致打鼾。现在打鼾的人不少,有些严重的会导致猝死,实际上也就是自己无意识地将自己的呼吸停止了,停止的时间过长,当然也就导致了生命的停止。有些人做噩梦,觉得被什么东西紧紧压住不放,也是因为这个毛病。如果大家能够采取左侧卧、右侧卧,当然最好是右侧卧,那么就能大大减少这方面的麻烦。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到那些身穿丧服举办丧事的人,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和他很熟悉、很随便,但是在这个时候脸色一定要庄重严肃。
当病房里面有重患或者是有死亡的患者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论有多么高兴的事情,也不要嬉笑不知止。哪怕刚刚中了500万,既然是在痛苦的患者和家属面前,还是不要表现出你的快乐,那样别人受不了。
“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见到戴礼帽的人或者盲人,虽然彼此之间经常见面,同样还是要有礼貌。“凶服者式之”,在车上遇见手上拿着给死人穿的衣服的人时,虽然不认识,还是要将身体前倾,并扶着车前横木表示同情和哀悼。“式负版者”,式就是轼,也就马车前面的横木,在这里作为动词用,就是用手扶着轼,也是当时表示尊重的一种礼节。当遇到持有刻着国家公文的竹简或木板之人,孔子也会表示恭敬。“有盛馔,必变色而作”,在盛大的国家宴会上,面对如此丰盛的酒席,孔子会让自己的脸色变得庄重并站立起来示敬。人家用最好的东西来款待你,是对你的尊重,你自然也是要表示一下。人家对你重视,是要表示一下对对方的尊重和感谢的,同时也是表示这样的款待自己不敢当。
“迅雷风烈,必变。”孔夫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所以当看到天道有变、迅雷疾风的时候,神色就会有所变动,以表示对大自然的敬畏。毕竟自然的力量如风雨,一旦过于强烈,就会形成天灾。
当面对可能形成或者已经是现实的天灾时,任何人都不会还持有一份愉快的心情,如果身处在这样的环境里面,那感觉将是非常可怕的。
因此在做事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使自己处于一种静默状态,然后再去做事情,此时你的精气神是凝聚的,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很到位,很全面,很高明。
《诗经》有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救之我不能,但奉献上我的哀伤之心却总是可以。
《礼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
老远听到一个不相干的女人的哭声,他都要在车上抚轼以礼。所以见到身体有残疾的盲人,他有天然的同情之心。
读后收获:
一、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②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第②则文字中除“名正言顺”外,还可以概括出一个四字成语,它是。
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中的“是”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文简述这样说的理由。
二、读后分析。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玉帛”和“钟鼓”分别指代什么?
2.从上述文字看,“礼乐”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简析。
§§第十一章 诗艺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