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孔子认为,礼乐不在形式,不在器物,而在于其本质。其本质就是仁。没有仁,也就没有真正的礼乐。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这个问题十分重大!礼仪,与其铺张浪费,不如节俭;丧事,与其仪文周到,不如悲戚。”
孔夫子先大大地夸奖了一句,“问得好!”然后告诉林放,“礼仪这种事情,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办丧礼,与其过于治办,不如真正的悲戚”。
中国人好面子是出了名的,而面子,说实话便是由“礼”构成的。即便是一代枭雄曹操,也会因为自己长得不够帅,不敢亲自会见匈奴使者,而找了一位帅哥代替,他则装扮成卫士站在一旁,理由是大汉帝国,不能因为一个长相丑陋的丞相,而不足以“雄远国”。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各地兴起轰轰烈烈的“面子工程”运动,你有亚洲第一高楼,我就整座全球第一大桥,他则跟进一座亚洲第一摩天轮。这些东西都是形式,在有些人看来,便是“礼”的表现方法,是表达内心的一种途径。
但究竟什么才是“礼”之根本?不妨去问这些搞面子工程的每一个人,他们都会或“愤慨”或“感慨”地告诉你,这些只是形式而已,真正要紧的是内心情感,只要情感真挚,即便礼数不够,也无所谓。
每个人都这么讲,但没有一个人这么做。由社会群体所构成的力量,让每个人都言不由衷,让每个人都成为他人的傀儡。在越来越追求形式的同时,有些人渐渐迷失对于本质价值的认知和认同。过于注重所谓的“礼仪”,只会让礼仪喧宾夺主,覆盖了原先本质的价值。
只不过,有些人永远无法体察这样的文化精髓,不管是一夜暴富的山西煤老板,还是已富到第二代的民营企业家们。他们对于教育的认识,就是孩子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他们对于礼仪的认识,就是车子越贵越好,房子越大越好,反正一句话,怎么花钱多,怎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