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用世屡次受挫,他认为这是外在环境造成的,外部环境能够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发展,甚至束缚人的发展。
孔子认为外部环境时有恶劣是正常的情况,有才能的人会经常受到不利情势的历练。对于不好的处境,不是抱怨叹气,而是要努力从各方面修养自己,提高应对环境的能力。
孔子认为对于多样的外部世界,要取随机应变的态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行事方式,从而达到人生目的。他说:“君子之行己,其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
今天浮躁的社会掩盖了一个事实:目前社会精神文化已经到了道德底线,一个国家经济的强盛应该依赖于文化的强盛,留给下一代金钱不如留给下一代好德行,否则就让下一代丧失了成长的机会。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作为老师,我没有大的作为,但是感受很深,在这里有必要将我的体会奉献给大家,和大家共同成长。
修身就是学习如何做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不远人,身边的事,眼前的事,校内的事,家里的事,社会的事无不蕴藏着修身之所。
修养身心是我们中学生成长中极为重要内容,不是说考上重点高中了,考上重点大学了或者找到了薪资高的工作就是成长起来了,真正的成长理所当然的包括了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修养丰盈的人。
看来,做人修养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至关重要的事。如何提高自己的做人修养呢?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日:每天。三:多次。省(醒):检查,反省。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本句中所强调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具有完美的理想人格。
《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如果我们真正想做自己的主人,让人生过得特别有意义,就应该彻底地安静下来,认真地自我反省,想想自己的人格有些什么欠缺,想想自己的选择出了什么问题,想想自己是否该重新安排一下自己的生活?《菜根谭》上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这段话的意思是:生活虽然忙,但如能忙里偷闲,经常反省和检点自己,出错的几率自然会少。应事接物之际,最好能保持内心的沉静,清醒地把握自己,不好的念头自然会平息。一旦工作起来,可能会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的投入有时是必要的,但如果过于投入,我们的心被工作或事务牢牢控制,久而久之,将无暇再面对自己,心也完全麻木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了工作间隙和闲暇时光,心还是一刻也不能放松。长此以往,会感觉自己活得很累。这是一种“拎得起,放不下”的心态。《菜根谭》中的这段话试图说明,在繁忙中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在喧嚣中要恪守神奇的清醒。
这就如同打扫室内的卫生一样,如果屋子里陈年不经打扫,灰尘污垢就会遍布在屋里各处,即使是角落或狭小的缝隙也概不例外。为了生活得干净,我们就要经常打扫,需要把屋里的灰尘清扫干净。
人的心灵也是这样,需要经常打扫才不致灰尘遍布。都说人心如大地,能生五谷、花草树木,也能生出杂草、荆棘和沼泽,只有时常“自净”,才能保持心净而不被那丛生的杂草荆棘刺破、阻拦。
经常反省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避免一些外界不良因素的侵蚀和诱惑,可以在反省时得到及时的发现与改正。宋代哲学家朱熹就有这样一首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吾日三省吾身的典范,因为如果不反省自身,哪里来的源头活水,没有源头活水,又哪来的如许清渠?只有自省其身,自净其意,才能有那无拘无束的心灵,共那无拘无束的天光云影徘徊;只有自省其身,自净其意,才能让心灵不受污秽不执著,成为那有天光云影也有如许清渠的半亩方塘。
吾日三省吾身,谁都可以试试这种可以让心灵清净的方法,正所谓“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自由花”,当你真的做到了反观自照,也许你就会看到菩提自显。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欲:打算。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孔子之教大教也。大教者何教,行“无言”之教也,行“不言”之教也。孔子的无言之教,是他自觉理性认识的结果,所以他说“予欲无言”。
孔子欲行“无言”之教,这是一种教育的大境界,孔子认识到教育不仅靠老师的语言说教,还要靠学生的躬行体悟。
孔子的教育源自哪里?源自他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观察体认,他从“天何言哉”中体认到教育也可行“无言”之教。教师的教育智慧,不仅来自于书本,来自于言语的听说,也来自于教师对自然、人生、社会和体悟。在对各种事物的学习与体悟中,教师才能升华出智慧,升华出教育的大境界。
行“不言”之教,正是教育大智慧、大境界的体现。
不言之教中的“不言”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一种教育方式,虽然“不言”,但还是要达到教育的目的的。
“言教”非聋哑之人,皆可为之,非为贵也。不言之教,非一般人所能为也,故为贵也。
作为教师,我们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向着“不言之教”的方向努力。
《列子》上有个薛谭学讴的故事。薛谭跟秦国著名歌手秦青学艺,过了一段时间他觉得自己学得差不多了,便要辞师而归。秦青在野外设宴为他送行。席意,秦青引吭高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幡然悔悟,终身不敢言归。
故事里的秦青很善于启发教育,他明知辞归的徒弟学业未成,有心劝告挽留,却不直言,而是在设宴送行时以事实教育他,使薛谭自己悔悟过来。秦青这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做法,未曾说理,而理却在其中。这就是一种“不言之教”。
一位学僧自以为在无德禅师那里学得差不多了,打算离开,于是就向禅师辞行。
无德禅师并未阻拦他,只是说:“你在离开以前,给我盛一盆石子来,注意,一定要盛满!”
学僧按照无德禅师的要求,端来满满一盆石子。
无德禅师问:“满了吗?”
学僧恭敬地回答:“满了!”
无德禅师把沙子倒在石子上面。只见沙子顺着石子间的缝隙流了进去。
无德禅师又问:“满了吗?”
学僧道:“满了!”
于是,无德禅师又把水浇在石子和沙上。结果,水也渗了进去。
无德禅师又问:“满了吗?”
学僧一下子醒悟过来,向无德禅师礼拜,再也不提离开的事儿了。(《日日禅》)
在这则禅宗公案里,禅师也没有明确地挽留学生,而是用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自己醒悟其中的道理。禅,不从慧解入门,而从体悟下手。禅,不是言语说的,不是文字写的,各人说的是各人的,各人写的是各人的。禅,离开语言文字,向上一着,当可透个消息,参!这也是一种不言之教。
我们每天反省自己,反省什么呢?
其中我们最需要反省的是自己心灵的愿望。就是要回归自己真实的心灵状态,不要被滚滚红尘的尘嚣所裹挟,所淹没,所蒙蔽,能经常脱身于尘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东晋诗人陶渊明因为“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而辞官归隐,过着躬耕自得的农家生活。
当代陕西籍作家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前几年入选初中语文教材,后改选到小学教材中,文中写到他和山中的很多自然界事物以朋友的关系进行了对话和交流:微风、古桥、树林、清凉的山泉、飞流的瀑布、陡峭的悬崖、悠悠的白云、淘气的云雀、落花落叶、雷阵雨等。
作者为什么会把这些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作为自己的好朋友?我们认为作者除了对世界万物怀有无比丰富的爱,具有开阔宽广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外,还可看出他对世俗社会的理性解剖和批判。
作者如此深情地与那么多的朋友交流,却独不提自己所处的俗世生活,这足见作者心灵的孤独。从文章一开头“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便可看出,这是一次孤独之旅,一种与尘世决然隔离的特立独行的“访友”。
面对当今商品大潮冲击下的滚滚红尘,尔虞我诈,追名逐利的世态,这一切,让作者厌倦、憎恶,也让作者备感身心孤独。因此作者只好寄身于自然,与自然山水进行虚拟的又是真实的对话和交流。
从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对这个名利社会的理性批判。如,“白云大嫂,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天空为什么会“憔悴”?还不都是那些一心追求金钱,急功近利,不爱护自然和环境的人们造成的!而瀑布大哥那“不拉赞助,不收门票”的行为,比起当今那些到处拉赞助、大收门票的追名逐利的所谓的“艺术家们”,才见他是何等纯粹的歌唱家。云雀弟弟唧唧喳喳地说些什么,然而“从来不说是非”,却正可以反衬俗尘中那些背后唧唧喳喳搬弄是非的人是何等的可厌!这些都是从侧面不动声色地对俗世社会的理性批判。含蓄而又巧妙!
人有时亟须走进自然,走向平淡,回归宁静,满足自己心灵的真正愿望,用这些方式调整自己。李汉荣先生还有《又见南山》:
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的最慈祥的脸(仅次于外婆),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仅次于母亲),山的身影是多么高大啊(仅次于毛主席)。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太有意思了。忽然书页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想要说什么话,不说就不说吧,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样的话。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像我外爷,外爷是中医,很少说话,他说,我开的药就是我要说的话。
……
这时候我已经回到当年的小城。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南山。
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是我祖先般的南山。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
……
台湾当代作家林清玄面对日益浮躁喧嚣的现代社会,写了《清欢》一文,表现他对难觅清欢的世俗之态的不满。
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厥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
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位,“清欢”的境界是很高的,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种尽情地欢乐。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样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种无奈的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