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浥(yi):湿。
客舍:旅店。
柳色:既是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又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更:再。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赏析
这首离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诗中用“浥”字形容雨湿尘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而“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表面上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词链接
送别诗主要是抒写“黯然销魂”的离别之情的,而离别之情是人类一种最普通最基本的情感,“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是每个时代人们对离别的共同感受。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们来说,离别就尤其触动他们的情怀。沥桥折柳,长亭伤别。自古不尽的相思离别之泪。衍化出绵绵不绝的送别之诗。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
每到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
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
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遥知:远远推想。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uyu):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赏析
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每逢佳节来临,更感觉孤独,思乡怀亲之情也更加铭心刻骨。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诗词链接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心中思乡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就曾写下了《静夜思》,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也曾写下了《泊船瓜洲》,这些都是诗中的思乡名作。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历来也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光从空中映照。
注释:
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诗词链接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诗歌造诣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译文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
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
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
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注释: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采撷(xie):采摘。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诗词链接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红豆
红豆,木本,蔓生,树高丈余,秋开小花,冬春结实,子豌豆大而微扁,色鲜红如珊瑚,可作装饰品。产于两广一带,又名相思子。古人常用来象征爱情或相思。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译文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
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狗叫的声音,
风雪夜来了我这个投宿的人。
作者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进士,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大历年间任鄂岳转运使留后,因被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陷而被贬为睦州司马,贞元年间又升任随州刺史。
注释:
芙蓉山:地名。
苍山:青山。
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犬吠:狗叫。
夜归:夜晚归来。
赏析
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词链接
刘长卿曾两次遭到贬谪,旅居各地期间多次遭到战乱,因此他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内容具有时代特征。
五言长城
唐代刘长卿极负诗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时以“钱郎刘李”并称,其作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诗,被誉为“五言长城”,意思是说他人难以胜过。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
千里尘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
北风吹雁南飞大雪纷纷。
不要愁前边没有知心的朋友,
天下没有不赏识您的人。
作者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ao)(今河北景县)人。性格落拓,不拘小节,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注释:
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善弹琴。大,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曛:昏黄。太阳落山时的余光。
知己:知心朋友。
识:赏识。
君:您。这里指董大。
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却以明朗健康的情调。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谁会不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既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
诗词链接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数。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写离情别绪,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
董大
董大,本名董庭兰,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陇西人。董庭兰早年曾从凤州(今陕西境内)参军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并把其擅长的《胡笳》整理为琴谱,董庭兰后来的声望已超过了沈祝两家。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
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
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
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释: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疑:好像,怀疑,以为。
举头:抬头,仰头。
赏析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内容易懂,但意味无穷。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诗词链接
中秋是每个游子心中永远也难以解开的情结,也许是因为《静夜思》道出了人们心中共同的乡愁,所以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然而,古今中外,乡愁的诗词千千万万,人们大都独钟于望月思乡,月亮成了古诗中思乡的代名词,仰望着夜空,一轮圆月,明亮而又使人感到宁静……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思乡思亲,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三绝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珉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珉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珉的。
古朗月行(节选)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叫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
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注释:
古朗月行:为乐府古题。
呼:称呼。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赏析
乐府古题《古朗月行》,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呼”和“疑”,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耐人回味。
诗词链接
乐府诗,原为音乐官署,始置于西汉。掌管朝会庙堂所用的音乐,制定乐谱,训练乐工,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后世也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为“乐府”。宋、元、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为“乐府”。《古朗月行》就是一首乐府诗。
《古朗月行》,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就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太阳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雾,
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
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从九天落下来。
注释: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国名山之一。
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形似香炉,经常云烟笼罩。
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极其成功地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写山高水急,描绘瀑流直泻的景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简练明快。
诗词链接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
绝句
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唐宋两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美不胜收。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脚踏节拍的唱歌声。
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义深。
注释: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不及:比不上。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漫游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离开桃花潭时赠诗作别。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诗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