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写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展现诗人捕捉物象的敏锐和独特的审美视角,特别是一个“透”字,写出了“感觉”,可谓传神。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从几声虫叫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诗词链接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朦胧而和谐的旋律。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
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
梨花满地不开门。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好像是从白云中奔腾流泻而来,
群山环绕中有一座孤城巍然屹立。
羌笛为何吹奏(折杨柳)的曲调,埋怨春光来迟,
和暖的春风总也吹不到荒凉的玉门关。
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唐代诗人。其诗具有豪放雄浑的风格和浪漫主义色彩。语言质朴、自然,诗情饱满深厚。
注释:
凉州词: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赏析
这首诗写戍边战士的怀乡之情。写得慷慨苍凉,悲而不失其壮,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诗词链接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沿着山峦缓缓落下,
黄河一泻千里,滔滔流向大海。
若要看无穷无尽的山河美景,
请君再走上更高的一层楼。
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注释:
白日:指太阳;尽:消逝;指太阳落山。
欲:要,想。
穷:穷尽。
更:再。
赏析
全诗赞美了祖国的河山,表达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体现出作者高瞻远瞩的气概,诗人先登楼远眺,观黄河落日,后发“更上一层楼”的感概,写景与议论结合得自然而紧密,浑然天成。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诗词链接
唐代两位诗人王之涣和畅当分别写过一首《登鹳雀楼》,《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鹳雀楼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夜令人酣睡,不知不觉天已大亮,
四周传来了鸟的歌唱。
昨夜似乎有了一场风雨,
不知有多少花儿凋落在地上。
作者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擅长写田园山水诗。
注释:
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闻啼鸟:听见鸟叫。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喜悦是全诗的基调。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语言清新自然,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诗词链接
春天阳光温和明媚,令人神往陶醉,所以古代诗人留下了很多描写春天的名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5.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田园山水诗
孟浩然虽为唐山水诗之始创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之下。王维的诗歌描写山川美景,抒发融入自然的喜悦,读来清新自然;孟浩然的诗描写田园风光,表达对农家生活的热爱,读来朴质感人。王孟是盛唐时期的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人物。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译文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客游之人新添几分忧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情投意合。
注释:
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经建德的一段。
移舟:靠岸。
烟渚:烟岚笼罩的江边。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诗人自指。
旷:空旷。
江清:江水清澈。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诗词链接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鹿门山
在鄂西北襄阳城东南约15公里处,有一座神秘的山,它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鹿门山,因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而名闻遐迩,后人谓之“圣山”。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端起盛满葡萄酒的夜光杯,
刚要喝,耳边响起了琵琶声,
催促将士快些出征。
如果我喝醉了,倒在战场上,
你们不要见笑。
自古以来,
出征打仗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的。
作者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他善写边塞生活,尤善写人物神情心态。
注释:
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这里指代精美的酒杯。
马上催:催将士们马上出征。
卧:躺。
沙场:战场。
赏析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写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将士们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诗词链接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题材开阔,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王昌龄《从军行》等代表了盛唐边塞诗雄浑、悲壮的美学风格。
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万里出征的将士们还未归还。
只要有英勇善战的将领,
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作者
王昌龄(690—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
注释:
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阴山:在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安定的愿望。这首诗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与很多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本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
诗词链接
《出塞》之所以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因为这首诗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出塞》是乐府旧题,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
七绝圣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
黎明送客时楚山也形单影孤。
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
就说我清廉正直像冰心玉壶。
注释:
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天亮时。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冰心在玉壶:形容心地纯洁,表里如一。冰心,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赏析
夜雨,寒江,远山,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诗词链接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如《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爱别离,怨憎会”,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大苦之一,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芙蓉楼
芙蓉楼原址在润州北面,登楼可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古代的芙蓉楼已不复存在。现在矗立在塔影湖畔的芙蓉楼是重建的。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恭刻楼内,楼雅诗美,堪称双璧。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
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穿:磨破。
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赏析
此诗表现戍边将士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和誓死保卫家园的豪情壮志。前二句写景,勾画出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海、山、城、关用长云、雪、暗、孤、遥等词修饰,构成了一幅悲壮,开朗而又暗淡的画面。三句写战斗之艰苦,四句写战士之悲情,可谓情境交融,声情壮烈。这首诗可以说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代表作。
诗词链接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乐府诗的体名
乐府原来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掌管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也负责民间诗歌和乐曲的采集。作为诗体名的“乐府”最早即指后者,后来也用以称魏晋到唐代可以配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的乐府古题的作品。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译文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影,
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
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
又照映在青苔之上。
作者
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释:
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但:只。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复:又。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全诗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这里用一个“响”字衬托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诗词链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还兼擅人物。
诗佛
王维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早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浮尘,
从旅馆向外看到处是青翠的嫩柳。
我劝您再多饮一杯离别的酒,
出阳关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
注释: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奉命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