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三万里黄河向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连青天。
金人奴役下的遗民欲哭无泪,
一年又一年盼望官军收复失地。
注释:
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古人以八尺为一仞。“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赏析
这首诗写于1192年,作者已是68岁的老人,退居在山阴家中,而北方领土仍在金人统治下。深秋的早晨,他推开篱笆院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愤。虽然身处贫困,但他仍念念不忘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以及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本诗充分表现出诗人深切的同情和悲愤,盼望宋朝能够早日收复中原,恢复统一。
诗词链接
陆游的作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陆游全靠第二方面去打动后世读者,像清初杨大鹤的选本,方文、汪琬、王苹、徐釚、冯廷櫆、王霖等的摹仿,像《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的摘句,像旧社会里无数客堂、书房和花园中挂的陆游诗联都是例证。就此造成了陆游是个“老清客”的印象。
陆游祠
陆游祠毗邻罨画池,为纪念曾任蜀州通判的爱国诗人陆游而建。占地面积约4亩,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除陆游家乡浙江绍兴外,全国仅有的纪念陆游的专祠。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
驿外:驿站外。
赏析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诗词链接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
卜算子
卜算子、卜算子慢,词牌名。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取卖卜算命的意思。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无声息是珍惜细细的水流,
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
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小叶尖,
早有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作者
杨万里(1124—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诗通俗清新,流畅自然,人称“诚斋体”。
注释:
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给我们描绘出一种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杨万里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情趣盎然,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诗词链接
诚斋体,杨万里自号诚斋野客,一开始学江西诗派,后转向学习唐代诗人,最后创辟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因为抗金名将张浚曾以“正心诚意”勉励过他,光宗皇帝又亲书“诚斋”二字赐之。这样“诚斋”不但表现了他在学习上的“正心诚意”,而且还包含着他对国家的“真心诚意”,有深刻的寓意。其创作平易自然、清新活泼的诗体,时人号为“诚斋体”。
中兴四大家
杨万里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他学问渊博,才思健举。诗风平易自然、构思新巧、幽默风趣、清新活泼,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的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南宋四大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毕竟是西湖六月的景色,
风光与其他季节不同。
莲叶接天一片无边的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注释:
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呈现无穷的碧绿。
别样:俗语,特别的。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
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用质朴无华的诗句,描绘出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谋篇转化,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平淡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链接
杨万里的作品不拘一格,富有变化,既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雄健富丽的鸿篇巨制;也有状物姿态,写人情意,随手拈来,却能曲尽其妙的写景抒情小诗。诗风平易自然、构思新巧、幽默风趣、清新活泼,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又十分注意学习民歌的优点,大量吸取生动清新的口语谣谚入诗,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俚辞谚语,冲口而来”,给人纯朴自然的感受。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平生著述颇丰。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今存。
千虑策
《千虑策》分“君道”、“国势”、“治原”、“人才”、“论相”、“论将”、“论兵”、“民政”共30篇,深刻总结了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直率批评了朝廷的腐败无能,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充分显示了杨万里的政治才能。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
白天出去锄草夜里缉麻,
农家儿女都能各自持家。
小孙子还不会耕田纺织,
也靠近桑树阴学习种瓜。
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写过不少爱国诗篇,田园诗成就很高,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和风土人情。
注释:
杂兴: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
耘田: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童孙:幼小的孙子。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本篇写的是夏日村庄的生活场景:男耕女织,日夜操劳,虽然辛苦,却也其乐陶陶。最精彩的是后两句。农村孩子的游戏,也多是模仿大人的劳动。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诗中没有出现老人的形象,但称农夫农妇为“儿女”,称小孩为“童孙”,以老农的口吻,写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家乐事。语言通俗浅显,读来意趣横生。
诗词链接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晚年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译文
满树梅子金黄,杏子越长越大;
雪白的荞麦花使油菜花显得稀稀落落。
天长了,农民忙着农活,早出晚归,门前没人走动;
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注释:
肥:指果肉肥厚。
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栅栏。
蛱(jia)蝶:蝴蝶。
赏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诗词链接
范成大诗歌的最大成就在于反映的生活面相当广泛,揭露的社会问题也比较深刻,这是杨万里所不及的。在《夜坐有感》、《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三绝》等诗中,表现了他作为正直的官吏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在《催租行》、《后催租行》等诗中,更描绘了贫苦百姓在官府沉重租税压迫下的艰难生活和绝望心境。而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出使金国时所作七十二首绝句和晚年退职闲居时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揽辔录
乾道六年,范成大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官衔,充祈国信使,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范成大在金国“词气慷慨”,相机折冲,维护了宋廷的威信,全节而归,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美好的日子在泗水之滨游春,
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
轻易便能识得东风,
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春天的芳踪。
作者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i),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
注释:
胜日:风光美好的日子。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流经山东曲阜一带。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赏析
诗中的“泗水”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本诗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诗词链接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的毛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主要原因是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江西省星子县内。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
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注释:
鉴:镜子。开:打开。
天光:天空的光景。
渠:代词,它,此处指方塘。那得:怎么会。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
赏析
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该诗借景喻理,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作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诗词链接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春日》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观书有感》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既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方塘
方塘,方形的水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镜。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究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忧愁,听到深山传来鹧鸪声。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注释:
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郁孤台:在今赣州西北田螺岭上。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京师。
愁余:使我发愁。
赏析
这首词为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上片寓情于景,写登台远眺时产生的种种复杂情感。下片以江水为喻,抒写抗金复国的决心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全词在抒情结构上呈现出抑、扬、抑、扬、抑的格局,大开大阖,起伏顿挫,间法亦妙极。此词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诗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