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是古老的,300多年的历史造就了它深沉的脾性;避暑山庄是荣耀的,折射着光辉印记的柔美建筑是最好的见证。
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或“承德离宫”,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基本建成,康熙帝亲手书写了园名,并选出“芝径云堤”、“烟波致爽”等36景。乾隆年间继续扩建,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竣工,前后历时90年。乾隆皇帝又新题36景,使全园景致达到72处,即现在所说的“36洞天,72福地”。规模宏大是山庄的特点之一,占地面积达564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颐和园的2倍、北海公园的8倍。120多处楼、台、亭、阁、殿、轩、斋、榭、庙、塔、廊、桥等建筑彰显着它的卓越与非凡。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我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一起并称为我国四大名园,其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峦区三小部分。
坐落在奇峰丽水之间的避暑山庄,以人文之美入自然,以幽静之趣束浓艳。宫殿区地形平缓,是皇帝批阅奏章、理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由松鹤斋、正宫、东宫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组成,占地约10万平方米;宫殿区的南面是湖泊区,湖泊面积约占43公顷(包括洲岛),洲岛错落有致,湖水碧波荡漾,具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点,着名的热河泉即位于湖泊区的东北角;平原区位于湖泊区北面的山脚下,有万树园和试马埭之景。这里地势开阔,绿草茵茵,林木长势茂盛,茫茫草原风光尽展眼前;山峦区在避暑山庄的西北部,约占全园面积的4/5。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为山庄增添了不少情趣。
避暑山庄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夏天的绿是奔放的、热烈的,与南方的柔美形成显明的对比;冬天,霎时变成山舞银蛇,彰显北国风光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绵延起伏的宫墙随山而立,在白雪皑皑的纯净世界里气魄雄伟,形似祖国的万里长城。置身山庄,让人身心得到净化,浮想联翩,无限感慨。
万树园是清朝皇帝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园内有许多百年以上的古树,虬枝擎天。在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常在这里举行盛大宴会,接见和招待少数民族首领和部分外国使节,并举行舞蹈、音乐会、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试马埭在万树园西面,这一带林疏草茂,眼界开阔,是调训全国贡马的宝地。
外八庙
在避暑山庄北面和东面的山麓,分布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这就是外八庙,分别有普乐寺、溥仁寺、溥善寺(已毁,故现存七庙)、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寺之庙和殊像寺。因外八庙位于京师之外,故名,建筑风格融汉式宫殿建筑和藏、蒙、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为一体,创造了我国多样化统一的寺庙建筑新特点,其主要功能是让朝廷派去的喇嘛驻扎。
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宫的汉译,故该庙又称“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仿造西藏布达拉宫修建而成,历经4年完工。庙里主要建有大红台、山门、碑亭、琉璃牌坊、五塔门、万法归一殿等。大红台占地22万平方米,为普陀宗乘的主体建筑,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共有大小藏式建筑60余处。
普陀宗乘庙内有两块巨型石碑,是为纪念土尔扈特部专门刻制的。早在明朝末年,远牧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俄国残酷的民族压迫,由首领渥巴锡率领16.9万人,踏上回归祖国之路。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以仅剩7万余人的部落进入我国境内,抒写了一部壮丽的少数民族心向祖国的回归诗篇。这两块石碑详细记录了一部民族史。
建于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755~1758年)的普宁寺位于避暑山庄之北,因寺里有巨大木雕佛像,俗称大佛寺,此寺仿西藏三摩耶庙形式而建。按佛教教义关于世界构造的模型布局,中央的大乘阁象征须弥山,四周的殿宇象征四大部洲。全寺占地约2.3万平方米,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碑亭、大乘阁等。大乘阁高36.75米,外观正面六层重檐。阁内置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贴金立像,高22.28米,有42只手,45只眼,用松柏榆杉椴五种木材雕成,是国内现存的最大木雕佛像之一。
避暑山庄、清朝、乾隆等所有字眼,本身就是一种吸引,一种震撼,一种象征。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这里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也都在这里处理。清帝嘉庆、咸丰皆病逝于此。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这样的一座皇家园林,集荣耀和磨难于一身,
书写了半个清朝的历史。
精华必看
烟雨楼位于避暑山庄如意洲北侧的青莲岛上,有小桥连接在如意洲和青莲岛之间,是仿照浙江嘉兴南湖的烟雨楼设计的,为避暑山庄内最晚的建筑之一。
烟雨楼是一座造型独特、设计巧妙的小楼,楼阁四周皆有走廊,廊上配有汉白玉望柱,其中北廊和西廊在水中修建,实乃罕见。楼顶檐下悬挂着乾隆御题“烟雨楼”的金匾,金匾下方两侧贴有“百尺起空蒙碧涵莲岛,八方临渺弥澄印鸳湖”的对联。
盛夏阴雨时节,细雨蒙蒙,水天一色,烟雨楼笼罩在雨雾烟云之中,宛若琼楼仙境,充满了神奇的迷幻。站在烟雨楼上依栏远望,湖山尽洗,雨雾如烟。脚下水波荡漾,清风拂过面庞,裙带随风飘起,有无与伦比的惬意,令人心旷神怡,似入仙境。“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此时此地的真实写照,犹如仙境。此地是清帝与后妃消夏赏景之处,置身烟雨楼上,“三更退暑清风至,九夏迎凉称物芳”的凉爽心情便会油然而至。
青阳书屋、八角亭、假山洞府、古松、荷花,在烟雨楼的四周环绕着,若即若离,
亦真亦幻。
烟雨楼独特的人文历史和美轮美奂的景色吸引着众多影视人员慕名而来,顿时名声大振的烟雨楼,似乎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回首。红遍大江南北的《还珠格格》即在避暑山庄拍摄,而烟雨楼就是小燕子“淑芳斋”的雏形。另外,《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也均在此取景。
深度体验
承德周围,温泉很多,但被清朝皇帝青睐且开辟为皇家行宫的却只有“汤泉行宫”这一处。相传,“汤泉行宫”的修建与康熙皇帝在此“坐汤”沐浴有关。那时山林湖区有常流的清泉,还有温泉不断涌出,并且滚滚热水最终注入发源于蒙冀交界且流经承德的武列河(故武列河也叫热河)。
康熙皇帝第一次发现汤山温泉是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他入浴之后,觉得温泉水“更得暄暖,乃宜于体”,于是便筹划修建行宫。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承德的避暑山庄已经初具规模,汤泉行宫正式兴建。山庄建成之后,他还把温泉流经的地方命名为“暖流暄波”之景点。
汤山温泉水温在41℃~44℃之间,每小时流量20吨,水中含有钾、钠、钙、镁、硼酸、氟等20多种矿物元素,尤其是含有放射性氡气,对高血压、皮肤病、关节炎、妇科病等20多种病症有显着疗效。汤山温泉流经千百年长盛不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来此疗养。
延伸阅读
在避暑山庄正门的上方悬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避暑山庄”四个镏金大字。这块匾是康熙皇帝的御笔,精美绝伦,分外醒目,在此一挂就是若干年。可仔细一看,觉得有点别扭,为什么呢?原来“避暑山庄”的“避”字中,“辛”下多了一横。这是怎么回事呢?后人经分析和猜测,认为有三种可能:第一,山庄的建造主要是为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抵御沙俄的扩张,多的这一横寓意着康熙希望能够平定各少数民族的叛乱,实现国家大一统的心愿。第二,
康熙皇帝是故意加的这一笔,以区别“此地是避暑之休闲之地,不是避难之落迫之所”。原来,皇上是忌讳“避”字有“逃避”的意思,不吉利,所以大笔一挥加上一横,这样就可以剔除“逃避”之意。第三,整座山庄是由广大劳动人民付出血汗建造起来的,在“辛”上加一笔,体现出康熙皇帝对百姓辛苦和功劳的肯定,也充分表达了康熙皇帝对劳动人民的爱戴,肯定了建造者的辛苦和功劳。
不过,康熙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他毕竟是凡人,那这一笔是不是也有可能是他的笔误呢?当年文武百官尾随其后,如果当面指出错误会使皇帝下不来台,在个别阿谀奉承的臣子的牵强附会下,此匾便有千万种理由在山庄上“安家落户”了,不明真相的后人也宁愿给出一个个善意的解释。
不知道对于这样的分析和理解九泉之下的康熙帝是否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