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海底电缆安装窃听装置许多横跨太平洋的光缆经过关岛或夏威夷美军基地附近的某个海底地点,而且大多数跨太平洋光缆均以美国为起点或终点,即使光缆不经过美国或英美某一个谍报协议成员国控制下的地域,要想截取其信号传输也是有办法的。据报道,在冷战期间美国曾派遣装备有特殊装置的特制潜艇潜入中国港口,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窃听器”安装在海底电缆上。从中国发出的通讯或从国外发到中国的通讯,即发送、接收端都在中国内地的通讯同样容易被窃听。如果这些通讯通过中国政府自己发射的卫星传送,美国也可以用另一个太平洋边缘站点、位于日本北部的见泽空军基地进行窃听。
利用情报人员卫星监听“猎户座”。这是美国一种最新的情报人员卫星系列,被用来截获世界许多本地及长途电话所采用的点到点无线信号微波通讯。通过这种手段,美国可以窃听到中国内地深处的电话。“猎户座”原先设计用途是侦听前苏联内部重要的指挥控制系统的通讯。后来国家安全局得知无线电话可发射出可被截收的信号。于是,利用北极上空的卫星,美国便可以窃听到中国和其他国家内的手机通话。这方面最为人熟知的是“梯队系统”。这套系统是美国国家安全局使用的监听网络,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都设立了监听点。1948年伦敦和华盛顿同意设立这个网络。“梯队系统”的强大功能令人吃惊。它利用美国的卫星网络,撷取移动电话通讯的微波讯号。在同一时间,记录数以百万个电话通讯,然后利用效能强大的搜寻设备,寻找一些可能对安全构成威胁的字眼。情报人员卫星令美国在冷战时期的情报搜集工作出现巨大变化,直至今日,情报人员卫星仍然是情报的重要来源。即使是商业卫星,对地面的图像清晰度解析能力也可以达到一米,这就足够监视地面上装甲车和大部分军事设备的移动状况了。
计算机窃听美国还采用新技术对中国进行计算机窃听。最先进的偷听科技可以在计算机键盘上放置一个偷听器,这样就可以监视使用者按进的键码,因为按每一个键都会发不同的声音,只要把这些声音转化成字母就可以知道使用者的文件内容。
对中国的窃听仅仅是美国全球通讯情报人员战略的一部分。在强化区域性通讯情报人员的同时,美国还积极部署全球化的通讯情报人员网络,这些全球化网络构成了通讯情报人员网络的核心。在英国英格兰北部,在约克郡哈罗盖特的曼维斯山上,那里地势较高,能见度极好,上看天,下看地,一眼可看数英里。人们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那山上矗立着三十多个巨大的白色的状如高尔夫球的东西,第一次见到它的人可能会认为那是一座天文台。然而,曼维斯山实际上是常人可望不可及的地方,它是美国的一个军事基地。那高尔夫球状的东西就是雷达天线罩,在每一个“高尔夫球”里都隐藏着一个碟形天线,它们都对准天上的卫星。
在这占地数英亩的建筑物里,安装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卫星信号接受设备,具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窃听能力。它能窃听到在地球上空飞行的众多人造卫星的信号。这就是西方环球情报人员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监控海外的通讯和破译密码,其在美国本土的主要任务是监控外国驻美使领馆,也监控被怀疑是国外情报人员的美国公民。
几十年来,曼维斯山一直与世界范围内的窃听网络进行联系,该网由美国掌握“超级秘密”的美国国家安全局控制。美国国家安全局控制的网络还与美国在世界各地的监听站联接,比如与英国的政府通讯总部有联系。曼维斯山就是政府通讯总部最大的窃听站。在冷战时期,该监听站主要负责监控所谓“铁幕”后面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军事和商业通讯系统。然而,冷战结束后,柏林墙倒塌后,该监听站不但没有萎缩,反而进一步扩大。
从通讯环节上窃取谍报,很难说是投入最小的一种窃密方式,因为在此过程中需要动用大量的富含技术性的情报人员工具,但成效往往是显著的,美国中情局的官员就曾声称已经把中国的海岸线摸得像自己家的“后花园”一样了。这些隐藏在空气中的情报人员在现代谍战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与通讯情报人员工具相得益彰的是缜密的情报人员交通网络,它就像一条条隐秘的高速公路,使获取的谍报及时有效地传达到位,也正因为如此,有人把情报人员交通设施称为情报人员活动的“第一设施”。
在情报人员活动领域里,交通是谍报得以传递和运行的沟通情报人员和特工人员之间的纽带,这里交通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交通工具,还包括传递谍报的其他有线、无线设备,甚至包括情报人员本人。
一提起 “特务接头”,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会陌生,事实上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由情报人员作为交通工具的例子,这在不少影视剧中都有所体现。电影中两个特务接头,当然是东张西望,鬼鬼祟祟的猥琐样子。
这种由情报人员亲自作为交通工具的交通方式表现出显著的隐蔽性、不确定性和安全性,但客观上却要求情报人员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这显然不能满足情报机关对谍报效率的需求,而且与现代通讯工具的繁荣格格不入。
与此同时,这种由人亲自携带情报完成交通任务的工作充满了危险,为了确保情报的安全、避免消息外泄,情报人员人员一方面尝试着运用一些巧妙的方式记载情报,最典型的要数用淀粉溶液(如米汤)书写情报,待情报机关收取信件之后再用碘酒洗刷,使上面的文字显现出来;另一方面也设计了一些情报自毁装置,从而使情报在不慎遗失的时候自动毁灭,防止消息被敌方了解,有的情报机关会把情报放在一个特殊的铁盒里,一旦该铁盒被盗,由情报机关进行无线遥控,铁盒中的自动毁灭装置便会喷出绿色的溶液,将记载情报的信件完全腐蚀。
当现代科学技术和交通工具广泛运用于军事、生活实践的时候,情报人员的交通网络就变得丰富得多了,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这里格外适用,正因为有了马可尼的无线电发报机才有了“永不消逝的电波”,正因为有了地球同步卫星才有了“在太空中传递的谍报系统”,当然最典型的情报人员交通工具莫过于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
不少人觉得互联网传递信息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报人员也无非是利用一下互联网平台把情报发送出去。持这种观点的人忽视了谍报的保密性和重要意义,而作为情报人员工具的互联网真正要做的恰恰是防止网络资源失窃,确保消息安全抵达。
为此,不少情报机构组建了一些秘密的网站,而情报只能通过这些网站的链接进行数据传输,还有的机构特制了一些计算机软件,只有安装这种软件的计算机才能实现“对话”……这些都是保证谍报安全的有益探索。
但不能忽视的是,驰骋网络的电脑黑客和电脑病毒,夹杂着防不胜防的情报人员软件肆无忌惮地攻击着这些看似铜墙铁壁的情报人员交通保障设施,难免会出现漏洞,更有的情报人员组织正在研究通过寻找情报传输的光纤将其数据合成为谍报的技术,这些潜在威胁都决定了单纯依靠网络传输还很难作为一种安全而理想的谍报交通工具。
伴随着立体化信息传输系统的构建,有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颇有创意的设想:把谍报分割成不同的数据元素,再分别利用卫星、互联网、传统运输工具、人力等工具进行传输,最后在接收方的情报机构将这些片断数据加以综合,还原出最初的谍报。美国国家测绘局目前正在牵头实施一项计划,该计划将充分利用商业市场的信息技术,使美国的情报输送手段发生一场革命。
这项计划的重点是探索把侦察卫星与通过商业测绘数据、飞机侦察和电子监听等其他手段收集的情报相结合的技术,使高度集成的情报产品得到更迅速的利用。此外,美国国家测绘局还为地面、航海和航空提供数百万张地理图,并计划把所有地理图制作成数字图。除了情报的分析和迅速传递外,情报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发送”体系要求“地球空间定位”。
这意味着每一幅图像必须以时间为参考体系,并且带有地球和人工添加的三维特征,相对整个地球的误差在几英尺之内。这固然有益于情报传输的安全,但也客观上加大了情报人员作为谍报传输源头的压力和难度,就目前而言,这种传输方式的大量应用还需要时间。
不难看出,情报人员交通工具归根结底就是信息传输的交通工具,追求快捷、安全与高效是情报人员交通工具的不变主题。而连接交通工具之间的各个“网点”,正反映出了情报人员组织网络的分布状况,从这一点上讲,情报人员交通网络的设置根本上体现了情报机构的思考习惯和工作思维,这就要求情报机构除了在技术和工具上做到精益求精的同时,还应该在头脑和思路上下工夫。
§§§第四节 基因间谍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