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道德,通过道德的培育、树立和遵循,人们才能平衡相互之间在需要、利益上的相关性,防范和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崇尚道德,就是人们要在不伤害他人与公众的合理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利益,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奉献爱心,在追求自身根本需要的满足中实现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满足自我需要的更好统一,在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中做到实现社会价值、实现自我价值的更好统一。
在大多数情况下,法律可视为道德的底线,是一个社会所能允许的最低道德标准。崇尚法制道德中崇尚法制是基础,崇尚道德是更高的标准。
遵从交通规则,按照交通信号灯行事,十字路口的行人和汽车再多,秩序也会井然;遵从市场规则,市场里的人再多,买卖交易也会公平有序;如果在创富的过程中守法,夜半就不怕鬼敲门;如果在开车之前你不沾酒,你就经得起警察的检查,与酒驾罪行绝缘。
崇尚社会公德,出门别人不闹心,你也快乐;崇尚家庭美德,自家的窝就会被营造得温馨;崇尚为政之德,你就会是一个受人民爱戴,被人民铭记的好官;崇尚职业道德,你就会收获职场的回报、良心的安宁;崇尚商业道德,你就会在商场赢得好品牌、好名声。
(十)心志行动论
同一主体的各种需要之间往往具有矛盾,这种矛盾影响心志,进而影响行动。
“同一主体的各种需要之间往往具有矛盾”。这句话的含义是:同一个人或同一群体的各种各样的需要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
例如,有人想好好工作,但又想过得舒适休闲;有人想创业,但又害怕创业的失败;有人想资助失学儿童,但又想减少开支积累经济实力;有人想追求远大梦想,但又不希望经受长期的坚持和曲折。这实际都是不同需要之间具有矛盾的表现。
“这种矛盾影响心志,进而影响行动”。这句话的含义是:因为这种矛盾的存在,使人们在追求某一种需要的满足时,心情受干扰、意愿不坚决、意志不持久、创造力不活跃,由此影响行动。
例如,有人想好好工作,但想过得舒适休闲的需要又比较强烈,这样便造成遇到工作简单、不苦不累、容易取得成果时,工作有劲头,行动积极高效;工作有难度、较苦较累或者不易取得成果时,工作劲头不足,行动消极拖沓。
例如,有人想创业,但拒绝创业风险的需要又比较强烈,除非有一个特别好的、成功就在眼前的机会,这类人一般不容易下创业的决心,不容易迈开创业的步伐。
例如,有人想资助失学儿童,但想减少开支积累经济实力的需要又比较强烈,这样就犹豫不决,很难下定决心,很难付诸行动。
例如,有人想追求远大梦想,但想逃避艰难困苦和长期努力的需要又比较强烈,这类人在追求远大梦想的过程中,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容易灰心丧气,很容易放弃自身的追求。
由此,引出心志行动论的方法论:
人的实践应当尽可能凝聚心志。
在追求满足根本需要的过程中,针对同一主体多种需要之间的矛盾,应当区分根本需要与非根本需要,针对认准的根本需要的真正重点,放弃对某些非根本的、惰性的、虚幻的、低级趣味的、逃避困难的、情绪化的或者相对次要的需要的满足,凝聚心志,克服心理上的不利因素,从而采取更加积极、更加坚决的行动。
比较常见的,放弃对舒适的过分需要,就可以令我们减少懒惰、更加勤奋,凝聚心志工作、学习和生活,就可以使我们“先苦后甜”,体验到更加美好的奋斗成果。
而舍生忘死则是一种英雄的境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历史上一代又一代英雄们,在追求国家、民族和一切他们认为值得献身的事业中,当形势需要他们付出生命的时候,他们就真的敢于放弃对生命延续的需要,用生命的代价换取人生价值的大实现,换来人生的大美好。
以上完成了对根本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的探讨,这些基础即10个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以及由这些根本看法引出的方法论,本书的附图6对此做了全景式的展示。
为了使我们的探讨更加透彻,本节笔墨较多。你我探讨到这里,大脑都会是一片空白,迷迷糊糊、模模糊糊,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没关系,在下一节中,本节的所有内容就像若干颗珍珠,被一根红线贯穿了起来,化繁为简,一目了然。
需要提醒朋友们的是,本节中探讨的能动知行观这样一个提法,以及行为辩证法所包含的主要内容,都是现行教科书中所没有的,这一点希望朋友们特别是准备考试的朋友们特别注意。
(第三节)演绎
既然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然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既然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那么上节中探讨的若干个方法论,清楚地告诉我们“怎么办”了吗?
答案是:好像告诉了我们“怎么办”,但这么多的方法论,记都记不清,反而弄得我们更不知怎么办。能否把这些根本看法以及对应的方法论,如同散落在地的很多颗珍珠,用一根红线贯穿起来?我们确实可以用一根红线把它们贯穿起来,使之化繁为简,一目了然。现在,让我们再回到附图6,并结合参看上节的内容,一步一步地用红线实施穿线的动作吧!第一步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我们的终极目的?10个根本看法以及对应的方法论都告诉我们“怎么办”,但其中只有一个清楚地给出了答案,明确告诉我们应当以什么作为终极目的。需要论:人都具有需要,都追求根本需要的更好满足。需要论之方法论:人应当主动追求根本需要的更好满足。为防止片面的、庸俗的理解,该方法论的全面表述为:人应当主动追求根本需要的更好满足、人生价值的更好实现,以及满足根本需要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的更好提高。从人生总和的角度来讲,就是应当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应当主动地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
需要论告诉我们,人应当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应当主动地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然而,人是否能够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这个问题也有答案。主观能动论:意识以及拥有意识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即能够有目的、自主、创造性地在实践中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为物质。主观能动论之方法论:人能够通过实践追求更美好的结果。主观能动论告诉我们,人能够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主观能动论还告诉我们,人之所以能够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关键在于实践。实践是人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的根本途径。接下来,什么是实践、实践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也有答案。实践观: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人们常常把实践称为行动、行为,或者实际行动、实际行为。我们把以上过程再梳理一遍:人应当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人能够通过实践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实践通常被称为行动、行为,或者实际行动、实际行为。这三句话合起来就是,人要以实践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要以实际行动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这句话太长,说起来太麻烦!用个简化的词吧?
向上?对,就用向上!如同哲学中,物质是一个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用以表示一切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一样,向上也是一个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用于表示特定含义的概念:向上就是以实际行动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以实际行动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就是向上。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人应当向上,人应当主动向上。人能够向上。于是我们翻过附图6,看看附图5,中间一行横排的文字就是我们所谓的红线。通过第一步,红线上我们已经串起了两个词,“主动”、“向上”。红线变成了“主动向上”。第二步我们再继续用红线,把其他的方法论也穿进来。向上的过程,就是实际行动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实践是否符合规律,决定了实践的结果。有两个根本看法提到了规律:客观规律论:事物具有普遍、客观、多样的联系,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辩证地决定事物的发展。客观规律论之方法论:人的实践应尽可能运用客观规律。需要规律论:人在追求满足什么样的根本需要、如何满足根本需要上具有客观规律性。需要规律论之方法论:人的实践应当尽可能运用有关需要的规律。要运用规律,首先得认识规律,关于认识又有两个根本看法:认识论: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物质本原论:物质是客观实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是运动的并且存在于时空之中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世界本原是物质。物质本原论之方法论:人的认识应尽可能实事求是,而不要自以为是。把以上内容合起来,就是在向上的过程中,要通过实践实事求是地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进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运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并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以取得有利的实际成果。这句话也太长,说起来也太麻烦!用个简化的词吧?求明创实?对,就用求明创实!再简化一点,就用创实!红线中,我们在“主动向上”的基础上,又串了一个词--“创实地”。红线变成了“主动创实地向上”。第三步我们在红线上再串一个。本质社会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人的需要具有相关性,同一人的价值具有两重性。本质社会论之方法论:人的实践应当尽可能崇尚法制道德。人的实践应当尽可能崇尚法制道德,这句话也有点长,说起来也有点麻烦!崇法尚德?对,就用崇法尚德!再简化一点,就用尚德!
红线中,我们在“主动创实地向上”的基础上,又串了一个词--“尚德”。红线变成了“主动尚德、创实地向上”。第四步我们在红线上再串一个。心志行动论:同一主体的各种需要之间往往具有矛盾,这种矛盾影响心志,进而影响行动。心志行动论之方法论:人的实践应当尽可能凝聚心志。人的实践应当尽可能凝聚心志,这句话也要简化。激潜励行?对,就用激潜励行!再简化一点,就用励行!红线中,我们在“主动尚德、创实地向上”的基础上,又串了一个词--“励行”。红线变成了“主动励行、尚德、创实地向上”。第五步我们在红线上再串上最后一个。矛盾法则论:事物的运动具有矛盾规律(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特殊性不平衡性),变化具有质量互变规律,发展具有否定之否定规律。方法论:面对事物矛盾,人应注重运用辩证方法,把握度和在曲折中前进。按照矛盾法则论,励行、尚德、创实三者之间是不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当然是。精神可嘉而方法不可取,志大才疏,智有余而勇不足,有德无才,有才无德等等,不都是形容三者不协调、不合拍的吗?三者的确需要协调、合拍、递进和良性循环。我们怎么来表示?就在“励行”、“尚德”、“创实”的中间加一个“而”吧!为了简单起见,就加一个“而”!红线中,我们在“主动励行、尚德、创实地向上”的基础上,又串了一个字--“而”。红线变成了“主动励行、尚德而创实地向上”。此外,按照矛盾法则论,在励行、尚德、创实各自的运用之中,也要把握和处理各种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也需要注重辩证方法的运用。根本方法论现在我们终于完成了红线穿珍珠的过程。穿出的结果请见图5所示:上方4颗珍珠,从右至左分别是主观能动论、客观规律论、物质本原论和矛盾法则论,总的来讲就是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下方4颗珍珠,从右至左分别是需要论、需要规律论、本质社会论、心志行动论,总的来讲就是行为辩证法;中间红线潜在穿有两颗珍珠,即实践观、认识论,总的来讲就是能动知行观;中间红线的内容是“主动励行、尚德而创实地向上”,完整内容是“主动激潜励行、崇法尚德而求明创实地向上”,这一内容就是系统的方法论、完整的方法论、根本的方法论。从哲学的10个根本看法及其对应的方法论出发,得出了一条根本方法--主动励行、尚德而创实地向上。这条根本方法既是哲学的逻辑演绎,同样根本方法自其创立时起,也加入了哲学,构成了哲学的一部分,成为哲学中的根本方法论。附图5以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展示了根本方法的哲学演绎过程,通过这种演绎,我们知道了,为什么根本方法可以让我们做得更好,不按根本方法做会有什么不好。
这幅图的内容既简单又深邃,而其表现形式,则又有一种别样的对称之美、结构之美。
当懂得了根本方法的哲学逻辑,我们就向前迈了一大步。而且,我们还具备了继续挖掘根本方法更深内涵的条件。让我们进入下一章--心智通达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