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读)
根本道理或根本方法,是贯穿全部知识的根本。
为什么可称它为贯穿全部知识的根本呢?
因为,它的本质是哲学上多个方法论的集成,以哲学之根本方法论的身份,走进普罗大众的生活领域。
在本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根本方法的哲学逻辑。
本章在本书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是支撑起根本方法的理论基础。
本章将有不少哲学概念,笔者试图做到简易生动和一针见血,以此来演绎根本方法的哲学逻辑。
本章为选读内容,对哲学不感兴趣或没有基础的朋友,可以跳过本章。
喜欢思考和刨根问底的朋友可以仔细阅读、详细论证,这对根本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可起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根本方法来自于人类实践,来自于人类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知识,来自于人类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最一般、最抽象的知识--哲学,并再返回到实践中,经受实践的检验。
由于根本方法是人们最根本、最一般的行动方法,根本方法之最根本、最一般的特点,决定了根本方法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只能是同样具有最根本、最一般特点的知识--哲学。同样,根本方法自其创立时起,也加入了哲学,构成了哲学的一部分。
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的英文是philosophy,来自于古希腊文,由philo(爱)和sophia(智慧)两部分组成。哲学从诞生起就是以爱好、追寻智慧为目标。
哲学不是玄学,哲学之中有着无穷的乐趣、无尽的想象。古往今来,一位位思想巨人,有如一颗颗璀璨的恒星,以自身的光辉照亮着人类从愚昧黑暗走向开化文明的历史天空。哲学是简单的,因为她原本就存在于你我每日每夜的生活中;哲学又是强大的,她使得一批又一批的政界、商界、文化界的巨子走向成功卓越。
孔子、老子等一代超级智者,之所以能打通中华文化的传承脉络,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注入无形基因,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伟大的思想创造,《论语》、《道德经》等一批经典流传千年而日久弥香!
毛泽东等一代伟人,之所以能在艰苦卓绝中创立崭新的共和国,并敢于发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时代强音,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手中强大哲学武器的运用,《实践论》、《矛盾论》蕴含的思想指导着人们创造着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至于商界巨子,如李嘉诚、王永庆、张瑞敏、柳传志、任正非等中国企业家也好,日本经营四圣、美国比尔·盖茨和杰克·韦尔奇等外国企业家也好,甚至沃伦·巴菲特这位举世公认的股神也好,他们的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商道哲学的深入思考和持久践行,他们的成功一次次地闪现富于远见的智慧光芒!
(第一节)流派
先来看看哲学是什么。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区别: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哲学的发展其实挺有意思,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如同中国武侠小说中的门派一样,形成了若干个流派。这些流派主要围绕着几个关键问题展开论战。一些流派已在纷争中没落消逝,一些新的流派又不断产生。
典型的流派划分依据,来源于西方哲学特别是古希腊哲学的传统,事实上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源头。而流派划分的标准,则是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样一个看起来简单,实则又不简单的问题。
因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到底有没有思维,有没有实在?如果有,那么他们分别是什么呢?哪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第二,如果有实在,有思维,那么思维能不能把握住实在呢?围绕以上问题,哲学的主要流派可简要地划分如下:有无实在无: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没有所谓的实在,一切都只是人的思维的产物,实际上是虚无主义。)有:但有分歧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实在是精神性的而不是物质性的,其实就是基督教的上帝、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之类。)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实在是具体的某样事物,比如地、火、水、风之类。)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实在是物理意义上的物,是可以测量的实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在是哲学意义上专指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物质。)思维能否把握实在不能:形而上学(认为实在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有如人和影子的关系,思维只能把握住现象,对实在只能猜测,但不可能真正认识。)能: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思维通过一点点把握住部分的实在,通过不断综合,不断积累,从低级发展为高级,从简单发展到复杂,最终就会认识实在,并能对实在产生反作用。)如果突破古希腊哲学把哲学重点放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上的传统,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待哲学,哲学思想的范围就会大得多。国际知名学者余秋雨在《“论语”亲切如外公给我的信》中有过形象而生动的描述--思想的分工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中华文化参与了人类智能的大奠基。释迦牟尼比孔子大十四岁,孔子死后十年,苏格拉底诞生。亚里士多德比孟子大十二岁,比庄子大十五岁。这是什么概念?就是最聪明的人几乎同时出现在这个地球上。他们为什么会同时出现,还不清楚,但只能告诉大家他们同时出现了,完成了一个有趣的分工。希腊思考人与物的关系,印度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中国思考人和人的关系。思考的结果是:希腊哲学家思考的是精神自由,印度哲学家思考的是灵魂解脱,中国哲学家思考的是社会管理。分工那么精确,小重复有,大重复没有。我们可以说,在这次人类成熟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没有缺席,贡献还很大,这让我们很骄傲。尽管当时没有互相交流,冥冥之中却有一种力量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了。
(第二节)基础
讲完了哲学的流派,我们现在再来了解根本方法的哲学基础。这些哲学基础的主体是辩证唯物主义,本节也对辩证唯物主义作了新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其实非常简单,她的内容有着一种别样的结构美。这种结构上的美可用一张图来清晰地展现,这张图就是本书的附图6。
以一种简洁的方式,展现了那些内容奇长、装订奇厚而且越读越糊涂,越想越复杂的哲学教材的主要内容。本节的内容全是围绕着这张图而展开,我们在探讨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参照该图。
在(第一节)中我们探讨过,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方法论。本节的哲学基础,包括10个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以及由这些根本看法引出的方法论。这10个根本看法互相联系,并可划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能动知行观、行为辩证法4个大的部分,这在附图6中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
为了使我们的探讨更加透彻,本节会多费一些笔墨,由此也会使得这些文字看上去显得有点长。
但没关系,在下一节中,本节的所有内容将会被一根红线贯穿起来,化繁为简,一目了然。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包括2个根本看法,一是物质本原论,二是主观能动论。
(一)物质本原论
物质是客观实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是运动的并且存在于时空之中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世界本原是物质。
“物质是客观实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是运动的并且存在于时空之中的”。这句话的含义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在哲学里物质的意义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物质不太一样,物质在哲学中专指客观实在;凡是具有客观实在属性的自然界、社会存在以及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属于物质的范畴,具有物质的属性;这些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不管你有没有感觉到它,它都是存在的,比如桌子上有一只苹果,这个房间里的人看见了,这个房间外的人没看见,不管看没看见,这个苹果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有人没看见,苹果就不存在了;所有的物质,都在运动,都在做绝对的运动,任何静止都是相对的,世界上找不出任何绝对静止的物质,物质都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
“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像,是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人脑中意识的内容,都是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好比镜子中的图像是照镜子的物体的镜像一样;意识的内容是一种主观的映像,可能与客观存在相符,可能与客观实在不符,好比镜子有凹凸、有破碎,镜子中的图像与照镜子的物体相比,有些部分是相符的,有些部分则是变形的、重构的、破碎的;人脑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意识是这种特殊物质即人脑的机能。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进步:所有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一般的动物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世界本原是物质”。这句话的含义是:在起源上,意识的内容是物质的主观映像,先有物质、后有意识,即便是意识中创造的新事物,也是意识在先有了物质世界中相关事物的主观映像后,才能在意识中创造出新事物的;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上,意识也是通过实践这一物质活动才能对物质世界产生反作用,通过实践这一物质活动才能在物质世界中创造新的事物。
我们可以将以上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例如我们在开车时,我们必须注意道路前方的路况,如果前方有行人或石头,这些行人或石头不会因为我们没观察到、没注意到,就变得不存在,如果我们没发现没绕开这些行人或石头,那么我们就将一头撞了上去;同理,如果我们要创立一家企业,我们必须调查了解市场行情,如果市场中存在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的客观阻碍,那么这些阻碍不会因为我们不知道、不了解,就变得不存在,如果我们没有了解这些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的客观阻碍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那么我们就将面对失败的到来;同理,如果我们要找一位恋人,我们就必须注意了解恋人的各方面情况并评估是否适合自己,如果恋人那方确实存在我们不能接受不能容忍的因素,这些因素不会因为我们不知道、不了解,就变得不存在,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因素,要么放弃,要么做好接受的准备,否则我们就将收获不幸福的婚恋果实。
以上这些例子虽然道理很简单,但只要看看我们的周围,你会发现类似以上例子中的问题在现实中实在是太多了。越简单的道理,人们往往越不重视。
由此,物质本原论这个根本看法引出了它的方法论,那就是:
人的认识应尽可能实事求是,而不要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的人,往往忽视身边的风险、危险,但这些客观存在的风险、危险,并不会因为人的不注意、不了解,而变得不存在。只要条件一成熟,这些风险、危险终将会演化成为现实,使人们遭受损失。
只有实事求是,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去认识事物,才能全面了解,有所准备,才能避免无谓的损失。孙子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并详解了实事求是的具体含义,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则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恢复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就是遵循客观性原则,就是重视实证,就是理性行事,就是讲究科学。
实事求是这一方法,不仅对于国家的事业至关重要,对于每个人的事业学习生活也至关重要。
(二)主观能动论
意识以及拥有意识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目的、自主、创造性地在实践中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为物质。
“意识以及拥有意识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目的、自主、创造性地在实践中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以及拥有意识的人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在认识上不仅能反映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在改造上,还能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
“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为物质”。这句话的含义是:经过实践,意识可以认识以前不认识的物质,即物质变成了意识;经过实践,可以按照意识中的内容改造物质,即意识可以变为物质。
人的这种主观能动性,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可以将以上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例如我们在开车时,我们可以观察道路前方的路况,如果前方有行人或石头,我们就可以及时观察到、注意到,并且可以在意识中想象如何绕开这些行人或石头的办法,然后通过我们对汽车的操作实践,及时合理地绕开这些行人或石头,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同理,如果我们要创立一家企业,我们可以调查了解市场行情,及时掌握市场中存在的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的客观阻碍,并且可以在意识中想象如何应对这些客观阻碍,通过我们采取合理的应对这些阻碍的实际行动,减少这些阻碍的影响,以取得更好的经营成果;同理,如果我们要找一位恋人,我们可以注意了解恋人的各方面情况并评估是否适合自己,并且可以在意识中想象是否应该终止或如何发展这场恋情,并采取合理的实际行动,减少婚恋的不幸福因素。
由此,主动能动论这个根本看法引出了它的方法论,那就是:
人能够通过实践追求更美好的结果。
不管遇到任何的情况和境遇,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都能使人具有通过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和影响物质世界,使得物质世界比它原先的运行轨迹,产生更有利于人的结果的可能性。
人的这种主观能动性,使人们具有通过实践追求更美好结果的潜能。这种潜能的激发和利用过程,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过程。通过人的潜能的激发和运用,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实践,人能够获得更美好的结果。
把以上物质本原论、主观能动论两者结合起来,可以看出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矛盾法则不仅适用于客观事物(这一点即将在后面的矛盾法则论中探讨),也适用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种辩证关系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含义是:物质并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不会因为不被我们所感觉就自动消失,也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与其不符而自动改变得与我们的意识相符;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在起源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即便是意识中创造的新事物,也是意识在先有了物质世界中相关事物的主观映像后,才能在意识中创造出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