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热而剧烈咳嗽,咳嗽同时发生呕吐的这种情况,往往是由“哮喘性支气管炎”引起。平时就有积痰的孩子,精神不错,只是胸中有呼噜呼噜的痰鸣声,就不必那么着急看医生。高热呕吐时,往往是有使咽喉疼痛、嗓子不舒服的疾病。初夏时节多是“口腔炎”,冬季多是病毒性扁桃体炎或链球菌引起的“咽喉炎”。
多次呕吐伴有腹泻的话,冬季里多是因“秋季腹泻”,但这种情况多发生在19~20个月的孩子,到了2周岁就大大减少了。如果在夏季,必须考虑细菌性疾病(如痢疾),一般都伴有发热,要尽快看医生。
不发热而伴有剧烈腹泻的呕吐,可考虑是疝气的嵌顿。肠套叠在这个年龄不太多,但并不是没有。
不吃蔬菜
一些孩子天生就不喜欢吃蔬菜,不光不喜欢吃那些有特殊气味的蔬菜,如韭菜、芹菜、胡萝卜之类,也不喜欢吃那些没有气味的蔬菜。怎么让孩子快乐地吃蔬菜呢?试试下面的方法。
改变烹饪方法:试试在白米里加入甜玉米、甜豌豆、胡萝卜小粒、蘑菇小粒,再点上几滴香油,美丽的“五彩米饭”一定会使孩子兴趣大增。又如,家里不再做纯肉菜,而是在炒肉的时候配些芹菜、青椒等,炖肉时配上土豆、胡萝卜、蘑菇、海带等,也会增加孩子吃蔬菜的机会。另外,吃面条的时候不要只放炸酱,可配上黄瓜、豆芽、焯白菜丝、烫菠菜叶等。
把蔬菜做得漂亮可爱:幼儿对食物的外观要求比较高。如果食物不能吸引他们,他们就会将吃饭当成一种负担。因此,为幼儿准备食物时应尽量把色彩搭配得五彩斑斓,形状做得美观可爱。这样,幼儿感到吃饭这件事本身便充满乐趣,自然会集中精力。孩子不喜欢吃胡萝卜吗?将它切成薄片修成花朵形状,和甜玉米粒一起放在米饭的表面蒸熟,孩子也许就会愿意把“花朵”吃下去。
隐藏蔬菜:很多孩子爱吃带馅儿食品,如不喜欢吃胡萝卜的孩子对混有胡萝卜馅儿的饺子并不拒绝。因此,父母们可以经常在肉丸、饺子、包子、馅饼馅里添加少量孩子平时不喜欢吃的蔬菜,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习惯并接受它们了。
需要注意的,如果孩子暂时无法接受某一两种蔬菜,哪怕是营养很好的蔬菜,也不必过分紧张,可以找到与它营养价值类似的一些蔬菜来满足孩子的营养需要。比如说,不肯吃胡萝卜的可以吃富含胡萝卜素的绿菜花、豌豆苗、油麦菜等深绿色蔬菜。关键是让孩子在吃蔬菜时总是快乐的,培养他们热爱蔬菜的感情。
有节奏的习惯
孩子在1岁的下半年已经具有了体会节奏的本能,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有的孩子有经常摇晃、晃悠、摇头的行为表现。多数孩子都没有这种行为表现,而且只是在一些特定的时刻,有些孩子才会有这种行为,比如,当他们感到困倦、无聊或者心烦意乱的时候。这种动作在那些情感上被忽视或者身体上受虐待的孩子身上发生得很频繁并且很激烈。如果你发现孩子经常有这种动作,就应该和保健医生谈一谈。
出牙
一般来说,2岁左右的孩子可能会萌出16~18颗乳牙,如果宝宝乳牙出得慢,妈妈就会很着急。但乳牙生长存在很大个体差异性,妈妈不必着急。
牙齿生长发育经历四个阶段:发生、发育、钙化、萌出。牙齿的生长发育,是长期、连续性的,同时又有阶段性。
宝宝的乳牙胚,早在胚胎7周就开始形成,到胚胎10周,所有的乳牙胚都已经形成了。
2岁半左右基本完成乳牙的生长。
乳牙从6岁开始逐渐脱落,直到12岁,所有乳牙全部脱落,代之以恒牙。
恒牙胚早在婴儿3~4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形成了,直到幼儿3~4岁时完成。
恒牙从6岁开始生长,到12岁左右基本替换掉所有的乳牙。
正确看待孩子的反抗期
当宝宝开始有自己的主张,看起来已经不那么听话时,母亲是否因此就要整日愁眉苦脸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而言,有反抗期是很自然的事。这表示孩子已经从过去只站在接受的一方,变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的意愿加以改变、扩大,不仅只是接受而已。
有些母亲也许会很高兴地说:“我的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力很强,说了就能够理解,因此,几乎没有遇到反抗期。”但是,这种情况事实上是有点危险的。德国学者海札,曾经将孩子分成有反抗期现象与没有反抗期现象两组,做了约20年的追踪调查,调查这些孩子们的成长情形。结果发现,显示有反抗期现象的孩子后来多成为自主性较强的人格特质者,而未显示有反抗期现象的孩子,长大后多成为缺乏自主性及自发性的人。
没有表现反抗期现象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孩子缺乏主导自己的体力与精神;二是由于父母施加太大的压力,父母指导力量太强,其孩子有养育成温顺、有固定形式的人格之虞。之所以宁可让孩子成为活泼、有反抗心的人,是因为在某一段时期体验过自己主张的孩子,能够以自身的实际体验为基础,进一步学习表现自己的欲望或主张的方法。
不过,也不能因为这样而说孩子的“反抗”都是好的。如果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接受孩子的主张或要求,儿童有可能变成任性、无法控制自己、意志力薄弱的孩子。这是必须加以注意的。
(第三章)2~3岁幼儿的养育要点
体格增长指数
2岁时,由于身体各器官机能的成长与运动功能在生活中逐渐自主,为了与此相适应,体态的成长也会进一步充实。孩子,到了2岁以后,脑细胞、脑神经成熟,智力明显发展,可以说是向成人阶段迈进的时期。下面我们就看看2~3岁宝宝的体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体重和身高
2岁以后的孩子成长速度与1~2岁时相比,速度有些减慢。即使如此,在2~3岁这一年里,男宝宝平均身高可增长5~10厘米,平均体重增长1500~2500克。女宝宝平均身高可增长5~9厘米,平均体重增长1500~2200克。满3周岁时,宝宝平均体重为14千克,平均身高为90厘米。这是根据体重计算公式:体重(千克)=年龄×2+8和身高计算公式:身高(厘米)=年龄×5+75,计算出来的结果。
在生长发育的同时,内脏器官、运动功能的充实与形体的变化相吻合。也就是说,在身高的增长过程中,四肢明显伸长以适应步行和手的运用。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身体各部分比例的改变:婴儿时期,头部相对较大,腿和胳膊则相对较短;而到了2岁之后,头部的生长相对减慢,第二年一年生长2厘米,以后的10年内生长2~4.4厘米。但在这个过程的同时,2~3岁宝宝的身高在急剧增加,主要是因为腿部和躯干的生长速度加快。随着身体各部分生长速度的变化,宝宝的身体和腿看起来有了整体的平衡感。通过测量宝宝的坐高,就可以体会到这些变化的意义。
“坐高”是指宝宝坐着时,从头顶到座位表面的距离,新生儿时坐高约为身长的70%,主要是因为他的头部特别大。但是到2岁时坐高大约降低到身长的60%,3岁时为身长的57%,而到了十三四岁时,却只有身长的52%左右。
父母可将孩子的身高和体重绘制一个生长曲线图,并与同年龄、同性别的儿童的平均值相比较,如果注意到宝宝的生长速度过慢,这时医生可能会告诉你不必过分担心,因为在2~3岁之间,有些健康孩子也可能达不到这个年龄的标准身高。
2岁之后,同龄孩子身高和体重的差异会非常大,因此也无需花费太多的时间把你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相比较。只要他能够按照自己独特的速度发育生长,就没有必要总是担心不已。
头围和囟门
2岁以后的宝宝头围没有太大变化,无论从外观上看,还是测量,都没有明显的改变,宝宝头围已经进入缓慢生长期。
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检测宝宝的头围增长幅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增长总量每个月超不过1厘米,只有零点几厘米,这和几十厘米的头围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加上测量部位不准确、手法不同等因素,所以测量的结果往往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父母不用为此担心,也许把宝宝过去戴过的松紧度不是很好的帽子,再让宝宝戴,就会发现小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宝宝的头围确实长了。
2~3岁宝宝的囟门大部分都已闭合,有少数宝宝,前囟门可能还有小指尖大小的面积,但摸起来已经没有柔软的感觉,基本上接近颅骨的硬度。也就是说宝宝囟门已经基本闭合了,只是骨缝还没有完全合拢。如果你的宝宝在2岁半时囟门还没有闭合,建议看一下医生。如果医生没有发现异常情况,父母就可以放心了。
牙齿的发育
一般来说,在2~2岁半这段时间内,宝宝会出齐20颗乳牙,迟一些的到了3岁才会出齐。妈妈不要因宝宝出牙少而着急,出牙数和其他方面一样也存在个体差异。更不要轻易因为宝宝乳牙数“落后”,就认为宝宝缺钙。宝宝缺钙,多影响宝宝乳牙生长的质量,很少影响乳牙生长的进度。相反,父母应该相对更加注意对宝宝牙齿的护理。
龋齿是细菌把沾在牙齿表面的糖分发酵生成酸,酸又溶解了牙齿的釉质而产生的。在糖类中,细菌最喜欢白糖,而孩子最喜欢吃的也是白糖。口香糖、牛奶糖、糖果、果汁、碳酸饮料等都是富含白糖的食品。除了细菌和白糖,龋齿与遗传性牙质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有很多孩子的家庭里,给孩子吃同样的食品,有的孩子使用牙刷刷牙却长了很多的龋齿,而有的孩子根本不曾用过牙刷刷牙,却完全不长龋齿。还有的人到了80岁,仍牙齿健全。但是,在牙质好与坏还不能事先查明的今天,对于龋齿的预防,只能是清洁口腔及用牙刷清除留在牙齿上的白糖及细菌巢穴形成的齿垢。所以早点让孩子学会漱口及刷牙,使之成为习惯,是最好不过的了。但宝宝刷牙时很难充分刷洗干净,所以,妈妈要在宝宝刷完后,再帮助宝宝轻轻刷几下。其次是要定期为宝宝做牙齿保健,每3个月看一次牙科医生。早些发现龋齿,早些堵上洞穴,是使龋齿不再扩展的最好方法。
2岁以后,宝宝的口腔内长出被称作“第二乳臼齿”的牙齿,牙齿能咬合的范围扩大许多。这些牙齿上下咬合,将位于上下牙之间的食物磨碎,几乎是与成人以同样的方式食用各种食物。这颗大牙,大多是在2岁半左右时长出,迟一些的到了3岁才会长出来,个人的差异非常大。因此,没有必要特别担心大牙长出的时间是否太晚。
家长们需要担心的是这颗大牙长出后会不会出现蛀牙。为了能咬合且有效地磨碎食物,这颗大牙的表面布满了许多复杂的凹槽,食物的碎渣常常嵌入这些凹槽内,而且这颗大牙又是位于口腔最里面的部位,易生蛀牙。如果这颗大牙长出较早,则更需要注意保养。
另外,3岁以内的孩子,牙齿黄不是正常现象,牙齿黄且有牙垢也是不正常的,这都需要尽早看医生。父母要知道,如果乳牙有问题,不能及时去除原因,出恒牙时,也会影响恒牙的质量。
体型
与1~2岁的宝宝相比,2~3岁宝宝的体型多少显得修长起来。部分原因是由于可以开始步行,过去为了方便爬行的O形腿,虽然在此阶段还有些残存,但每个宝宝的程度有所不同,有的可能已经变直,而有的却可能恶化成X型脚。行走是宝宝在这个阶段的生活重心。由于行走的机会多了,下肢就逐渐变化为上述形态。
除了上肢变长,手的运动机能也日渐充实,特别是手指的细微动作,在宝宝的玩耍和生活中广泛出现。此时,宝宝的饮食生活习惯也有很大的变化。在此之前的饮食种类中,水分含量很大的食物居多,使得腹部看起来较大。而现在固态食物的增多,使腹部容量变小,逐渐变得平坦。但即使是这样,在其下腹部还是会残留有像婴儿般的膨胀状。由于双腿变长,身体的比例重心逐渐移至身体上半部。
到了这个阶段,幼儿基本的身体结构有了相当大的进展。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也开始萌芽。这种情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体态的成长。
体态的成长虽然有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但也与其日常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行走与咀嚼食物,对以后下肢的发育与容貌的变化,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以体重和身高为中心的身体发育,也会反映在父母遗传的基础上,但在以后的生活中,个人差异的幅度逐渐扩大。
在这个阶段,宝宝的行动姿势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矮胖、幼稚的外观部分是因行动姿势造成的。但随着肌肉张力的改善,孩子的姿势变得更加直立,将形成更高、更健壮的外表。
另外,宝宝的脊椎骨也会弯曲起来。宝宝在婴儿时期的脊椎骨是笔直的。等到宝宝能站会走后,就开始变得稍稍弯曲起来,宝宝到了3岁左右,脊椎骨就弯曲得相当明显了,这种弯曲由四部分组成。
颈椎是向前弯曲(前曲);胸椎部分向后突(后弯);下面腰椎部分又微微向前突起弯曲;最下面的部分是荐椎,其弯曲是向后的。脊椎骨形成的这种前曲后弯,是为了适应剧烈的运动和保护内脏而形成的,起一种弹簧式的缓冲作用。比如人从高处往下跳时,脚下所受到的冲击,就会被弹簧似的脊椎骨吸收,而不至于波及到大脑。脊椎骨弯曲形成,说明宝宝开始具备了活动的能力和条件。
婴儿时期的宝宝脚掌肉乎乎的,根本看不出有内凹,被称之为生理性平足底,这是由于宝宝皮下脂肪太多的缘故。宝宝进入3岁以后,那些连接小骨的韧带和肌肉等发达起来了,脚掌心就明显地内凹起来,这样一来,长时间走路,脚就不会感到累和疼了,一般脚掌心内凹明显的人,走路就轻快,弹跳力和爆发力就好。
限制孩子吃糖是防止龋齿的必要措施吗
爱吃糖是孩子的天性,家长没有必要去强行扼杀。关键是要让孩子少吃,而且吃起糖来要讲点“技巧”
少吃油腻的甜食,少吃饼干,这些食物易滞留于牙面,增加糖分侵蚀的机会。
研究发现,餐间食糖比就餐时食糖更易引起蛀牙,因此两餐之间应少吃甜的零食。
吃完糖或甜食后,要漱口、刷牙。
让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因为蔬菜、水果中的纤维成分能帮助清洁牙面、减少蛀牙,同时又能增强孩子的咀嚼功能,有利于孩子颌骨的发育。
喂养方法
宝宝必需的营养与饮食
幼儿期内,每天摄取的营养中有三分之一用于生长发育。但是,这个营养标准,只是以宝宝的平均体重为前提所制定的。在实际生活中,每个宝宝所需的营养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年龄的宝宝,其体重与活动量也各有差异。因此营养标准对每一个宝宝来讲,并不是绝对的。父母可根据宝宝的饮食情况,采取灵活的搭配方式。但是,如果以一套营养标准量作为安排宝宝的饮食计划与制订食谱的标准,就十分便捷了。
掌握了2~3岁幼儿的营养标准量,下一步就是如何达到这个营养标准量。需要选择什么食品?用量多少?都是父母需要掌握的。现在将幼儿的食品,以营养学的观点分为以下四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