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物品属于谁:1岁5个月的孩子能够用语言表达物品属于谁。比如,见到妈妈的鞋子时会说“妈妈鞋”,见到爸爸的鞋子时会说“爸爸鞋”。这些东西都是宝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对那些不经常见到的东西,宝宝还不能给它们归属。可见语言离不开生活,宝宝就是在分分秒秒的生活中学习母语的。
会用自己的名字:宝宝满1岁后,可能在某一天,突然会使用自己的名字了,不再说“妈妈喝水”,而是说“小小(幼儿的名字)喝水”,这是婴儿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出现的时间在每个孩子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有的幼儿在1岁多就出现,有的幼儿则要等到3岁才出现。
进入语言学习高峰时期:1岁以后的幼儿一天可以学习约20个单字,并且宝宝几乎可以听懂妈妈所有的话,妈妈不需要再用儿语和宝宝说话。把宝宝当做什么都听得懂的孩子,用正式的语言和孩子交流,宝宝会进步更快。
用一个词指代一类实物:比如,家里养了一只猫,宝宝就会把所有与猫相似的都叫做猫,如毛绒玩具。这种现象在1~2岁的宝宝身上最为明显,3岁以后就开始逐渐确切理解一个词的本身含义了。
自言自语:幼儿玩耍时,周围并没有人和他对话,但幼儿会自己和自己说话,这时妈妈没有必要打扰宝宝,宝宝是在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
缺乏抽象理解力,喜欢把一个物体的功能用很具体的事情表达出来:比如,妈妈问宝宝嘴是干什么的?宝宝会说嘴是吃饭的,但不会说嘴是用来说话的。所以,妈妈在教宝宝认识新实物时,要把它的功能用具体的词语表达出来,否则宝宝可能不理解。
爸爸妈妈需要注意的事情
对待幼儿的语言能力,爸爸妈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打断宝宝聆听大人说话:1岁以后的幼儿,对周围人的对话开始发生兴趣。妈妈在和他人说话时,可能会发现宝宝正在兴致勃勃地听。这是宝宝学习语言的好机会。当宝宝聚精会神地听父母对话时,一定不要干预宝宝学习语言的过程。父母只管互相说下去,但要尽量用简单、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你们谈话的内容。
语言发育差异显著:有的宝宝不到1岁就会说简单的字词,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有的宝宝到了2岁才开口说话。有的孩子先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然后会说两个字的单词,以后是几个字词组成的句子。有的孩子起初一个字也不会说,但一旦开口就能说出整个句子。不管怎样,只要宝宝会正常发音,能听懂大部分爸爸妈妈所说的话,就是正常的。如果怀疑宝宝有语言障碍,可以带宝宝去医院咨询。
女孩比男孩说话早:在语言发育方面,女孩比男孩说话早,很多女孩不到1岁就会说话了,而很多男孩直到2岁才开口说话。这可能是因为男孩右脑比较发达,女孩左脑比较发达,而语言能力主要靠左脑。女孩比男孩说话早只是一般情况,不是绝对的,也有很多男孩比女孩说话早。说话的早晚与智力发育没有多大关系。父母需要做的是给宝宝创造一个语言环境。
不能说出有意义的词:一般来说,所有宝宝在1岁4个月时都能至少说出一个有意义的字词,如果宝宝还不能说出,需要带宝宝看医生。
幼儿语言发育不是孤立的:幼儿学习语言是在聆听的过程中,将听到的与周围的人、事物、事情经过、父母行为等因素联系起来学习语言的。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要通过表情、手势、姿势等身体语言,通过语气、声调、场景以及环境、情节、内容等因素的结合,帮助孩子理解语言。
语言能力开发
幼儿语言能力开发,实质上是为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创设条件、提供机会,在与人、物、环境、材料等交互作用过程中,学习语言,使用语言。一般的方法有:示范模仿法、视听讲做结合法、游戏法、练习法、表演法等。
示范模仿法:示范模仿法是指成人以自身的规范化语言,为幼儿提供语言学习的样板,让幼儿始终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模仿学习,有时也可让语言发展较好的同伴来为其做示范。
视听讲做结合法:视是指提供具体形象的语言教育辅助材料,让幼儿充分地用视觉感知;听是指用语言描述、启发、引导、暗示、示范等,让幼儿充分地运用听觉感知;讲是指幼儿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表述个人的认识;做是指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通过幼儿的参与或亲自独立地活动与操作,连贯、完整、富有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游戏法:游戏法是指运用有规则的游戏,训练幼儿正确发音,丰富词汇和学习句式的一种方法。根据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差异,选择和编制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愉快、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强化训练。
表演法:表演法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幼儿学习表演文学作品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方法。在幼儿熟练朗读儿歌、诗歌的基础上,指导幼儿进行朗诵和表演;或在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熟悉任务角色和对话的基础上,和幼儿一起运用语言、动作等扮演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练习法:练习法是指有意识地让幼儿多次使用同一个言语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等)或训练幼儿某方面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在幼儿语言教育中,口头联系是大量的,联系方式生动活波,形式变化多样,以调动幼儿练习的兴趣。
爬的能力
1岁以后,绝大多数宝宝都能够自由自在地爬着向各个方向前进或后退,并且已经不满足平地爬,也不满足往桌子、椅子上爬,宝宝开始试探着往更高的地方、更危险的地方爬。
然而,有些宝宝在第13个月这段时间内,其他方面都发育正常,但不会自由地爬。对此父母可能会很着急。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宝宝爬得晚,并不意味着发育落后。相反,爬得晚的宝宝,站和走的时间会大大提前。所以,父母不要因为宝宝1岁了还不会自由地爬而怀疑宝宝存在问题,要知道每个孩子都会按照自己的发育阶段和时间正常发育和成长起来。但是如果宝宝1岁了,还一点都不会爬,那父母就要注意了,这就不是在宝宝成长发育的关键期,适时而恰当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提供有利时机那么简单了,需要带他看医生。
如何通过爬训练宝宝的运动能力?平时爸爸妈妈可以在地上放几个高低不等,大小不同的沙发墩或垫子,让宝宝爬上爬下。在这些高低、大小不同的垫子上爬,宝宝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还需要考虑怎样爬才能不掉下来。因此,这不仅锻炼了宝宝的运动能力,还锻炼了宝宝的智力。
行走能力
如果孩子周岁时还没有开始走路,那么一岁半以前他应该学会。如果1岁以后的宝宝还不能牵着妈妈手或扶着物体行走,请及时看医生。事实上,1~2岁之间宝宝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完美的走路技能。如果宝宝在周岁时已经开始学习走路,可能还要1~2个月的时间,宝宝才能不需要任何帮助地站立和顺利行走。但是,如果宝宝满13个月后,还不能离开搀扶独自站立一会儿,爸爸妈妈就不要犹豫了,应尽快向宝宝的保健医生咨询,必要时要去医院看专科医生。
刚学习走路的宝宝可以有各种姿势,父母不要期望宝宝像大人一样直接站起来走路,他会先把手放在地上,伸直胳膊,高高地撅起屁股,然后将腿拉到身子下面。最后,直起腰离开地面,将腿伸直。另外,刚学习走路的宝宝还会表现出“外八字”,两只脚向两边撇开。还有的宝宝刚开始走路时比较正,慢慢地出现了“内八字”。无论是“外八字”还是“内八字”,都是幼儿早期学习走路时出现的正常姿势,父母没有必要试图矫正。随着宝宝的长大,自然会像成人一样正正当当地行走了。
走路像跑,是幼儿学习走路的一大特点。这是宝宝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的缘故。当宝宝能够很好地控制身体的时候,就能稳稳当当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了。
当然,宝宝在学习走路时,摔跤是不可避免的。有个有趣的现象:当宝宝摔倒时,如果爸爸妈妈不表现出紧张、害怕,而是平和地看着宝宝,用鼓励而轻松的眼神望着宝宝,宝宝就不会因为摔倒而哭闹。宝宝会自己起来,仍然表现出愉快的神情,不会惧怕再次摔倒,继续乐此不疲地练习走路。对学习走路的宝宝而言,在表面不平的地面上行走,更是一个挑战。首先,孩子应该在诸如不平的地毯表面或者进入其他房间的斜坡上行走,几个月以后,即使他上下楼梯或者拐弯都不会摔跤了。
开始时,不要指望孩子在行走期间能够使用他的手。一段时间后,他就使用手臂保持平衡(弯曲手臂并保持和肩膀一样高的水平——“高度防卫”体位),毫无问题地用手拿、玩耍或者拣起玩具。过2~3个月以后,他就能够完全控制自己:不仅能弯下身子捡东西、拿着玩具到另一个房间,而且还能够推拉玩具车、横着行走或者后退、甚至在行走时扔球。宝宝是横着走,还是向前走,抑或是向后倒着走,都不预示着宝宝发育有什么问题,每个宝宝运动发展表现并不完全相同。如果想帮助宝宝向前走,方法很简单,妈妈在宝宝的前面,用能吸引宝宝的东西引导宝宝向前走。其实,妈妈本身就足够吸引宝宝向妈妈的方向走去。如果妈妈不有意训练宝宝向前走,宝宝也不会一直横着走的。另外,光着脚走路可以促进幼儿脚掌、脚踝和腿部的肌肉发育。所以,尽量让宝宝光着脚练习走路。
从宝宝1岁独立迈步走出第一步开始,经过半年的努力,孩子的行走方式就更加成熟。在行走时,他的双脚靠得更近,步态更加稳定。在父母的帮助下甚至可以上下楼梯。可是,在他尝试自己爬楼梯时,只能手膝并用地匍匐前进,一级一级地上下。虽然在3岁以前他跑得不是很好,但过不了多久,他就会以碎步的方式,僵直地向前跑了。到2岁时,你的孩子就可以走得很好了。
动手能力
如果孩子周岁时掌握了大部分运动技能,父母就很容易对他手部技能的细微变化视而不见,这些技能可能是单纯的运动,也可能是手眼协调运动。获得这些技能可使他更加随意和精确地检查物体,同时也大大加强了他探索周围世界并从中获得知识的能力。
周岁时,用拇指和食指捡起很小的物体对他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但是到了一岁半时做这种动作就轻而易举了。你可以看到他随心所欲地拣起很小的物体,探索他能够想到或变换到的所有方面。他最喜欢的一些事情包括:将4块积木叠成木塔,然后推倒;打开和关闭盒子或者其他容器;拣起球或者其他运动的物体;扭动门的把手和翻书;将圆钉插入小孔中;涂鸦(训练手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的好方法);自己拿勺、筷子吃饭。如果不让孩子锻炼,孩子永远不会拿勺或筷子吃饭,越早锻炼越好,爸爸妈妈要相信孩子的巨大潜能。只要爸爸妈妈放手让孩子学,孩子的表现会超出父母的想象。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锻炼手的灵活性,而且对空间概念也有个认识,像“里”、“上”、“下”、“圆”。当接近1岁半时,他的身体协调能力也有所改善,能够做比较复杂的游戏,例如:折叠纸张(如果你教给他怎样做);把大的方钉子放进与其相匹配的孔中(这种动作比圆钉放进孔中困难,因为他需要找相匹配的角);堆集5~6个积木;拆装玩具;捏泥巴。
舌系带过短与说话晚无关
舌系带过短是指孩子出生后舌系带没有退缩到舌根下,导致舌头不能伸出口外,舌尖不能上翘。
舌系带俗称舌筋,让孩子张开口撬起舌头时,可以看到一薄条状组织连在舌和口底之间,这就是舌系带。正常舌系带可以使舌头活动自如,舌尖能自然地伸出口外,或向上舔到上齿龈。但少数孩子的舌系带发育不正常,可出现舌系带过短(俗称攀舌)的现象,临床表现为舌头不能正常自由地前伸,舌头伸出口腔的部分不及正常儿童的长,而且舌前伸时,舌尖因被舌筋牵拉而出现凹陷,舌尖呈W形(正常人舌头伸出时舌尖呈V字形)。
舌系带过短与说话晚无关,但会影响发音的准确性,应及早治疗。
其他能力的发展及
训练
认知能力
1~1岁半的幼儿大约能够认出15种以上的常见物品,并能说出名称。在幼儿看不到这些物品时,脑子里也会想象出物品的模样。例如,当问“宝宝的饭碗在哪里”时,宝宝会拉着大人到厨房寻找,找到后指给大人看。这说明宝宝的认知能力已经开始由表象到抽象发展了。
宝宝的认知能力是慢慢积攒起来的。父母可以通过带宝宝到户外活动,来提高宝宝的认知能力。带宝宝外出时,一定要边看边说。也可以通过和宝宝做“猜一猜”的游戏,来提高宝宝的认知能力。把两块积木放在宝宝面前,拿走1块,放在宝宝看不见的地方,让宝宝猜一猜,被拿走的积木去哪里了?怎么只有1块积木了?如果宝宝对这个游戏不是很感兴趣,说明宝宝已经知道为什么了,需要换更加复杂的游戏。
社交能力
1~1岁半的幼儿,很喜欢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并争抢玩具,很难与其他孩子合作进行游戏。所以,幼儿之间的玩耍不具有真正的社交意义。
在和比自己大的幼儿一起玩耍时,宝宝会积极参与,模仿他们做一些事情,还会把玩具或其他东西给他们玩,但是如果他们拿走宝宝给的东西时,宝宝就会感到吃惊并拒绝。
幼儿是不懂得分享的,总喜欢以自己为中心。所以,经常会见到孩子在游戏中争抢、打架并哭泣。当邀请同龄宝宝到家里来玩耍时,怎样才能使他们少发生一些争抢呢?准备足够的玩具,并随时准备调解是不错的办法。
在宝宝和其他一些小朋友玩耍时,如果父母提前告诉宝宝把玩具给别的孩子玩时,也许宝宝会同意。如果宝宝不同意,其他的孩子硬要摸他的玩具,宝宝会采取反抗措施,推开他们。此时,父母一方面要安慰那些想得到玩具的孩子,一方面要告诉宝宝“把玩具给他玩一会儿好吗?”但是父母要向宝宝保证“他们只是玩玩,不会拿走的”。这样做能够让宝宝认识到对别人要忍让,不能太自私。这对幼儿的心理发育是很重要的,学会与人分享,是人际关系良好的开端。
由于本阶段的幼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会想到自己的行为能给别人带来怎样的后果,所以,无论何时孩子与同伴在一起时,父母都要留心,以免宝宝伤到其他的孩子,或者被其他的孩子伤到。并且在看到发生身体攻击行为时,要快速地把宝宝拉回来,告诉他“不要打人”、这样做是不对的。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它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自我意识不是天生就已具备的,而是在后天学习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婴儿早期还没有这种意识,没有“自己”这个概念,没有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所以他们会吃手、抱着脚啃、把自己的脚当玩具玩。以后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逐渐知道了手和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