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言不逊
【释义】比喻说话不礼貌,不尊重别人。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张郃传》。
东汉末年,大军阀袁绍要跟曹操决一死战,领兵二十万驻扎在官渡。曹操领兵八万抵抗。
就在决战的相持阶段,袁绍军中发生了一件事情: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不辞而别悄悄地溜进曹操的大营,投顺了曹操。
来到曹操营中,许攸为曹操出谋划策,他说:
“曹公要在这次决战中取胜,在下认为,有一个地方您不可不攻,那就是袁绍囤积粮草的重地——乌巢,只要将此地攻下,断了袁绍的粮草,您必胜无疑。”
于是,曹操亲自统率八千精兵偷袭乌巢。
袁绍手下大将张郃很担心粮草基地乌巢的安全,便向袁绍建议说:“乌巢守将淳于琼好酒贪杯,极易误事,万一曹操进攻乌巢,淳于琼根本无法抵抗,一旦粮草被劫,我军会不战自乱,还是调换守将,增派人马为好,以防止乌巢有失!”
谋士郭图却反对张郃的建议,他说:
“曹操既然亲自去乌巢劫粮草,他的大营必然空虚,我军应趁此良机偷袭曹军大营,令曹操首尾不能相顾,这样我军必能大获全胜。”
袁绍觉得张郃与郭图的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于是他决定,派少数兵马增援乌巢,派张郃与高览二将率领五千人马进军曹军大本营。
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乌巢的袁绍驻守部队消灭了,一把火烧掉了袁绍的粮草;在回师的路上又顺便消灭了袁绍的少数援兵。
曹操进攻乌巢之前,就已料到大营可能会被偷袭,他留下张辽、乐进等猛将留守大营。
张郃和高览率军直扑曹操大营,刚接近曹营,张辽、乐进便出营迎战。他们势均力敌,双方激战多时不分胜负。正在此时,曹操引兵杀回大营。张郃、高览腹背受敌,一时慌了手脚,被曹操团团围住。曹军刚刚打过胜仗,士气正旺,看到袁军便猛冲狠杀了起来,直杀得袁军屁滚尿流。
张郃、高览见难挡曹军,只带极少数几个人突出重围。那几个残兵败将哪里还敢回袁营,只好在别处暂时躲避。
谋士郭图这时接到报告,方知袁军两处全部失利,他的计策使袁绍遭受到致命的打击,他知道袁绍这个人度量本来就小,现在如此损兵折将,哪有不追究的道理,于是他来了个恶人先告状,他对袁绍说:
“张郃、高览统军作战,不按主公指挥行动,所以才会被曹军打败,他们看到我军失利竟不思挽救却幸灾乐祸,还口出怨言,责怪主公指挥不当。”
袁绍信了郭图的谗言,本来一肚子的火气,一下被燃成熊熊怒火,表示一定要严办张郃、高览二将,不将他们斩首,也要严加治罪。
郭图害怕张、高二将回来揭露真相,便秘密派人找到他们,对他们说:
“主公深怪你们作战不利,要杀你们以正军法,二位快些想办法吧!”
张郃、高览走投无路,只得投降了曹操。
半面之交
【释义】只见过一面而无深交的人。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应奉传》。
东汉有一个奇人名叫应奉,他见多识广,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他的记忆力好得惊人。
东汉有规定,每到一定时期,中央和地方都要派人到下面各级单位检查案件的审理情况,以防止产生冤、假、错案。
这一年,应奉受太守委托,到郡下属的24个县去检查案卷。这些案卷涉及到两千余人,材料抄录起来有几十卷。
当他检查结束,返回郡衙向太守汇报时,应奉根本不看材料,把2000多犯人的罪行和审理情况作了极为详尽的报告,而且没有半点遗漏。太守又是吃惊又是钦佩。
东汉时,有这样一种风气,就是达官贵人死后,家人要为死者立碑。在这些碑中,有些碑文不仅书法精美,而且行文严谨,非常富于寓意。
一次,应奉与好友许训一道进京,他们骑在马上,一边欣赏路上的山光水色,陶醉于秀美的风景之中,一边聊起诗词歌赋。正行路中,他们看到路边有一大碑,只见碑上的字笔法遒劲,很有气势。许训看了,认为有好书法,必然也会有好的文采,便请应奉一起下马欣赏。
应奉骑在马上,纹丝不动,只是飞快地看了几眼,便对许训说:
“许兄,我看就不必下马了,我回去抄给你就行了!”
许训听了好生纳闷,虽听人说过应奉记忆力过人,但如此神速便把碑文记住,他怎也不相信。
应奉无奈,只好下马,他让许训看着碑文,他自己转过身去,对着远处的高山,将碑文从始至终一字不错地背了一遍。
许训还是半信半疑。他心想,应奉一定是见过这篇碑文,于是心生一计:他将沿途遇到的官吏、宾客,甚至吏卒、仆役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到了京城,当闲暇无事时,许训便拿出自己的本子给应奉看。
应奉接过许训的本子,只草草地翻了翻,便对许训说:
“许兄,你还漏记了一个人呀!”
许训一下被应奉说糊涂了,忙问:
“应兄说的是谁?”
应奉笑笑说:
“颍川纶氏都亭亭长胡禄,我们曾经在那里喝过水,你怎么忘记了?”
许训听了应奉的话,才猛然想起来,确有这么回事。到这时,许训是彻底信服了,确信应奉的记忆力与众不同。
一次应奉到彭城去看望朋友袁贺。当他赶去时,恰好袁贺不在,院门紧闭。
应奉听到院内有动静,便上前敲门,原来袁贺家正请匠人造车,那匠人打开门,露出半面脸看了应奉一眼。应奉得知袁贺不在,便转身离去。
过了几十年,应奉路遇那位造车匠人,上前与他打招呼,匠人茫然不知在哪里见过这位先生。应奉说:
“当年你在袁贺家造车,你只开了半扇门,不记得了吗?”
造车匠经他提醒,细细回想,确有此事,非常佩服应奉的记忆力。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释义】比喻统治者可以任意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的活动也要受到限制。也用来泛指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对别人却严加限制。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宋朝有一个州官名叫田登。他这个人有个坏毛病,就是不准别人说登字,凡是跟“登”同音的字也不准说。如果谁违犯了他的规定,就会有生命危险。
有一次,有个小官吏一时疏忽,天黑的时候叫手下人点灯,恰好被田登听见了。田登见他竟然敢当面说“灯”字,大发雷霆,就命令把这个小官吏痛打了一顿。从此以后,州府里的人都把“灯”称为“火”。而且,田登还发布公告,州中百姓也不许说“点灯”,只能说成“点火”。
元宵节快到了,在节日期间,要举行灯会,家家户户都在门前张灯结彩,有钱人家更是互相攀比,奇灯异彩,富丽堂皇。老百姓们到了晚上就成群结队到城中游玩、观灯,非常热闹。
田登的州府也要举办灯会,让百姓进城观灯。于是,田登让文书出了一张公告,公告中说:“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天。”原来,举办灯会称为“放灯”,但说“放灯”触犯了田登的忌讳,所以就说成“放火三天”。
州中的百姓看到了这份告示,私下里忍不住说道:“真是可笑,如果真是放火三天,他田登还想活命吗?真是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啊,怪得很!”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释义】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和野心。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纪》。
三国后期,魏国的大权被司马氏所掌握。魏少帝曹芳即位后,司马懿和曹爽一起辅政,后来,司马懿杀掉曹爽,独掌大权。过了两年,司马懿死了,他的儿子司马师继任大将军的职位,大权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二人手中。后来司马师又废掉少帝曹芳,改立曹髦为帝。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当了大将军,大权还是掌握在司马氏的手里。
司马昭为人阴险狡诈,权欲极重。曹髦身为皇帝,却没有什么权势,他心里又是愤怒又是害怕。他早就知道司马昭有篡夺帝位的野心,觉得这样的日子实在不能忍受下去了,就召集了尚书王经等三个大臣商量对策。曹髦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过路的人都已经知道了,我不能坐着等他来收拾我,今天我要与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大臣们都知道司马昭的势力太强大,要跟司马昭作对,等于就是拿鸡蛋去碰石头,就劝曹髦忍耐。
曹髦哪里忍受得了,他从怀里掏出一张预先写好的诏书,说:“我已下了决心,就是死了也要去拼一下!”
曹髦带领宫中的侍卫等三百多人,向司马昭的府邸进发,曹髦自己拿着宝剑站在车上指挥。在路上,他们遇到了司马昭的亲信贾充。贾充带领了几千名卫兵拦住了曹髦等人的去路,双方就打了起来。贾充命令手下杀死了曹髦,向司马昭报告去了。
司马昭又立了曹奂为皇帝。司马昭死了以后,没过多久,他的长子司马炎就逼曹奂让出了皇帝的位子,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晋朝。
四海之内皆兄弟
【释义】皆:都。比喻朋友很多。
【出处】春秋·孔子弟子《论语·颜渊》。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向孔子请教“仁”的含义。孔子知道司马牛的缺点是说话不怎么谨慎,就说:“仁人的言谈是很谨慎的。”
司马牛还是不怎么明白,又问:“言谈谨慎,就可以算是仁吗?”孔子语重心长地说:“不管什么事,做起来都是很困难的,说起来能不谨慎吗?”
司马牛又问怎样做才可以算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司马牛又没有明白这话的意思,又问孔子:“难道不忧愁、不畏惧就可以叫做君子吗?”孔子说:“君子经常反省自己,做到问心无愧,还有什么忧愁和畏惧的呢?”
司马牛告别了孔子,出来碰见了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司马牛又忧愁地对子夏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听了,就安慰他说:“我听别人说过:‘死和生都是由命运决定的,富贵与否则是由上天安排的。’君子做事认真,没有差错,对人恭敬而有礼貌,那么天下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君子何必忧愁没有兄弟呢?”
古人以为中国四周都是大海,就用“四海之内”代指全中国。“四海之内皆兄弟”就是全中国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对牛弹琴
【释义】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
【出处】南朝·梁·僧祜《弘明集》。
东汉末年,有个叫牟融的学者,他对佛经有很深的研究。但是当他给儒家学者宣讲佛义时,却总是用儒家的《论语》、《尚书》等经典来阐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经来回答。儒家学者对他的这种做法非常不理解,牟融心平气和地回答:“我知道你们都熟悉儒家经典,而对佛经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经来给你们作解释,不就等于白讲了吗?”
牟融向他们讲了“对牛弹琴”的故事,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
“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公明仪,他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弹得一手好琴,优美的琴声常使人身临其境。
有一天,阳光明媚,他漫步郊野,只见在一片葱绿的草地上有一头牛正在低头吃草。这清静怡人的氛围激起了音乐家为牛弹奏一曲的欲望。
他首先弹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虽然他弹得十分认真,琴声也优美极了,可是那牛却依然如故,只顾低头吃草,根本不理会这悠扬的琴声。
公明仪不乐意了,但当他静静观察思考后,明白了那牛并不是听不见琴声,而实在是不懂得曲调高雅的‘清角之操’。
于是,公明仪重又弹了一曲通俗的乐曲,那牛听到好像蚊子、牛蝇、小牛叫声的琴声后,停止了吃草,坚起耳朵,好像在很专心地听着。”
牟融讲完故事,接着说:“我用儒家经典来解释佛义,也正是这个道理。”
儒家学者这才明白了牟融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