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弘扬道法,确立正宗”。从黄帝在黄山炼丹,被后世尊为道家的领袖开始,两千年来,道家一派虽据中华本土之利,然其理念并未深植人心。元始天尊已然算出,一千年后,佛教自西天蓬勃而起,传入神州。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教从印度次大陆扩展,南至东南亚,北至中国以及朝鲜、日本等。佛、道两大教派同处中华大地,难免各称大法,互争信徒,对决雌雄。元始天尊和太乙真人正是想利用本土优势,趁佛教尚未形成,推广道家思想,树立道家形象,使之深入人心,从而流传千古。欲达此目的,捷径就是封神,也就是让世人供奉和顶礼膜拜道家所封的神明。姬昌原本就是道中人物,可以借助他的力量,通过改朝换代,宣扬道法,确立正宗。
第三是“整合道派,铲除邪道”。《周易》出现,表明道之发展到了一个顶峰。顶峰出现时,往往会伴随着道派之间的斗争,邪道趁机做大,毁谤道誉,祸国殃民。由于姜子牙铲除邪道并不彻底,三千年来邪道多次死灰复燃,坑害民众。
太乙真人最后说道:“在昆仑山上,论武功你不及申公豹,论才略亦不及其他师兄。元始天尊偏偏选你下山,就是因为你阅历丰富,且善兵事。兵者谋也,你既有阳谋又有阴谋,最为合适。相信你此去能在惊涛骇浪中加以历练,进而悟得道法。”
商灭周立,并不像《封神演义》上所说的是道中的阐教与截教争斗的结果,女娲娘娘又恰好掐指一算,发现殷商气数已尽,于是招来九尾狐狸等三只小妖,命其祸乱殷商朝政,并答应事成之后给于正果。于是天庭之争乱及人间,纣王不得不死,殷商不得不亡。事实上,所谓的阐教与截教这两大教派都是杜撰出来的,包括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以及各路神仙的比宝斗法等。更有意思的是,商亡后女娲娘娘责怪那三只小妖:“我使你断送殷受天下,原是合上天气数。岂意你无端造孽,残贼生灵,荼毒忠烈,惨怪异常,大拂上天好生之德。今日你罪恶贯盈,理宜正法。”于是三只小妖又被斩了。
不过,姜子牙出山时确实带了两件宝物:伏羲剑和封神榜。
伏羲剑是昆仑山的镇山之宝,名列古代“四大名剑”之首,传说由伏羲亲手锻铸,锋利无比,光芒四射,炎黄时曾神奇现世,助炎黄一统天下。炎黄后的两千年,伏羲剑为历代武林高手所垂涎,在江湖上时隐时现,演绎出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此节请参看《炎黄大帝》。
所谓“封神榜”是昆仑山的一部世代相传的奇书,文字古怪,无人能识,所书内容历代高师都参详不出,归为神人所作。
姜子牙封神,其实质是改变中国人的崇拜对象。
当时,华夏民族的崇拜对象,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最初崇拜“天”,传说往古之时,天穹残破,四极废裂,洪水遍地,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苍天补,四极正,洪水退。上古先民深信万物皆赖上苍造就,顶礼膜拜。“天”崇拜由来已久,不过因“天”太过虚无缥缈,所以从炎黄开始,历尧舜禹诸王一直到夏朝,人们崇拜‘图腾’,诸如龙虎鹰蛇日月星辰等,人们相信图腾具有超凡之力。从殷商开始,图腾崇拜变为祖先和鬼神崇拜。
姜子牙道:“祭祀祖先是对祖先的感恩之举,是善美之德。祭祀鬼神是对鬼神敬畏,人有敬畏之心,才不会胡作非为。但殷商朝野对此之痴迷已不可理喻,尤其是近一百多年,从朝廷到民间,几乎无事不祭祖先,无事不卜问鬼神,而祭祀、占卜都会杀人,动辄以百计以千计。更有甚者,遇有重大祭祀,朝廷不但杀奴杀民,还会杀贵族杀官吏。殷商贵族和官吏尚且惶惶不可终日,更何况普通民众和万千隶人呢?由此衍生出的陪葬之风,更是日甚一日,荒谬至极。”
姜子牙说,需要改变的不是对祖先和鬼神的崇拜,而是由此产生的“人殉”和“人牲”。封神,简而言之,就是‘封人为神’,并让世人相信,其所封之神的法力远远高于祖先和鬼神的法力,让人们顶礼膜拜,“人殉”“人牲”就会减少,甚至消亡。此举无疑会得到隶人、平民乃至贵族的拥戴,得民心者得天下。
哪些人可以被封为“神”呢,也就是封神的标准是什么。
姜子牙说两个字:唯德。即以“道德”为标准,不论敌友,只论吉凶。被封为凶神的,不言而喻。被封为吉神的,要么有重大发明,要么有重大创举,要么精忠报国,要么仁义孝廉等,不一定是英雄,但必须是圣人。凡是圣人都是英雄,而英雄却未必是圣人,二者的区别在于其道德水平的高低。
太乙真人道:“改朝换代往往是以力抗力,以暴制暴,让你身涉战火,也是情非得已。元始天尊明示,二十八星宿中的五蠹八星已应运现世。五蠹者:奸邪妖毒丑。八星者:忠正智仁礼义勇信。有此五蠹,天下不宁;有此八星,日月璀璨。”
姜子牙道:“请真人明示。”
太乙真人将目光移向昆仑山的万壑之中,道:“此乃天机,你慢慢感悟吧!”
按照莫老五的计谋,有莘氏亲率大军暗伏于乌子卅的屯粮之处安邑,天刚破晓,突然发起进攻。密须守军在梦中惊醒,仓促应战,霎时即溃,一千多人被杀,余众作鸟兽散。有莘氏并不追赶,命人抢运粮草。
乌子卅得报,“雁羽扇”当即惊脱了手,叫道:“快!救安邑!救粮草!”率军赶到时,安邑一片狼藉,死尸横七竖八,粮食颗粒无存。乌子卅急起直追,追到亭口山时,正看见最后一辆大车晃晃悠悠驶入阵中。乌子卅破口大骂,叫骂半天,只有阵阵松涛回应,无人搭理。
有人道:“军师,只管杀进去,杀他个片甲不留!”
有人道:“有莘氏欺人太甚,此时不杀又待何时?”
乌子卅果真有将帅之风,在众声纷乱之中渐渐恢复了常态,暗道:“如今之计,只有从密须调运粮草,再与有莘氏决战。”
亭口、太峪的存粮仅能维持三日之用,而调运也需三日,即使现在起运,粮草也只能刚好接上。乌子卅派人急回密须,不料到了第三天,兵士报来“粮草于途中被焚”的消息。“雁羽扇”掉落,乌子卅再也没有往日的风范,顿时浑身透湿。现四周数十里已抢不到粮谷,眼见万余兵马即将断炊,乌子卅急得团团乱转,众将的脑袋随着他的身影扭来扭去,皆无良策。
乌子卅忽然停住脚步,仰天笑了,说道:“有莘氏所倚仗者,无非是‘天绝阵’。本军师深谙八卦,攻破此阵并非难事。”见兵将个个目光疑惑,又道:“亭口山并无多少山林,且水源不足,‘天绝阵’仓促成阵,不能巧用水火之势,威力不大,只是巧用现有地势暗设弓弩而已。”说到此时,有意停顿一下,环顾众将说道:“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若不奋力破阵,便只有等死,正所谓哀兵可畏。密须雄踞西北,征战多年尚无败绩,可谓兵强马壮,西岐充其量只有八千人马,胜负依然没有悬念。”
一席话合情合理,道出兵阵之弱处和密须之优势,众将纷纷说道:“请军师下令,生擒有莘氏!”
日出一杆时,乌子卅亲率大军来至“天绝阵”前。
群山莽莽,烟雾霭霭,人望去一眼,都会立刻想到汹涌的波涛和翻滚的乌云。乌子卅暗道:“有莘氏果然名不虚传!”细看再三,眉头渐渐舒展,原来此阵并无特别之处,能识八卦者就能看出“生门”“死门”。凡兵阵都会按八个方位设八个阵门,一般情况下其中五个为“死门”,三个是“生门”。任何一座兵阵,都不可能没有“生门”,“生门”是进出兵阵的通道,也是兵阵的软肋和破阵的关键。从“生门”杀入,一直攻入核心,就能使兵阵崩溃。不过,有莘氏只是假借“天绝阵”之法度,套着一座“地断阵”,“生门”套着“死门”。“天绝阵”故意露出破绽,让人看似能一目了然,实则暗藏杀机。
乌子卅十分谨慎,倚仗兵马多于对方,将兵马分作三路,分别朝三座“生门”攻去,只要其中有一座是真正的“生门”,就能大破兵阵。
一时之间,旌旗招展,杀声震天,密须大军扑入阵中。
乌子卅亲率一路,起初道路平坦,眼前一马平川。渐渐地,路边突起座座障碍。行得一程,进入山间小路,两边现出列列高崖。阵中奇静无比,乌子卅勒住坐骑,奇目打探。忽见一个黑衣人立于高崖之上,悄无声息。这黑衣人生得颧骨高耸,撅嘴塌鼻,疏眉大眼,花白头发多年不加修整,发乱如麻,正是有莘氏!乌子卅顿时心惊肉跳,凝思间,传来一声巨响,耳听有莘氏说道:“乌子卅,你怎么没看出‘天绝阵’中暗藏的‘地断阵’?你进的是‘死门’!”乌子卅当即出得一身冷汗,喊道:“往回撤,快!”话音未落,飞沙走石,箭如雨下,密须兵将声声惨叫……
天过正午,大战结束,到处堆积着密须兵马尸骸,乌子卅只带了五十余人杀出重围。
乌子卅因立有军令状,不敢再回密须,叹了又叹,往殷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