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的故事。美国有一名非常着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叫林克莱特。有一次,他主持一个电视节目,在节目现场要随机采访几名观众。当林克莱特采访完一个热情洋溢的观众刚刚转过身来,准备找下一名采访者的时候,坐在电视直播大厅观众席最前排的一个十分活泼而勇敢的小男孩拦住了他,稚声稚气地问:“先生,你为什么总是采访别人,能不能采访采访我呢?”
林克莱特转过身,见这个可爱的小男孩正充满期望地望着他,笑着对他说:“小家伙,我正准备采访你呢。”
“真的?那我太荣幸了!”小男孩兴奋地说。林克莱特马上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微笑着问小男孩:“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
小男孩回答说:“我叫杰克,今年6岁了。”
“杰克,能问一下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小男孩的大眼睛骨碌碌飞快地转了转,像是思索了一下,然后很快地回答说:“我想当一名飞机驾驶员!”
“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说,“那可是个很了不起的职业啊!但是,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飞行员,可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正好飞在太平洋的上空,你发现飞机油箱里的燃料不多了,无法飞到任何一个机场,你会怎么办呢?”
小男孩转了转他的大眼睛,思考了一会说:“我会通知飞机上所有的乘客,请他们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降落伞跳出去……”
这句话把现场的观众和林克莱特逗得哈哈大笑起来,这个聪明又可爱的小家伙,在那么危急的关头,他竟然会置飞机上所有乘客的安危于不顾,自己挂上降落伞逃走了。但是童言无忌,他毕竟只是一个六岁大的孩子,所有人都认为这只是一个电视直播中的小插曲而已。
为了不打乱节目的时间安排,大笑着的林克莱特马上走向另一个观众,他要去采访那个企业家。就在这时,林克莱特忽然感到有人正在后边拉他的衣角,他回过头来一看,原来是刚才那个接受采访的小男孩。只见小家伙似乎很难过,大大的眼睛里涌满了泪水。林克莱特不解地问:“小家伙,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男孩委屈地说:“先生,我刚才的话还没说完呢。”
林克莱特把委屈满腹的小男孩抱到一把高高的椅子上,然后把话筒递给小男孩说:“十分对不起,小家伙,来,请你把你想说的话说完。”
小男孩拿起话筒,望了一眼诧异的观众们说:“我跳下去拿燃料,马上就回来!”
直播大厅里忽然静极了。当所有的观众回味过来时,大厅里霎时响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掌声。林克莱特紧紧搂住那个小男孩说:“对不起,刚才我没有把你的话完全听完,请你原谅我。小家伙,你真是好样的!”
从那以后,林克莱特就告诫自己:听一个人说话时,一定要听他把要说的话说完。几十年来,林克莱特一直坚持这样做,他曾在医院危急病床前听一个临终者断断续续说话34个小时;采访一个参加过越战的老兵,听他情绪激昂地连续说话、抱怨28个小时。因此,他成了很受观众青睐和尊重的着名节目主持人。
积极地听,了解对方的本意
沟通是双向的。我们并不是单纯地向别人灌输自己的思想,我们还应该学会积极地倾听。
毛泽东曾说“让人把话说完,天塌不下来。”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不管在任何情绪包围中,我们都要认真地、耐心地让别人将自己的意图正确地、完整地告诉我们。决不能把别人的只言片语拿来由我们自己加工、断章取义,更不能将我们自己的想法和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
很多时候,别人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和我们很不相同,甚至可能是我们无法接受的。这并不是别人的错,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原则和价值观。你可以不同意,但应试着去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意见。让人把话讲完,实质上就是一个调查和了解的过程。只有让人把话讲完,才有可能了解对方的内心;只有让人把话讲完,才有可能了解到事情背后的真相。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谈话都是与心情有关的事情,加上每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不同,可能会比较零散或混乱,逻辑性不太强,观点也不是特别突出。这时,我们要特别注意要让对方把话说完,才有助于让我们听懂全部的意思。否则,很容易自以为是地去理解,产生错误的认识和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着名军事家、统帅、陆军五星上将布莱德雷任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官。有一次,接到上级命令,他们需要组成一个敢死队,执行一次万分危险而紧急的任务。于是布莱德雷立刻召集手下的将士们,排成一个长列。
“我们这次的任务既艰巨又危险!”布莱德雷用眼角瞟了大家一眼,“有哪位愿意冒险接受这次任务,请向前走两步……”
此时适逢一位参谋递给他一份最新的战报,于是布莱德雷和这位参谋交头接耳了片刻。等到他处理完战报,再面对行列中的将士时,发现长长的队伍仍是一条直线,没有一个人比旁边的人多向前两步。
布莱德雷大为恼火,按捺不住自己,以十分愤慨的口吻说:“此次任务虽然万分危险,但我们是军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情况如此紧急,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承担这项任务!你们……”
“报告司令!”队列中站在第一个的人说,“刚才我们每个人都向前迈了两步,所以队伍仍然是条直线!”
很多人都会觉得沟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工作频率加快,我们不愿意再接收太多不需要的信息,总是显得行色匆匆;因为太忙,我们习惯了很少去听,觉得那是在浪费时间。
其实,听往往比说更重要。沟通就好像一条水渠,听和说分别是水渠的两端。听和说是不能分开的两个环节,只听不说的人不能成功,只说不听的人也不能成功。倾听是说的前提,先听懂别人的意思了,再说岀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更有效地沟通。只有听懂别人表达的意思的人才能沟通得更好,事情才能解决得更圆满。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一个4岁大的儿子一道去公园游玩。天气很热,儿子口渴了,爸爸从背包里拿出了两个苹果,要儿子给妈妈一个。没想到,儿子接过苹果,在两个上面分别咬了一口。见到孩子这样做,爸爸很失望也很难过。虽然儿子年纪尚小,不懂世事,但爸爸还是很伤心,怪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就这件事情教孩子应该怎样做。可转念一想,儿子从小就非常喜欢妈妈,平时也不是这样,今天他突然这样做,会不会有什么原因呢?想到这里,他把儿子叫到跟前,轻声地问:“你为什么要在两个苹果上都咬一口呢?”
儿子两只黑葡萄般的眼睛忽闪忽闪着,满脸童真地说:“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
父亲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花,既为有这样懂事的儿子而自豪,又为自己刚才的行为感到惭愧。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知道,了解别人的本意之后,再发表你的想法,是多么的重要。很多时候,最重要的话往往在后边。
《圣经》上说: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铭记的提醒!有的人常常将别人的话只听一半,就急着说我知道,急着表达自己的看法。还有的人,常常将自己的意思,硬套在别人所说的话上头。你认为自己真的明白了别人的意思了吗?你是不是常常只听了几句就半途打断别人的讲话?是不是常常用反驳的方式在进行沟通呢?
三思而后行
说话也是一种艺术,需要一定的技巧。在说话前要了解与你对话的对象,顾虑他人的感受,思考表达的方式,设想可能的后果。
智者先想后说,并且表达得简明扼要;愚人不想就说,并且表达得拖泥带水。
要更好地说,就要牢记下面几点:
1多听少说。
2明确自己该不该说。
3不得不说的时候,先考虑清楚、成熟再说。
4考虑清楚、成熟了,也要简明扼要地说。
说过的一句话就等于投入池塘的一块石头,它会激起层层波澜;也像是泼出去的水,想收是收不回来的。所以,有伟人建议人们在说话前将舌头搅三搅,其意即在于此。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学生匆匆忙忙地跑来找苏格拉底,一边大口喘着粗气,一边兴奋地说:“告诉你一件事,你绝对想象不到……”
苏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了他:“等一下!我先问你三个问题。回答了之后,你再决定是否告诉我这件事。”
“第一个问题:你要告诉我的这件事是真实的吗?”
学生有些不解,说:“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如果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那至少它应该是善意的,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好事吗?”
学生的脸有些红了,说:“不,正好相反。”
苏格拉底继续说:“那么,你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事吗?”
“它……它并不是很重要……”这时,学生羞愧地低下了头。
苏格拉底说:“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要告诉别人呢?说了也只会多造成一个人的困扰罢了。”
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至少应该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谨言慎行,言之有物是说话的最高准则,它会令人一生都受益无穷。我们不做流言的始作俑者,也不要受人利用成了是非的传播者。不要听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诽谤者的话,因为他不会是出自善意告诉你的,他既会揭发别人的隐私,当然会同样地对待你。
俗话说得好:言多必失。意思是说话说多了难免会有失误。其实,重要的并不是“言多”,而是“思少”,就是大家所说的“说话不经过脑子”。这样的人往往缺乏耐心细致,说前没有考虑好,自然会有所纰漏。于是不少人将“谨言慎行”、“少说为妙”当成治家处世的格言警句。
但是,我们总不能因为怕出错而不说话吧?那等于因噎废食。寡言者之所以智,是因为他们往往运用大量的时间在思考,而偶尔说的话都是点睛之笔,直中要害。
舌头,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说话得当,会让你的人生路走得更顺畅。稍不小心,也会让你陷入万劫不复的窘境。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我们说话的重点不在多少,而在于有所选择,恰到好处。口不择言,结局只会让自己陷入尴尬和难堪。如果没有考虑清楚就顺嘴瞎说,难免会失之周全,甚至为自己埋下隐患。恰当的表达能让说话双方更为愉快,更有利于工作和生活。
《三国演义》里面也有这样一段故事。诸葛亮举兵伐魏,两军在五丈原形成对峙。诸葛亮屡次要求开战,司马懿都不理会,只是坚守城池,拖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