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为了赚钱,大多重视经营贵重的商品,白圭认为贵重商品利大,但数量少,而大众需要的商品利小,但销售的数量多,同样能赚大钱。春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迟缓,经营贵重奢侈品的商业主要是为贵族服务的,但贵族毕竟是少数,而且贵族拥有手工业作坊和商队,因此,经营贵重商品的数量十分有限;下等谷是群众生活上的必需品,市场容量大,收益是很大的。白圭为了增加粮食货源,选择优良品种,良种能够增加产量,保证货源,有利于经商。
白圭在魏文侯执政时,曾经担任相国,实行减轻税敛"二十取而一"。他还兴建水利,建筑堤防。他关心国计民生,努力减轻群众的负担。他在生活上崇尚俭朴,在事业上吃苦耐劳,与仆人同甘共苦。
白圭认为经商应该讲究经营艺术,随时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进行决断,把生意做活。他在经商中强调"智"、"勇"、"仁"、"强"。他认为经商和战争、治国一样要讲策略。商业是另一种战争,军事的原理和商业经营的原理是一样的。军事斗争在战场上展开,商人的战争在市场上展开。商业组织和管理同样需要规章、制度和纪律,需要奖、罚有方,这和治国相同。白圭认为仆人的工作效率与他们的情绪有重要的关系,他在用人的时候不靠压迫或者利诱,而是用"同甘共苦"的办法,提高仆人的劳动积极性,从而增加经商的效益。在经商过程中,迅速行动十分重要,丝毫犹豫都会痛失良机。白圭强调对看准了的商机要当机立断,否则机不再来。
白圭善于处理"取"和"与"的关系。经商的目的是获得利润,像白圭这样的大商人追求的是巨额利润,利润是从交易对手那里争来的,是靠仆人和劳动者的劳动而赚取的。
对交易对手,必须给予商品或者货币;对仆人和劳动者,必须给予报酬或者物品。他坚持改善劳动者的待遇,在精神上给予"同甘共苦"的感觉,换来劳动者更卖力地工作。
商战如兵战,白圭生活在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兵战之术给他以很大启发,"智、勇、仁、强"诠释出了对于商人的最高要求。不能做到这四点,一味讲究"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道理,只能是句空话。
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学识渊博,孔子曾随老子学习过。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提出了"道"的观念,主张"无为",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深有影响的。
守藏之史,乐在其中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7年)原名李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人。
春秋末年,周朝的都城洛邑,有一座非常大的守藏室,老子在那里担任守藏史。
尽管周天子的力量连诸侯都不如,但守藏室却是天下最大、藏书最多的。里边保存着周朝建立以来的大量典册和史籍,保存着夏、商以来的珍贵文献。
十多年来,老子在助手们的帮助下,精心地管理着这里的图书。
-天,老子在楚国为官的老乡,借出使周室的机会来拜访他。他看到老子的家里空荡荡的,连一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吃的、穿的非常差,对老子说:"先生的学问顶呱呱。如果你愿意,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当官,享尽荣华富贵,为什么在这里过贫苦的生活呢?"
"多谢您的提醒。"老子笑着说,"我觉得,五光十色使人眼花,优美的音乐使人耳聋,山珍海味使人厌食,金银珠玉使人贪婪,骑马打猎使人发狂。圣人都不追求它们,我尽管清贫,但心里同明镜一样清亮。我天天研究史册,探索奥妙,乐在其中啊!"
朋友听了,明白了老子的追求与人们不同。老子不羡慕统治者的富贵荣华,甘愿过着清贫的生活。
孔子二十六七岁时,老子正在洛阳出任守藏史的职务。孔子久仰老子的学识渊博,因此前去拜访。
老子听说孔子要来拜访自己,连忙吩咐仆人们把道路打扫干净,又套上了马车,亲自去郊外迎接。
孔子看到老子以后连忙下车,双手捧着一只大雁,送给老子--根据那时的礼节,奉送大雁,是对有学问的人表示崇高的敬意。
孔子见老子,就像弟子见了老师一样,十分恭敬。老子也非常器重年轻的孔子。
他们在一起热情地攀谈,孔子从老子那学会了很多知识。孔子住了一段日子以后,想回鲁国,临别的时候,老子赠言道:
"我听说:有钱人替客人送行时,用财物相赠;有学问的人替客人送行的时候,用几句格言相赠。我是一个没有钱财的人,更谈不上有学问,只能送你几句大实话了。"
孔子立即回答:
"老师的话,要比钱财珍贵许多!"
老子说:
"你所读过的书,研究的学问,大多是古人的东西。我觉得你将古人的话看得太重、太死了。因此,我送你的头一句话就是,不能太拘泥于古人的话。第二句话是,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按理说应该都有很高的地位。可是,也要看他是不是生逢其时。这就是命运。假如命运不佳,不要去强求,一味强求的话,就会遭受痛苦。第三句话就是,会做生意的人不把所有的货物都摆在外面。有很高道德学问的人,从表面上看都是质朴愚钝的。我看到你外表才华横溢,这不仅阻碍你前进,还会给你招来灾祸的。"
孔子恭敬地感谢道:
"真的很好,老师!我愿意听到您更多的教诲!"
老子说:
"总而言之,对你来讲,应该去掉骄傲,去掉贪婪,放开架子,抛弃一切妄想。反之,你在家里苦恼,在朝廷也是一样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