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名侣,楚穆公之子。
楚穆王三十二年(公元前614年),侣即位,史称楚庄王。楚庄王继位三年,不但丝毫没有明主之风,还像夏桀商纣那样,日夜纵情于声色之中,左抱郑姬,右拥越女,整日沉湎于钟鼓歌舞之中,不理政事。大臣们好意劝阻他,楚庄王不仅听不进去,还在朝堂之上挂上一道命令:"有敢谏者杀无赦!"从此,再没有人敢劝谏楚庄王了。
就这样,楚庄王昏昏庸庸地过了三年。楚庄王一心享乐,忠心的大臣们一个个默默无语,那些奸佞的小人则有的浑水摸鱼,有的投其所好,助其玩乐。
为人正直,对楚国忠心耿耿的大臣苏从和成公贾,见楚庄王只知玩乐,不理朝政,他们心急如焚,想劝谏又不想白白送死,便想"巧谏"。
楚庄王见到成公贾进谏,怒道:"我早已下令禁止大臣们劝谏,你为什么还偏要来?"
成公贾婉转地说道:"臣不敢劝谏大王,只是给大王出个谜语。"
楚庄王转怒为喜道:"什么谜语,说来听听。"
成公贾说道:"有一只鸟三年不飞不叫,只是站在南方的一个土山上,请问大王这是一只什么鸟?"
庄王想了想回答道:"这只鸟之所以三年不飞不叫,是在等羽翼丰满,观察天下的形势。三年不飞,飞则冲天;三年不鸣,鸣则惊人。现在,我已知道谜语的答案了,你下去吧。"
谁知一连数日,楚庄王不但不思悔改,反而淫益更甚。于是,大臣苏从再次入谏。
苏从见到楚庄王以后痛哭流涕,道:"大王,我死以后,要不了多久楚国就会灭亡。"
楚庄王问道:"你为何说出此话?"
苏从答道:"如果我劝谏您,就违抗了您的命令,将被处死。您一天到晚地吃喝玩乐,不理朝政,楚国早晚要灭亡。"
楚庄王问道:"你明知劝谏之人会被处死,为什么还要进谏,你不觉得自己这么做很傻吗?"
苏从答道:"我是很傻,但您岂不比我还傻。我死了,会留下一个忠臣的美名,而您则只会留下昏君的骂名。我来劝谏之前,早将生死置之度外,您要杀要剐随便吧!"
楚庄王亲自扶起苏从,施礼道:"您真是楚国的栋梁之才,我一定洗心革面,不让您失望!"楚庄王当即下令取下宫门口不准进谏的牌子。
楚庄王在这三年中将朝中的大臣看了个清清楚楚。第二天,楚庄王下令,罢免了那些无能的拍马之人,擢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
楚庄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采纳忠言,听从劝谏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楚庄王之所以能将荆楚治理得兵强国富,就在于其严明法纪。他所制定的法规条令,连自己的亲儿子都必须遵守。
当时,楚国的"茅门(诸侯王宫的第二道门)之法"规定:群巨大夫诸公子在入朝时,如果马蹄踩到了屋檐下滴水的地方,就要被砍断车辕,处死驭手。
一天,楚庄王急召太子,太子匆匆赶往王宫。驭手在太子的催促下不小心将马赶到了屋檐下滴水的地方。负责把守茅门的士兵马上扣留了太子的驭手,并上报给了负责司法的廷理。廷理铁面无私地按"茅门之法"砍断了太子的车辕,杀死驭手。
太子进宫后,向楚庄王哭诉,请楚庄王杀掉廷理,为自己出气。楚庄王训斥太子道:"法令是用来礼敬祖先、尊崇国家的。执法不阿的人正是国家的股肱之臣,这样的忠臣之士怎能随意杀掉呢?执法之人违犯法纪,废弃条令,就是对社稷的不尊敬,就是臣子对君主的蔑视。在下的臣子欺骗在上的君主,君主就没有了权威,国家就会有倾覆的危险。如果那样的话,你又将继承什么呢?"
楚庄王的一番话令太子茅塞顿开。太子回到自己的宫舍,自我反省三天。庄王的训诫使太子深刻意识到了立法、执法、守法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
重言轻国,晋楚相争
陈国大夫师叔的妻子夏姬是一个生性淫荡的美艳女子,她三为王后,七为夫人,众公侯都为争夺她而失控。陈国的国君陈灵公和大臣孔宁、仪行与她都有暧昧关系。夏姬的儿子夏征舒感到很难堪,射死陈灵公以后自立为陈侯。
楚庄王准备以夏征舒弑君自立为由进攻陈国,派人去陈国侦查情况。派去的人回来以后报告说:"楚国不能发兵攻打陈国。陈国修筑了很高的城墙,护城河也非常深,并蓄积了很多粮食和财物。"
大臣宁国则认为,楚国可以出兵攻打陈国。宁国说:"陈国是一个小国,能够蓄积很多粮食和财物,足以证明陈国赋税繁重,百姓们深受赋税之苦,一定会怨恨君主。陈国修筑城墙和护城河,肯定会使民力凋敝。此时,我们出兵攻打陈国,一定能够获胜。"
楚庄王认为宁国的话非常有道理,于是第二年率诸侯征讨陈国。
楚庄王安慰陈国的百姓道:"大家不要惊慌,我们是来诛杀逆臣夏征舒的!"
楚庄王最后获胜,将夏征舒处以车裂之刑。
楚庄王灭陈以后,将陈收入了楚国版图。大臣们纷纷前来祝贺庄王。刚刚出使齐国归来的申叔禀告完使命以后,只字不提楚庄王的新战绩,就退下了。
楚庄王责问他道:"我率诸侯征讨大逆不道、弑君自立的夏征舒。大家都向我祝贺,为什么你不祝贺呢?"
申叔说道:"夏征舒身为臣子,却弑君自立,犯下大罪。您深明大义,征讨、诛杀他,这是义举。然而大王灭陈之后,却贪图其利,将陈国收归楚国版图。请问大王您今后要凭借什么号令天下呢!因此,我没有向大王祝贺。"
楚庄王认为申的话非常有道理,说道:"你的话的确是金玉良言。"于是,楚庄王恢复了陈国。
灭庸之役是楚庄王成名的第一战。楚国在楚庄王四年(公元前611年)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饥荒,楚国周围的戎人和庸人趁机率群蛮叛楚,麋人也率部族准备伐楚。
鉴于强大的叛乱势力,楚国有些大臣主张迁都坂高,以避敌锋。大臣苏从反对,道:"不行。麋人和百濮认为楚国发生了大饥荒,无法调动军队,因此才会叛而伐楚。如果我们此时出兵伐庸,麋人和百濮就会惧而撤兵。"
楚庄王采纳了苏从的意见,出兵攻打庸人。楚军出兵不到半个月,百濮便撤兵回国。此时,人多势重的庸人陷于孤立的境地。但是,楚国军队因饥荒短缺粮食,士气低落。如果楚军发动全面进攻,没有十足的胜算。楚庄王于是采取了相应的计策,七次派兵与庸交战,七次皆佯装失败而逃。
庸人见楚军每战必败,遂产生了轻敌的思想,认为楚军不堪一击,放松了斗志。楚军得知这个情况之后,向庸人发动了大举进攻。措手不及的庸人被彻底打败了。楚庄王乘胜一举歼灭庸国。
楚庄王灭庸以后,大后方得到了稳定。此后,楚庄王开始不断向北扩展,图谋中原。
楚国此举,严重威胁到了中原霸主晋国的利益,这就拉开了晋、楚争霸的序幕。
楚庄王七年(公元前608年),楚庄王以陈国和宋国背叛楚国依附晋国为由,率楚军讨伐陈国、宋国。晋国率军和宋国、陈国、卫国、曹国的军队会合,营救陈国、宋国。两军在北林(现在的河南郑州市)相遇,双方经过激战,楚军获胜。
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河南嵩县东北)的时候,经过雒水,耀武扬威地向周朝陈兵示威。周定王只好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问楚庄王。楚庄王见到王孙满后,问起了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的大小和轻重。楚庄王表面上是在问鼎,实则是想取代周室。
王孙满对楚庄王说:"鼎的大小和轻重并不在于鼎的本身,而在于其拥有者的德行。夏朝有德之士,将各地之物画成图像,用青铜铸造成鼎,并将图像铸于鼎上。因此,鼎上拥有各种东西,百姓能够通过鼎认识神物和恶物。他们在进入川泽、山林的时候,就会避开螭魅魍魉等鬼怪。夏桀昏乱的时候,鼎就迁到了商。商纣王暴虐的时候,鼎就迁到了周。如果拥有鼎的人德行美善,不论鼎是大是小,都是重的。如果拥有鼎的人昏乱,鼎再大,也没有重量。上天对明德之人的赐福都是有期限的。周成王占卜时获得的天命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如今,周朝虽然德行衰减,但并未因此而改变天命。别人是不应该询问鼎的轻重的。"
楚庄王得知周在诸侯中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不敢轻率攻周,只好率军返楚。这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