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革命军把清军调来的先头部队在汉口刘家庙打败。
“全市庆祝”。
黎元洪这才答应出任都督,汤化龙任政事部部长兼法制局长,其他六个局的正副局长“几乎全是立宪派分子,‘首义干部,少有预焉’”。事后,黎在给萨镇冰的一封信里写道:“洪有鉴于此,认事机之大有可为,乃誓师宣言”。
武昌起义,党人志士付出惨重代价。
据当时救护队队长陈雨苍说他在起义后派人收捡各街道遗尸,仅“紫阳桥一处,即有尸数百具”。共进会与文学社的“举义死者十之五六”。
而且,据说黎元洪曾在革命党起义时,亲毙数名造反者。
然而,他现在却反正了,并要率革命党誓师杀敌了。
是谁那么宽怀呢?
是革命党人“迫之任事”——《民权报》记者海鸣撰文说。
逼拥黎元洪为都督,并设坛拜督祭天,这是遥远的歌谣。
共进会首领刘公,他是刚刚从逃匿中回到起义大本营的。按英记者丁格尔的话说,“刘公似乎有点怀疑他面前的这个军官”是否堪当大任,与民同袍?但在他接受《楚报》记者采访时却坦诚:“我们命令几个士兵把刀放在他的颈项上,告诉他说,如果拒绝就立刻将他杀死。”
“飞龙在天”不能“群龙无首”;“龙战于野”,而“其血玄黄”。
清廷正派大批清军压境。光复的武汉岌岌可危。
自10月11日,清军总统官、陆军大臣荫昌(1859—1928。满洲正白旗人。字午楼。同文馆毕业,曾留德国,学习陆军,归国后历任北洋武备学堂总办)正率北洋精锐之师利用新建京汉铁路匆匆南下,而水师都督萨镇冰率巡洋舰队和长江水师沿江西上扑向武昌。
这正是革命党人刘公在最急迫的关头逼迫黎元洪上架的缘由。
黎元洪也自述:“是时……万一不从,立即身首异处,洪只得权为应变”。
权宜之计,是黎的初衷,但他也深受民军不惧赴死的感染,及其感佩于“革命党不抱门户之见的智慧”。
这天,在蔡济民、吴兆麒、孙武(此时已出任军政府政务部长)及其汤化龙等在阅马场举行筑坛祭天誓师,以树黎元洪的威信。
黎元洪戎装佩剑,免冠叩礼登上祭坛,向革命军将士宣读《祭告黄帝文》,祭告说:
维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五日,鄂军都督府黎元洪,谨以大牢玄酒仪,明告于皇天后主,及我祖黄帝之灵而誓师日:
……义师一动,万众同心,兵不血刃,克服武昌。
我天地、山川、河海、祖宗之灵,实凭临之!元洪投袂而起,以承天庥,以数千年群策群力呼号流血所不得者,得于一旦,此岂人力所能及哉!
日来搜集整备,即当传檄四方,传驱漠北,吊我汉族,歼彼满夷,以与五洲各国立于同等,用顺天心,建设共和大业……
黎宣毕,革命军举枪,“三呼中华民国万岁!四万万同胞万岁!黎督万岁!”
上海《时报》称:“呼声震野,盈耳不绝。”
英国记者丁格尔对黎元洪的印象很好,他说:“他极端镇静,具有深邃的洞察力,这是一般军人所无法企及的。他在极端紧张的脑力和体力生活中的忍耐力,正在向世界显示他是一个与生俱来的领袖。……他的性格与其说是开朗,不如说是坚强,他的话语中充满诚恳与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