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关键要落实到实处,落到行动上,要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切实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表率。
在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红军干部,发动广大干部,发动广大群众,实行土地革命;除从根本利益上解决土地问题外,对群众的具体利益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切实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疾苦和困难。
陈云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不应该只知道向群众要东西,更应该时刻注意为群众谋福利。”陈云同志的这段话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群众谋福利,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要扎扎实实地做工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方便群众。遇事先为群众着想,先为群众打算,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是服务群众的落脚点。
广大公务员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就要切实关心群众生活,认真为群众办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需要为人民群众办许多实实在在的事。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他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大家知道,清朝诗人郑板桥一生为官清正。郑板桥在做潍县县令时,县衙萧萧的竹声,都能让他联想人民的疾苦和为官者的责任。他写过这样一首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其中的蕴意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就像这衙门外的竹子一样,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江泽民同志经常引用郑板桥的这首诗,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时刻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为人民服务,关键要落实到实处,落到行动上,要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切实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2003、2004年间,众多媒体都报道了一个一心为民的基层干部——周国知。
周国知同志生前是湖北宣恩县椿木营乡民政办主任,1961年出生于该乡勾腰坝村,1978年11月入伍,198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退伍。1984年9月招聘为国家干部,一直在海拔1600多米的高寒山区椿木营乡工作。他先后担任原椿木营区后坝乡人武部长、乡长、椿木营区(后改乡)计生办主任等职,于1991—1992年、1997—1999年、2001—2003年几度任民政办主任。
椿木营乡所在酉水河穿越椿木营的后坝片区,在锣鼓圈村和杨柳坨村的山谷间形成一道深深的峡谷,一遇山洪,河水奔腾咆哮,十分吓人。多年来,两村群众来往仅靠两根木头捆在一起的一座独木桥。桥下深渊激流,岩石裸露,独木桥又窄又滑,危险异常。民谚云:“独木桥,独木桥,走在上面够逍遥,一旦失足掉下去,生命没有保。”这些年,先后已有10几名村民遇难。
1988年,周国知担任了原椿木营区后坝乡乡长,他决心在这里建一座石拱桥。
一些人为难说:“修桥要钱、要物、要技术,而我们一样都没有,修什么桥。”
周国知说:“有条件,我们要把这座桥修起来;没有条件,用我们的肩膀扛,也要把这座桥扛起来。”
周国知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乡党委书记黄子成的支持。周国知经过多方努力,从上级争取了5000元钱,但修桥远远不够。
修桥需要水泥,可从公路边到修桥处有10几公里远,中间还要下一道壁陡的悬崖,只有一条在悬崖上凿出的窄窄的石径。如此危险的地势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这水泥怎么运,大家犯了难。有人说:“路太难走,太危险,少扛些吧。”就想把50千克的水泥包拆成小袋。周国知看见说:“这水泥是钱买的,一拆开就浪费了,你们看着我。”他说着,背起水泥就向悬崖走去。羊群走路看头羊。乡亲们见周国知乡长义无反顾,也一个个背起水泥袋,紧随其后。就这样,10多吨水泥硬是被背进了深山,为修桥打下了基础。
修桥需要沙子,村民每人分配3立方米的沙,周国知也同样分配3立方米。初春的河水,冰凉彻骨,周国知带头跳进寒冷的河水中,和乡亲们一起淘沙。那段时间,每天从清早干起,一般要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收工,他的脚丫都被水泡烂了。几个月里,他和乡亲们硬是将180多立方米河沙、30多立方米青沙一背篓一背篓背到修桥的地方。
修桥需要石头,周国知带领大家,抡起胳膊,一锤一钎,就地取下30多立方米石条、石块。
乡亲们在周国知等乡领导的精神感召下,积极投工投劳1200多个,捐献木料价值7000多元。5个月后,一座长13米、宽3米的石拱桥修成了。乡亲们把它取名“赵家坪幸福桥”,还制作了一块功德碑,刻上所有修桥人和捐献者的名字。周国知却将自己的名字凿掉了。他说:“干部为群众办点实事是应该的。”
恩施县位于武陵山区,群山万壑,道路艰险,椿木营乡更是恩施的“屋脊”,平均海拔1680米,每年不到清明不断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近年来,大部分村民摆脱了贫困,但仍有127户困难户住在阴暗潮湿的茅草屋里。127户困难户的住房问题成了周国知的一个心病。
2003年春,恩施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实施消除茅草屋工程,周国知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很快他便开始了调查摸底工作。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病魔也一步步向周国知走来,他的身体越来越瘦,肝部越来越痛,家人和乡里领导多次让他放下工作去县城看病。但为了尽快摸清全乡茅草房户的情况,周国知却仍然坚持工作。
在消除茅草屋工作中,周国知一丝不苟地对每户茅草屋进行拍照、建档、讲政策、作规划、促上马、督进度。由于椿木营乡每平方千米只住着15户人家,而茅草房户大多在更为偏远的地方,有时去一户人家要走上十几里山路,全乡127户茅草屋户户有他的足迹,困难大的户去了五六次,少的也去了两三趟。
2003年5月8日,周国知在第六次到联系的“消茅户”胡柏春家督促“消茅”工作时,病魔和劳累使他昏倒在山间小路上3个多小时,后来群众发现后用担架把他抬回工作队驻地。周国知病情稍好点又拄着拐杖到消茅一线,直至6月11日送到县人民医院,经检查身患肝癌。
在消除特困户住茅草屋的工作中,周国知忍受着病魔的折磨,拄着一根拐杖,跋山涉水,步行1000多公里,使127个特困户从茅草屋搬进了砖瓦结构的新居。
周国知去世前9天,负责民政工作的同事魏光荣去看他。
周国知艰难地伸出一根手指对老魏说:“我最多还能活10天。有几件事情托付给你,第一件事,民政工作是一项过细的活路,把工作做好不容易。你要有耐心,要让老百姓满意。第二件事,我死之后乡亲们会给我守夜,家里的煤不多了,你帮我买点回来,好给乡亲们用……”
2003年9月27日,年仅42岁的周国知带着他对党、对事业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家乡、对亲人难以割舍的心情与愧疚离开了人世。他没有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只有一套褪了色的旧军服、一床叠得方方正正的旧军被、一个补了又补的黄布包、一个竹背篓和一笔因治病而欠下的6000元债务。
周国知出殡的那天夜里,阴雨连绵,方圆百里的乡亲为他守夜,为他而歌的古老“龙船调”彻夜未停。天亮了,大雨淅沥,山路泥泞。按风俗,灵柩一上肩就不能落地,抬棺木的村民,从十几人一下增加到几十人。路上,为了让数百送葬的乡民通过,几处庄稼地的主人,砍倒了即将成熟的苞谷,开出5米宽的大道,让他们爱戴的知心人、党的好干部一路走好……
周国知同志去世后,湖北省委、省政府分别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和“湖北省劳动模范”。2004年6月,湖北省委又做出决定,授予周国知同志“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称号,并在全省广泛开展向周国知同志学习的活动。2004年10月,人事部(现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又追授周国知同志“为民模范”荣誉称号。
200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周国知同志20多年如一日,坚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树立了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全国广大基层干部要向周国知同志学习,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真正成为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贴心人。
看完周国知的故事,相信每个人都会泪流满面。
作为一名基层民政干部,25年来,周国知坚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党的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心理装着的仍然是群众。这样的人民公仆,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值得我们感动,值得我们怀念,值得我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作为人民的公仆,我们也应该像周国知一样,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崇高追求。
良好的工作作风是一名公务员展现给群众外在的精神面貌。良好的工作作风是依法行政高效率的保证。公务员能够拥有良好的工作作风是密切联系好群众的重要途径。
对照周国知这种摸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四实”品格和作风,我们有必要改变我们的工作作风。一些公务员仗着手中有点权力,认为你来办事,是求我的,“不给好处不办事”,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取好处;还有些人,认为自己是上级机关的,你对我好点是应该的,我对你好不好,你也奈何不了我,把自己应尽的义务当成了一种恩赐。这种思想作风是万万要不得的。
我们要明白,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不能成为对人民群众“管、卡、压”的工具;只能用来为人民谋福利,决不能用来为小集团和个人谋取私利。扎扎实实地为人群众多办事、快办事、办好事,真正使我们的工作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解决好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问题,是执政为民的大事,只有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解决好了,尽可能地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科学发展。
我们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以周国知同志为榜样,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进百姓门,多握百姓手,多问百姓事,多解百姓难,多暖百姓心。这样,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会更加密切,执政之基就会坚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