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申年(公元前216年,即汉六年春正月),刘邦现在要开始正式大封功臣诸侯(前面主要是分封七大异姓王,刘邦是为了得到他们的支持,为了登基称帝,暂时没有分封自己手下的文武百官)。当然,众位文武百官正在等着这一天(自己天天上沙场跟人拼命,不就为了捞个功名利禄,换个爵位,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在这些功臣中,主要有两类:立有大功的武将和文官。
由于是刚刚平定了战乱,建立了大汉王朝(简称:开国),那时的武将应该是比文官多的。地位也比文官显赫,特别是在战乱时期,按照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来看,一个王朝在开国初期,一般都是要大封武将功臣。由此,也就会引发一个问题,那就是:谁都认为自己的功劳大,谁都认为自己应该封个大官(挣得越多,这样子孙后代也就更不用发愁了)。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那是谁也不服谁。特别是对于文臣萧何,食邑特别多(侯爵的大小取决于封地食邑的多少),导致很多武将都不服。
武将们都吵吵嚷嚷,主要的意思是:每次拿着刀跟人拼命是我们;身经数十战,至少有十几处伤疤是我们;一身是血,从阎王爷(鬼门关)那爬回来,还是我们(不容易呀)。而萧何,只是坐在(办公室)拿着纸笔,在背后指指点点。这公平吗?他的封邑比我们多出很多。
刘邦就说:“你们知道打猎吗?打猎时,追杀猎物的是猎狗,指挥的是猎人。现在,你们就像猎狗一样,是功狗(唉,罪过呀);而萧何,是功人。那么你们说,‘是人的功劳大,还是狗的功劳大?’”
大家觉得呢?你都把别人(诸将)比作狗了,那功劳还能比人的大?
诸将都没有说话。于是刘邦就封萧何为酂侯,在诸侯之中食邑最多。
当然也有辞功的,他就是张良。虽然没有冲锋陷阵的战功,但是他每次都为刘邦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张良是刘邦的心腹,刘邦打算将最富饶的齐国让张良自选三万户,但是,作为刘邦的参谋长的张良却婉言拒绝了。他要效仿春秋时的范蠡,功成身退,他选择了一个小地方——留地,最后刘邦封张良为留候。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张良那样辞功,那么大多数人又是怎样想的呢?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