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我们讲到了汉高祖刘邦将楚王韩信贬为淮阴侯,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刘邦不直接杀了韩信,以绝后患。为此,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的辩论会。
法官:汉高祖刘邦
检控方:官员(有一部分的散官,没有实权,需要拍刘邦的马屁;一部分是刘邦的心腹,知道刘邦的意思)
被告:楚王韩信
罪名:谋反(哪个大就说哪个)
证据:说你有就有,没有也有(最终的解释权在于——刘邦)
其实我们从后来的史料中,也是没有发现楚王韩信有任何造反的行动以及动机。那么刘邦先大赦天下,后又赦了韩信,改封淮阴侯,其实是假仁假义、收买人心的帝王心术,至于刘邦不杀韩信的主要原因有:
(1)天下初定,恐人心患乱
天下先经过了三年的反秦战争,后又经历了五年的楚汉战争,经汉高祖斩白蛇起义,最后统一了天下,刘邦初封了七大异姓王(加上几个月后,灭了燕王臧荼,改封卢绾为燕王,也有说法是八大异姓王)。现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就下令直接诛杀楚王韩信,天下的诸侯王必将震动,致使整个天下人心不稳。试想:如果你是诸侯王,看见刘邦今天将功劳最大、实力最强的楚王韩信杀了,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么做?这必将激起你的防备之心,会扩充兵力,整军备战。甚至直接与其他的诸侯王结联盟,共同反叛朝廷。刘邦抓住了楚王韩信,不杀他,而是贬为淮阴侯,已经够宣示皇威,震慑天下诸侯王了。
(2)英雄相惜,刘邦舍不得
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屡建奇功,为了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名真正
的英雄,汉高祖刘邦舍不得。我们可以从后面的《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直接记载:“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司马迁的一个“怜”字,非常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刘邦的内心,只需一字,就能体现人物的内心,这是汉语言文字的奥秘,中华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从后来的刘邦经常去找韩信,与他谈论诸将才能的优劣。在之后的日子里,虽然韩信只是一个候爵(还被重点照顾——24小时监视),但是刘邦还是十分重视韩信的。
(3)英雄无用武之地
刘邦虽然没有杀了韩信,但是已经夺了韩信的王位,并将其改封为淮阴侯,更重要的
是韩信的这个淮阴侯不能回到自己封地。“身出京都,遥领淮阴”这个其实我们都懂。淮阴的军政等一切大权,都是由刘邦所派的手下掌握,而且刘邦将韩信软禁在都城,韩信的人身自由都受到限制。现在的韩信,已经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了。杀韩信,已经没有必要了。
所以说,刘邦只要贬韩信为淮阴侯就足够了,那么刘邦将最大的威胁楚王韩信也解决了,可以说是刘邦现在已经牢牢的坐稳了大汉天下,那么接下去,他又做什么呢?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