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又名朴菇、构菌、毛柄金钱菌和冬菇等。在自然界秋末冬初或早春发生,多见于杨、柳、榆、槐、构、桑、柿等的枯枝或树树桩上,多数是丛生,少数单生。子实体伞形,菌盖初半球形,后平属,直径0.6—2cm。菌柄中生,圆柱状,中空,直径0.3—0.8cm,长6—18cm。菌褶弯生。
金针菇脆嫩适口,味道鲜美,营养极其丰富。金针菇中含有18种氨基酸,每100g干菇所含氨基酸的总量可达20.9克,其中人体必须8种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4.5%,高于一般菇类。而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特别丰富,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智力发育,国外称之为“增智菇”。金针菇还含有朴菇素,具有显著的抗癌功能。据日本长野县调查,常食金针菇的农家,癌症发生率较低。经常食用金针菇也可以预防高血压和治疗肝炎及肠胃道溃疡病。所以,金针菇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
金针菇是一种低温型菇类,非常适合于秋末、冬初和初春寒冷季节栽培,可充分利用栽培其它食用菌的生产设施,作为周年生产中冬季栽培的品种,以满足冬季市场鲜菇的供应。栽培金针菇原料丰富,技术易掌握,管理方便,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的杂菌污染,风险小,成功率高,生产设备简单,投资小,见效快,很适合农村家庭生产经营。因此,推广金针菇栽培技术,发展金针菇生产,对振兴农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扩大外贸出口,均有积极意义。
二、生活条件
(一)营养:金针菇是木腐菌类,能利用木材中的小分子糖类,纤维素等物质,但分解木材能力较弱,硬木屑经过堆积发酵,先经部分转化才适合要求,有经验的栽培者认为,生产金针菇用的木屑越陈旧越好,而其它辅料如米糠、麸皮等则越新鲜越好。同时,金针菇子实体分化对镁,磷等是不可缺少的物质,其余的微量元素对金针菇的生长发育都是必需的。
(二)温度:金针菇菌丝体在3—33℃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温度在23℃左右,3℃以下生长极慢,但不死亡。子实体形成所需温度为5—20℃,原基形成最适温度12—15℃,子实体发育的最适温度8—12℃,但5℃以下,子实体生长缓慢,成棕褐色,菇体畸型,20℃以上,菇蕾萎缩干枯,子实体死亡易染病虫害。人工栽培时,根据各地气候条件选择播种时期,充分利用自然温度发菌出菇。
(三)水分:金针菇的抗旱能力较弱,菌丝生长要求65—70%基质含水量,低于60%或超过80%,菌丝生长缓慢或不能生长。培养室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出菇期间,菇房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90%,这样有利出菇。同时根据湿度变化来调整湿度,一般低温时提高湿度,高温时湿度可适当降低,以免发生病害。
(四)空气:金针菇是好氧性菌类。一般发菌阶段需氧较小,但良好通风能促进菌丝生长。子实体形成阶段,需消耗较多的氧。通风良好,二氧化碳浓度适中,菌柄粗壮而菌盖大;通气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超标,出现针头状畸形菇。
(五)光线:金针菇的菌丝在黑暗条件下生长正常,长期曝晒会死亡。但是没有光线只能形成幼小的原基,只有菌柄伸长而不形成菌盖,因而光线是子实体成熟所必须的条件。不过光线强,菌柄短菌盖开伞快,色泽深。所以为了得到优质金针菇又必须在黑暗中栽培。在光线弱或者黑暗处培养,子实体色泽变浅,同时还可抑制菌柄基部绒毛生长和色素形成,以提高商品价值。
(六)酸碱度:金针菇需要弱酸性培养基,在PH值3—8.4的范围内菌丝皆可生长,最适为4—7。一般情况采用自然PH值即可。
三、栽培技术
(一)季节安排
金针菇的栽培时期,主要是根据它的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所需的最适温度条件,合理安排。以满足金针菇低温出菇的要求。使出菇阶段的温度保持在5—13℃之间。北方每年可安排两次,第一次于9月中旬—10月中旬接种发菌,11月下旬—12月上旬进入出菇期;第二次于12月—1月,采用室内加温培养发菌,早春2—3月出菇。如采用工厂化生产,则不受季节限制。栽培场所应选择通风好,干净、阴暗度好的大棚或房间。可设床架多层栽培,每层间隔45—50cm。
(二)培养料制备
1、培养料配方:
(1) 棉子壳78%,米糠或麸皮20%,石膏1%,糖1%;
(2) 棉子壳40%,玉米芯50%,麸皮8%,石膏1%,碳酸钙1%;
(3) 棉子壳39%,木屑39%,麸皮或米糠20%,石膏1%,碳酸钙1%;
(4) 玉米芯73%,麸皮25%,石膏1%,蔗糖1%;
(5) 棉子壳88%,麸皮10%,石膏1%,碳酸钙1%;
(6) 木屑70%,麸皮22%,玉米面6%,碳酸钙1%,石膏1%。
2、培养料配制:
在配制培养料时应注意(1)选料时应严格检查,凡是发霉变质,受雨淋结块,虫蛀等均不用;(2)拌料要均匀;(3)严格控制含水量,使培养料含水量达到60%为好。检测方法为用手握混合后的培养料,以手指缝稍有水分渗出不下滴为度。(4)酸碱度应适宜,用PH广泛纸测定,应使PH适当偏高一点为好,一般PH值为8为宜。
(三)装袋灭菌
配制好的培养料,经堆闷1—2小时,让料内吸足水分,立即装袋。装袋一股用人工,也可用装袋机操作。塑料袋栽培金针菇采用17cm×33cm或15cm×40cm聚丙烯袋。装料时装得紧贴袋壁,尤其是上部要尽可能地装紧,以免上部太松而基质容易失水,影响正常出菇,防止袋壁四周出菇。装料时要料面平整,若料面凹凸不平,则出菇稀少,产量低。装料要适量,料装好后,应立即进行灭菌。高压灭菌应尽量做到两个平衡,即塑料袋内外的温度平衡和压力平衡。高压灭菌一般为2—3小时。常压灭菌,一般容量以2000—3000袋为宜,锅应选用直径133cm—150cm大铁锅,以保证灭菌过程中水汽充足,温度恒定。炉膛四周沿锅口处应设置3—5个拔风口,拔风口为20—25cm×20—25cm,炉棚与锅底的距离掌握在26—28cm为宜,保证燃烧彻底火势匀称。其次装锅时,袋与袋之间要留足够空隙,有利于蒸汽的流动。
(四)消毒接种
经过灭菌后的料袋移入接种室,待料温降至25℃左右时,及时接种。接种前应对接种室进行彻底消毒,采用方法有:(1)用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2)用来苏液喷洒地面及墙壁和空间,然后用气雾消毒剂薰蒸,紧闭门窗1小时。待1小时后再进行接种。接种前要仔细挑选优良菌种,接种工具要在酒精灯火熠上灼烧,接种人员要穿戴无菌工作服,双手需用75%酒精棉球擦2遍。接种时的速度要快,接种室人员不宜多,一般3—4人。在接种期间,不宜人员进进出出,避免杂菌孢子在空气中流动,造成污染,下种量一般为10%。
(五)发菌管理:
接完种后,应立即移入发菌室培养发菌。发菌时,如果气温较低,袋与袋靠紧有利于保温,有利于菌丝生长。但要注意定期的通风换气,保证发菌所需要的氧气供应。为了在发菌期间抑制菇蕾过早形成,发菌培养室可以采取一些遮光措施。发菌期间的温度应控制在23—25℃,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以下。发菌期间要定期检查温度变化,一旦温度超过25℃时,应上下翻袋,通风降温,以防烧菌。确保菌丝迅速健壮,均匀生长。同时要严防杂菌污染,发现有杂菌污染的菌袋,立即进行处理以防蔓延。
(六)出菇管理:
一般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菌,经过30—35天白色的菌丝吃透整个培养料,即可转入出菇管理阶段。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金针菇的产量和质量。
1、催蕾管理。发菌结束后,菌蕾一般不会自然产生,必须创造合适的条件,促进菇蕾的形成,这就是“催蕾”,方法如下:
(1)搔菌:搔菌就是打开袋口,将培养料表面的一层原菌膜和残存的一部分老菌种去掉,并松动培养料表面已开始老化的菌丝。搔菌能促使表面菌丝恢复生长,整齐出菇。搔菌所用工具,可用不锈钢小勺,灼烧消毒后搔破培养料表面菌膜,然后压平,以防失水干燥。
(2)降温:低温是促进菇蕾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进入出菇管理期,菇房温度要降到8℃—12℃之间,诱发菇蕾形成。若温度高于13℃,往往在培养料表面会出现大量气生菌丝(白色棉状物),影响菇蕾形成。
(3)增湿:菇房内要增高湿度。空间、墙壁、地面可用喷雾器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85%之间,以诱发菇蕾的形成。经过上述管理,几天后,培养料表面就会出现琥珀色的水珠,这是菇蕾出现的前兆。不久,米黄色的菇蕾,就会整齐地出现在培养料表面。
2、驯化培养:原基形成后,应放在3—5℃低温下进行驯化培养。相对湿度控制在80—85%之间,并经常通风。通过上述管理,可形成菌柄挺立,脆嫩的子实体,而且出菇比较整齐。驯化5—7天,即可进入出菇管理。
3、出菇管理:是金针菇栽培的关键时期。通过控制环境条件,促进菌柄迅速伸长。具体措施如下:
(1)调温:温度控制在10℃左右。温度低于8℃,生长缓慢,高于15℃很容易开伞。
(2)增湿: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0%之间,菇房内需喷水增湿。同时要适当通风,保持干湿交替,有利于菌柄的伸长。
(3)弱光诱导:金针菇子实体具有很弱的向光性。用一定的光照可诱导菌柄向光伸长。
(4)调控二氧化碳浓度:金针菇菌盖和菌柄的生长是相互制约的。若提高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可使菌盖生长受抑制,菌柄伸长加快。所以在管理上通常将菇房门窗缝隙处用纸糊住,减少空气流通,平时减少通风次数,使菇房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含量适宜。与此同时,把菌袋两头多余的塑料薄膜撑开拉直,成套筒形式,可增加小气候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抑制菌盖开伞,加速菌柄生长的目的。但二氧化碳浓度不宜过高,否则,不利于菇体生长,易形成菌柄纤细,无菌盖的针头菇,影响产量和质量。若发现针头菇时,应立刻通风,以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通过以上管理,约15天之后,菌盖直径可达1cm左右,菌柄可达8—15cm以上,便可进入采收期。
(七)采收及采后管理
金针菇的采收一定要适时,过早影响产量,过迟菇体老化,菌盖开伞。金针菇主要食用部分是清脆、细嫩的菌柄,菌柄又长又嫩又白为优质菇。一般当菌柄长到10cm以上,菌盖呈半球形,直径1—1.2cm,菇体鲜嫩,就可采收。方法是,一手按住塑料袋口,一手轻轻抓住菇丛拔下,菌柄基部如带有培养料,用小刀切整齐就可。
金针菇一般可以采收3—4潮菇。搞好采收后的管理,有利于提高下一潮菇的产量和质量。采收后,除按一般常规管理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搔菌:当第一潮菇采收后,结合清理料面进行搔菌,耙去原来的老菌块和其它杂质,将料面清理平整,升温至15—18℃,使菌丝休养生息。经过搔菌的刺激,转潮快,10天左右就能长出子实体,其采菇数多、整齐,菌柄长,下潮菇质量较好。
2、补水:对失水过多,菌料干枯萎缩,重量明显减轻的菌袋,用注水器向料内注水补湿或将菌袋置水池中浸泡,将菌袋吸足水后,倒去多余的水,把袋口塑料回折,以利保温保湿,等到再次现蕾后,打开袋口转入常规管理。对失水不多的菌袋,可在料面连续喷水,直到下潮菇长出,才停止喷水。
3、补充营养。金针菇出两潮后,培养料中的营养已经不足。为了促使多出菇,可结合补水,给予补充营养,以有利于提高三潮菇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