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航空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处于动荡之中,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航空公司能够始终保持着无懈可击的财务记录。德尔塔航空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公司在管理工作中不仅创造条件让下属发表意见,而且为了验证下属的意见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最后竟会导致一系列的政策的重大变化。机械师伯理特的薪金少了38美元,公司没有付给他某一天修理发动机的加班费。他的上司对此无能为力。这个41岁的机械师对总经理加勒特抱怨说:“我们总碰到令人头痛的报酬问题,这已经使一大批的优秀人才对公司感到失望了。”3天以后,最高管理部门向伯理特先生作了道歉,并补发了工资。德尔塔公司并就此举一反三,改变了工资政策,对加班的机械师提高了加班费。由于充分尊重下属的意见,这种机制不仅调动了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也使该公司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
2.受到管理者称赞的时候
管理者的赞扬可以满足下属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使其在精神上受到鼓励。
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是物质的低层次的激励员工的方法。物质激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下属的很多优点和长处也不适合用物质奖励。
相比之下,管理者的赞扬不仅不需要冒多少风险,也不需要多少本钱或代价,就能很容易地满足一个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管理者的赞扬可以使下属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和价值,以及在管理者心中的形象。
下属很认真地完成了一项任务或做出了一些成绩,虽然此时他表面毫不在意,心里却默默地期待着管理者来一番称心如意的嘉奖。管理者一旦没有关注或不给予公正的赞扬,他必定会产生一种挫折感,对管理者也产生看法:“反正领导也看不见,干好干坏一个样。”管理者赞扬下属,还能够清除下属对管理者的疑虑和隔阂,密切两者关系,从而有利于团结。有些下属长期受管理者的忽视,管理者不批评也不表扬他,时间长了,下属心里肯定会嘀咕:“管理者怎么从不表扬我,是对我有偏见还是妒忌我的成就?”于是下属同管理者相处不冷不热,保持远距离,没有什么友谊和感情可言,最终形成隔阂。
管理者的赞扬不仅表现了对下属的肯定和赏识,还表明领导很关注员工的事情,对他的一言一行都很关心。有人受到赞扬后常常高兴地对朋友讲:“瞧我们的头儿既关心我又赏识我,我做的那事儿,连自己都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却被他大大夸奖了一番,跟着他干气儿顺。”
3.管理者与下属同甘共苦的时候
一个管理者,几个下属,再加一间小屋,几个人同心协力,白手起家,终于独占鳌头,成就自己的事业大厦,这样的例子在商业史上数不胜数,许多企业巨头由此而来。
他们的成功靠的是管理者与下属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的心往一块贴,劲往一处使,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又怎么不会使他们成功呢?
其实,与人共患难并不是一件困难事,因为危难情况下,共渡难关、同舟共济往往是唯一选择。但困难的是危难之后,苦尽甘来,仍能与下属共享安乐。
历史上,重耳即位之前深得介子推的帮助。他即位之后,就论功行赏,功大的封邑,功小的晋爵,各得其所。介子推不愿受封,重耳仍把绵上封为介子推的祭田。众臣此后更加竭力相投,终于帮助他打败楚国。
以史为鉴,我们可受到不少启发。作为一名管理者,身处逆境时,与下属共渡难关,时来运转时,千万不可独自居功,尽享成果,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威望,得到下属爱戴,共创公司大业。
委以重任,员工会更加积极
被委以重任,人就会产生动力,这是管理者用人的一个要诀。
1945年,战后的日本百业凋敝,到处呈现出破败的景象。经营造船业的石川岛公司也一蹶不振,奄奄一息,前途莫测。土光敏夫50岁生日刚过,毅然决定出任石川岛公司总经理之职,亲朋好友无不愕然。他在自己空荡荡的办公室里思绪万千:“战后世界经济急需恢复和发展,对石油的依赖将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大批油轮。而油轮越大运油则越经济,造大船正是石川岛公司的特长……”土光抓住这根“生命线”,反复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提出筹办生产20万~30万吨油轮的任务。造船厂员工从没见过如此的大船,都感到吃惊不已。目标明确之后,土光立即付诸行动。他首先整顿公司内部,精简机构,激发人们对工作的紧迫感,提高工效。土光和中层干部们说:“人才常常是在工作多而人员少的地方冒出来的。每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工作担子加重,干着超过自己能力的工作,才能在经受困难的折磨后造就人才。”土光反复向干部们强调:“少而精有两层意思,一是使用少数精干的人员,但有更重要的一层意思,即因为人少,人们就更有可能变得精干。”土光的第二个决策是创办公司刊物《石川岛》,以便使大家随时了解公司内外的最新情况,并让大家发表意见和建议。每年新年过后第一天上班,土光便率领公司干部站在公司大门口逐一向员工祝贺新年,预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旗开得胜,把工作做得更好。土光把公司的目标、任务、措施逐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令员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把每位员工的荣誉与收益和公司的命运挂起钩来,从而给公司注入了活力。由于每位员工目标明确,责任清楚,因此大家工作热情很高。当第一条20万吨油轮下水的那一天,全厂上下如节日般欢腾。1950年,事故发生了,为巴西建造的高速巨轮在驶出船坞时撞到了码头上,码头被撞坏,但巨轮只受到一点擦伤,第二天就下水起航了。这个事故使石川岛的名声大噪,人们都相信石川岛的船是坚实可靠的,因而各国订购新船的订货单如雪片般飞来。1960年,就有8艘巨轮是日本石川岛船厂建造的。
1955年,正是石川岛公司最红火的时候,土光主动辞去石川岛造船公司总经理的职务,到赤字累累即将倒闭的东芝公司担任总经理,此举惊动了全日本。土光到任后提出了充满土光精神的鼓舞人心的口号:“将东芝推到第一位!”“土光精神”之风很快吹遍了东芝,给东芝带来了生机。土光鼓励大家说:“东芝历史悠久,人才济济,业务水平高,条件也很好,唯一不足的就是一切都太顺利,造成人们不求上进的惰性,使好事变成了坏事。”土光在领导干部会上说:“上级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的行动,就是对下级的教育。”“没有沉不了的船,也没有不会倒闭的企业,一切事在人为。要想让职工付出三倍的努力,领导就必须付出十倍的努力。负责人就是吃苦的人。”土光十分重视东芝的干部管理,他认为干部管理是公司成败的关键。他推行“重担主义”。他说:“对部下的最大尊重,就在于发现和发挥他们的才能,然后委以重任。委以重任最能造就人。谁能举100斤,就给120斤,这样才能激发他的创造力。”土光还和干部们说:“总经理也好,部长乃至课长、班长也好,最重要的任务是创造发挥部下长处的环境。”土光主张人才横向大调动,不断调整,允许毛遂自荐,实行公司内公开招聘,让人们在流动中各得其所。
土光敏夫两次“受命于危难之际”,先后使濒于倒闭的石川岛造船公司、东芝家电公司转危为安,转弱为强,其奥妙就在于用人,尤其是通过委以重任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不看时机去用人是错误的
有经验的管理者都有这样一个切身体会:用人行为的发展演变过程十分复杂,尽管管理者手中掌握着看似显赫的用人大权,但在许多时候,他并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下属。在将用人认识转变为用人行为,最终实现自己的用人目标的过程中,管理者的用人抉择往往要受到许多内外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有时候,错过一次用人机遇,往往意味着将有一批下属必须为此再等待若干年,甚至一辈子也没有施展才华的机遇。为此,作为一个对下属负责任的管理者,就必须十分珍惜每一次极其宝贵的用人契机,尽可能在契机降临之际,适时起用那些德才皆优、实绩卓著的优秀下属。这种适时捕捉用人机遇,果断起用已经成熟的优秀人才的用人谋略,就叫做适时起用谋略。
为什么对各类人才的起用,必须做到适时呢?
这是因为每个人才都有他一生中的最佳时期,而对每个人才的起用,又有对其健康成长最为有利的恰当时机,能否选择最为有利的恰当时机,去适时起用处于最佳时期的各类人才,其用人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所谓最佳时期,目前人才学界有两种解释,一种意见认为,可以从人才的接近成熟期,或者叫基本成熟期算起,加上他的整个最佳年龄区,即成为人才一生中的最佳时期;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人才的最佳时期,实际上应该短于他的最佳年龄区,一般可以从他的基本成熟期算起,直到他的巅峰状况时期(即峰值年龄)为止。按照上述两种意见,我们便可以粗略测算出一个人才的最佳时期。例如,某个领导人才的基本成熟期为30岁左右,他的最佳年龄区为35~55岁,他的峰值年龄为45岁,那么,他一生中的最佳时期,就是从30岁左右至45岁之间,或者从30岁左右至55岁之间。鉴于每个人才的基本成熟期、最佳年龄区和峰值年龄各有不同,长短不一,因而在测算人才的最佳时期时,应该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所谓起用人才的恰当时机,应该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能够最充分地利用他的最佳时期,使人才在他精力最充沛、才华最横溢的时期,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尽可能多的贡献;第二,对其健康成长最为有利,能够产生激励作用,促其成长。只有在这样的时刻,大胆地、及时地将人才选拔到重要的岗位上来,才算准确捕捉到了恰当时机,用当其时。
在具体运用适时起用谋略时,各级管理者应着重注意以下3点:
一是要懂得掌握用人契机的重要性,尽力捕捉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用人机遇,充分加以利用。用人机遇,并不是随时都有,更不会反复出现。有时候,对于某些人才来说,也许一生中只会遇到一次。倘若管理者不懂得掌握用人契机的重要性,不会捕捉稍纵即逝的用人机遇,就很难避免酿成贻误人才、浪费人才的用人悲剧。
二是要适时摘取接近成熟或刚刚成熟的苹果,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个人才的最佳时期。既然每个人才的最佳时期都是有一定期限的,那么,适时摘取接近成熟或刚刚成熟的苹果,和过时摘取已经熟透变烂的苹果,两者相比,哪个获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这笔账是不难计算的。为此,各级领导在用人行为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适时起用意识,坚决抛弃一切求全责备、长期考验、求稳怕乱、论资排辈的陈腐用人观点,大胆起用那些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中青年优秀人才。
三是要建立健全一整套适时起用各类人才的制度,为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机遇。在用人实践中,单靠少数开明的管理者一味被动地捕捉机遇,适时起用人才,固然能够发掘一部分人才资源,但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贻误人才、浪费人才的不良现象,各级管理者还必须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健全一整套适时起用各类人才的制度,从而主动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多的成才条件和成才机遇。唯有这样,适时起用谋略,才能在用人行为中得到始终如一的、畅通无阻的贯彻实施。
缺乏信任就是对下属的不尊重
有些管理者会对下属无端地猜疑,通常这类管理者都有过惨痛的教训,一朝被蛇咬,终生见绳惊。如果你是分公司的主管,你经常会在非上班的时间接到这类管理者的电话。如果你是基层职员,这类管理者会经常在你面前表示他对你工作的关切。如果你是管理者身边的左右手,则你和管理者的关系必定是非亲非故。
这类管理者主持的公司,通常没有上轨道的制度。原因之一是这类管理者,尚未精明到可设计一套足以防弊的制度(当然别人可代为设计,然而管理者绝不信任别人设计的制度)。其次管理者所持的观念是人治胜过法治。跟随这种管理者,员工心理负担之重可想而知。更严重的是,员工可能经常还要蒙受无处可申的不白之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