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贝格是一家大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和总裁。就像所有的大公司的领导人一样,罗兰·贝格每天需要与各方面的人打交道,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可谓日理万机。但同大多数高层领导人不同的是,他从不会忘记哪怕一件小事,在一项计划进行到规定完成的最后期限,有关的负责人总会接到罗兰·贝格打来的询问事情进展情况的电话。是罗兰·贝格记忆力超过常人吗?非也。他有自己的跟进方法。他每天都接触大量的各色各样的人物,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为避免遗忘本应自己去做的事,他随身带了一个小录音机,每一件需要自己去做的事他都会用录音机记下来,再由秘书打印后发放给相关人员。他通常每天会发出40~50个给不同人的“内部备忘”。这当然是在完成一个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布置工作和做出某些决定。但这仅仅是事情的开始。每一份内部备忘都会被写上一个时间,到了这个时间秘书就会把这个内部备忘重新放在罗兰·贝格的案头。所以,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侥幸让他忘记一件他关心过的事情,他总能在合适的时间向负责某项执行工作的人员询问事情的进展。
信任固然好,监控更重要。及时适度地跟进计划并非不信任某人的表现,相反,这只能表明你重视某件事情,所以适度地跟进并不会损害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当然,跟进计划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及时,只有在第一时间发现阻碍工作进行的障碍,才能尽快排除障碍,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要注意适度,领导者需要的是跟进计划,而不是去具体执行计划,领导者需要做的是鼓励员工把执行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越权指导,更不是直接插手去落实,否则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所以,领导者应掌握跟进的艺术,既保证战略规划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又不损伤员工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避免下属权力过大
部下权力过重,难免会拥“兵”自重,这无论是对管理者本身还是对整个组织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一旦权力过重的部下起了二心,必将带来严重后果。
有一个企业的总经理,对业务部经理的能力很是倚重,不但业务部人员的安排、业务开展等事完全交给他决策,而且有关企业营销战略的重大问题也基本由此人说了算。时间一长,此人拥“兵”自重,后来带领全部业务骨干另创新企业,把原企业的客户一股脑儿带了过去不说,整个营销模式完全套用原企业的。一个好端端的企业一下子成了空架子。这不能不说是那位总经理管人、分权问题上的重大失误。
这里还有一个古代的例子。异姓诸侯王是西汉王朝建立前后分封的非刘姓的诸侯王。翦灭异姓王,是汉高祖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采取的重大方略。
当时的异姓诸侯王共有7个,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卢绾)、长沙王吴芮和韩王信。其中除吴芮和韩王信外,其他5人在楚汉战争中协助汉王刘邦争夺封建统治权力都立有汗马功劳。异姓诸侯王的分封,除了当时实际的政治、军事需要外,还有着相当深远的历史背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周代以来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郡县制。诸子和功臣仅赐予爵禄,不封授土地。然而,分封制的社会基础并未因此而消除,割地封侯的思想还相当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纷纷乘反秦之机割地称王。当时,齐国的田儋自立为齐王,魏咎立为魏王,韩广为燕王,武臣为赵王,等等。秦朝灭亡后,反秦武装中力量最强的项羽,为了巩固自己的盟主地位,不仅承认了六国贵族并立为王的局面,还自封为西楚霸王,并继续分封自己的亲信为王,于是,形成了所谓十八路诸侯。在楚汉战争过程中,汉王刘邦为了分化瓦解项羽的势力,一方面拉拢项羽分封的诸王,如张耳、英布、吴芮、臧荼等;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满足其重要将领割地分封的要求,陆续封了一些诸侯王。如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春,韩信在平定齐地后,请求立为假齐王。刘邦当时处境狼狈,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气愤,但为了笼络利用韩信,就听从张良的意见,索性封他为真齐王。随后,为了调动兵力围歼项羽,他于同年七月封英布为淮南王;次年十月,又划雎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这些诸侯王因为不是刘姓宗室,故史称异姓诸侯王。到汉高祖五年五月刘邦称帝时,这些异姓诸侯王大抵占据了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大部分疆域。
西汉初年,由于社会经济凋敝,封建统治秩序尚待重建,汉高祖不得不暂时维持现状,但是,对异姓王势力的膨胀也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如垓下之战结束、项羽败死后,刘邦立即夺韩信的兵权,同时将他由齐王徙为楚王,都下邳。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七月,张耳病死。不久,燕王臧荼谋反,刘邦亲自领兵讨平。剩下的5人中,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对西汉王朝的建立立有汗马功劳,且手握重兵,成为汉高祖的心腹之患。于是,刘邦在吕后的协助下,采取强硬的对策,一一翦除了异姓王的势力,甚至不惜采用肉体消灭的残酷手段。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以韩王信壮武,封国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于是,另以太原为韩国,徙信以王之,为防备匈奴的侵扰,原都晋阳,后徙治马邑。这年秋天,匈奴冒顿单于率大军包围马邑,韩王信多次派使者去匈奴求和。汉高祖怀疑韩王信有二心,赐书责备。韩王信心中恐慌,就索性投降匈奴,并与匈奴约共攻汉。次年,刘邦亲自领兵征讨,韩王信逃入匈奴,后来与匈奴联兵侵扰边郡,被汉军杀死。
楚王韩信刚到封国时,巡行县邑,经常陈兵出入,于是被告发谋反。汉高祖采用陈平的计策,借口巡游云梦,会诸侯于陈,乘机逮捕韩信,带至洛阳,贬为淮阴侯。此时,刘邦仍不时与他讨论用兵之道。汉高祖十一年,陈豨谋反后,韩信与陈豨暗通声气,并于次年乘高祖率军平叛之机,图谋诈诏赦诸官徒奴,袭击吕后和太子,结果为人告发。吕后在萧何的策划下,将韩信骗至长乐宫钟室处死,夷三族。汉高祖听说这消息,且喜且哀之。
陈豨谋反,汉高祖亲自率兵平叛。他向梁王彭越征兵。彭称病,不愿前往,从而引起刘邦的不满。后梁太仆告发彭与其将扈辄谋反,遂逮捕彭越,废处蜀地。途中彭越遇见吕后,向吕后哭诉,自言无罪,请求改徙昌邑。吕后假意许诺,将彭越带到洛阳,对汉高祖说:“彭越壮士也,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指使彭越的舍人出面告发彭越谋反,由廷尉审理后夷越宗族,又命人将彭越尸体剁成肉酱,遍赐诸侯,于是更引起了其他异姓王的恐慌。
淮南王英布本来是项羽的部下,与刘邦并无渊源。他见韩信被诛,心中本已不安,收到彭越的“肉醢”后,更是惊恐万状,立即私下集合部队,加强警戒,结果被人告发谋反。汉高祖十一年七月,英布起兵谋反。刘邦发兵征讨,并于次年十月平定淮南。
取代臧荼立为燕王的卢绾,与刘邦的关系最为亲密。因为陈豨谋反的事受到怀疑,刘邦派使者召绾。卢绾称病不行。他对幸臣说的一番话倒很能说明问题:“非刘氏而王者,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汉灭淮阴,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汉高祖得知报告,非常愤怒,认定卢绾谋反。高祖死后,卢绾遂率其众亡入匈奴。其实,卢绾的话并不全面,诛灭异姓王出自刘邦的本意,只是吕后更心狠手辣而已。授权时容易出现的误区一般管理者都明了授权的必要性,也存在希望通过授权改变管理局面的主观意愿,但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却发现要把“合理授权”这一管理信条落实到位,困难重重。这里面有思维方式和管理习惯的问题,也有对权力收放的拿捏把握的问题。
归结起来,合理授权的障碍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管理者个人在工作认识和权力下放上的思维误区。表现在以下3点:
1.以自我为中心的工作习惯,对于让下属做出对自己有影响的决定很不习惯。这一点必须要克服。因为作为管理者必须清楚你不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而高效地授权能让你的工作和生活更轻松,并且让你的团队更有活力。总觉得自己比下属更能干,那些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管理者更容易发生这样的失误。事实上,管理者即使在很多领域中都具有非凡的能力也一定要避免事事亲为,因为你能干不代表你的成员不能做这些事,而且更严重的是这样会导致下属行为的惰性。管理者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如果在一个团队或组织中你是唯一能做某件工作的人(这里指具体的和技术上的工作),那对整个组织来说是危险的。只有那些必须由自己处理的事情才不属于授权的范围。
2.对授权对象要求苛刻,认为必须把一项工作授权给能手才是合理的。实际上不同的工作完全可以授权给不同的人,而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否提高整个团队的绩效。应该针对特定的情形和对象使用最佳授权方式,最终减少团队中资源的冲突。因为下属拒绝而对授权没有信心,也是不必要的。担心经验不足而导致失败和对你授权方式的不满都可能导致他们的拒绝,当然,解决这些问题更需要管理者的经验。不要因为下属是新手而不敢授权。一个高效的管理者,在明白能人重要性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新手的潜力和价值。授权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授权者与被授权者共同进步、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学习的过程。
3.工作目标模糊,认为是自己举手之劳的工作而忽视授权。实际上一个管理者的时间就是在这些并不重要的举手之劳的工作中浪费掉了。更重要的是这样会宠坏你的下属,使他们的能力更加缺乏。因为自己喜欢做而不授权给下属是错误的。尤其是一些技术型管理者,你必须授权你喜欢的工作,让下属代你完成。你的任务是集中精力做必须由你做的工作,而无论你是否喜欢。对工作要求尽善尽美,认为所有工作都应该完美地实现,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而一旦陷入这个误区,则会对你的授权产生限制,甚至会导致你对下属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在授权工作上止步不前。事实上有许多时候不需要十全十美。你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强影响和弱影响工作的区别。强影响工作指人力管理、规划整个系统、激励和培训等长期性工作,而弱影响工作是指日常工作或受强影响工作影响的工作。国外的一些调查显示,最佳的时间分配是80%的精力放在强影响的工作上,20%的精力放在弱影响的工作上。分清楚这两类的工作,并有计划地分配和授权,你会感到你要做的工作和应分配的工作重点更加清晰,同时这样也将有助于你日后的控制工作。
第二,管理者对权力的把握出现偏差,典型的表现是造成下属的“越权”。下级“越权”的现象在一些单位时有发生,领导者要根据不同的“越权”情况,采取不同的制止下级“越权”的方法和艺术。
1.明确职责范围。权力是适应职务、责任而来的。有多大的职务,就有多大的权力,就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因此,只有职、权、责相统一,才能制止“越权”现象。
2.分层领导。下级要认真地做好本层次的工作,对上级领导负责,执行上级的指示,接受上级的指导和监督,主动地、经常地请示汇报工作,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一切任务。
3.为下级排忧解难。领导者要关心、爱护下级,为下级排忧解难。这样,既可以防止下级有意识地越权,也可以防止下级由于来不及请示而出现的越权现象。
4.要分清“越权”的动机。如果下级是因为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工作有积极性、主动性,不推不靠、敢作敢为、敢于承担责任,而出现了“越权”行为,领导者应该先表扬后批评,既肯定其积极性,又指出其越权的危害。如果下级的越权行为是因为觉得自己能力出色,或者有意和领导过不去,那么领导者要严厉警告,下不为例。
总之,一旦下级发生越权行为,要慎重地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纠正。当然,一般来讲,没有重大的突发事件,领导者还是要把下级的越权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使工作走上正常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