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在交谈中的妙用
自嘲,即自我嘲弄。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是嘲弄自己,而潜台词却另有韵味。因此,自嘲在交谈中具有特殊的表达功能和使用价值。
别人有事求你,你想拒绝,明言拒绝,会让人难堪,而运用自嘲,委婉拒绝,既表达了自己的拒绝意图,又使对方乐于接受。
有一次,林肯在某个报纸编辑大会上发言,指出自己不是一个编辑,所以他出席这次会议,是很不相称的。
为了说明他最好不出席这次会议的理由,他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个骑马的妇女,我停下来让路,可是她也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面孔看。”
“她说:‘我现在才相信你是我见到过的最丑的人。’”
“我说:‘你大概讲对了,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说:‘当然你已生就这副丑相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你还是可以呆在家里不要出来嘛!’”
大家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哑然失笑。
在交谈中,当对方有意无意地触犯了你,把你置于尴尬境地时,借助自嘲摆脱窘境,是一种恰当的选择。
五十年代初,美国总统杜鲁门会见十分傲慢的麦克阿瑟将军。会见中,麦克阿瑟拿出烟斗,装上烟丝,把烟斗叨在嘴里,取下火柴。当他准备划燃火柴时,才停下来,对杜鲁门说:“我抽烟,你不会介意吧?”
显然,这不是真心征求意见,在他已经做好抽烟准备的情况下,如果对方说他介意,那就会显得粗鲁和霸道。
这种缺少礼貌的傲慢言行使杜鲁门有些难堪。然而,他看了麦克阿瑟一眼,自嘲道:“抽吧。将军,别人喷到我脸上的烟雾,要比喷在任何一个美国人脸上的烟雾都多。”
由此可见,当令人难堪的事实已经发生,运用自嘲,能使你的自尊心通过自我排解的方式受到保护,并且,还能体现出说者的大度胸怀。
人们在有些时候因某些事不尽人意而烦恼和苦闷,说出去必会惹人笑话,运用自嘲,既可宽慰自己,又能避免别人笑话,可谓一举两得。
清代乾隆年间,九十八岁白发皤然的广东考生谢启祚仍参加了乡试。主考官点名时,劝他回家含饴弄孙算了。无奈谢意志坚决,非考不可。老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中举。老先生悲喜交加,特作了一首《老女出嫁》诗以自嘲:
行年九十八,出嫁不胜羞;
照镜花生面,持镜雪满头。
在与人交涉事物,尤其是谈判时,由于双方要价太高,企望太大,而使谈判面临搁浅时,运用自嘲,有时可收到以退为进的效果。
某地蔬菜公司一位科长到外地调运蔬菜,卖方想趁机捞一把,因而报价很高,双方僵持不一。
眼看市场供应就要脱销,心急火燎的科长,却摆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自嘲地说:“其实,你们把我看高了,我不过是个小科长,还是个副的,手里能有多大权力?再说,天气这么热我花大价钱办一笔赔本的买卖,这个责任我担得起吗?”
他的这番自嘲,不但使指望过高的卖主们大为泄气,而且对他的“苦衷”还产生了同情。最后终于妥协,降低了价格。
在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和艰难之后,常会对自己的命运发出深切的感叹。运用自嘲感叹人生,常能收到深切动人的语言效果。
与孙中山、陈少白、尤列同被清政府视为“四大寇”之一的杨鹤龄,民国成立后要隐居澳门,自号“四冠堂老主人”。他曾在送给七妹的像片上题字自嘲:“半百留影,鳏寡孤独之相。七妹惠存,四兄持赠。”寥寥数语,凄切深沉。
在一些场合,运用自嘲,可以增添情趣,融洽气氛。
一位丈夫要出国深造,妻子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你到那个花花世界,说不定会看上别的女人呢!”
丈夫笑了,调皮地说:“你瞧瞧我这副尊容,瓦刀脸,罗圈腿,大眼泡,招风耳,站在路上怕是人家连眼角都不看呢。”
说得妻子扑哧一笑。丈夫的自嘲,隐含让妻子放心的意思。这比一本正经地发誓,更富有诗意和情趣。
英国作家杰斯塔东是个大胖子,大概行动起来,是“路也走不动,山也不能够爬”。他也像罗慕少,不以矮为耻,“愿生生世世为矮人”一样,也不以胖为耻。
有次他对朋友自嘲说:“我是个比别人亲切三倍的男人,每当我在车上让座给妇人时,我的一个座位足可以让三个妇人坐下。”
轻松愉快的自嘲,但同时不正是他高度的自信和十足的有力的表现吗?
自嘲运用得好,可以使交谈平添许多风采。如果用不好,会使对方反感,造成交谈障碍。
自嘲要审时度势,相机而用,不宜到处乱用。比如,对话答辩、座谈讨论、调查访问等,就不宜使用自嘲。
此外,自嘲要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具有积极的自嘲,包含着自嘲者强烈的自尊、自爱。自嘲不过是他采取的一种貌似消极、实为积极的促使交谈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手段而已。
怎样对付“揭短”
你正在兴致勃勃地向你的朋友讲述你怎样从池塘里钓上两条大鱼。你的妻子却在一旁插话说:“信他的!他钓了两天,一条小鱼儿的影子都没见着!那鱼是花钱买的!”
你正在和新结识的女友吹嘘:“我最近上了一个戏,这是我头一次独立执导,故事非常精采,上演后一定会轰动。”旁边却走过来一个朋友:“嘿,不怕西北风煽了舌头!姑娘,别听他瞎编,他哪是什么导演,只是个场记而已!”
你正在帮助你的邻居修理电视机:“原因可能在天线,也可能是显像管出了毛病……。”这时,你的亲戚走过来:“嗨,他只会拆零件。前天我那台彩电,没修前能看两个频道,让他一修,只能看一个频道了!”
妻子、朋友、亲戚,有时会开玩笑似地揭你的“短”,弄得你有点下不来台。你想默认又觉得窝囊,想还口又觉口吃。
怎样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不妨运用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情和笑料冲淡这尴尬的处境,活跃气氛。
你可以接着妻子的话说:“不错,我往池塘里扔了五元钱,那两条鱼就自动跑进我的网兜里了!”
你也可以接着朋友的话说:“场记怎么啦?导演都得先干场记,不信你去问问黑泽明!”
你可以说:“每个电视机有不同的毛病,修不好你的,不见得修不好他的!”
显然,设法改变处境比保持沉默要主动,但有一点应明确:那些“揭短”的人通常是你的配偶、亲友,你不能采用气愤的话予以还击,而幽默的解嘲是最好的办法。
在对付“揭短”时,尤其要注意:
(1)尽量不怀疑他人别有用心
如果我们神经过敏,对别人的每一句话都琢磨一番潜台词、话外音,那就会自寻烦恼。因为在许多场合,对方往往是脱口而出或即兴联想的玩笑话,根本没想到会伤害你。不知者不为过,我们何必胡乱猜疑呢?
(2)不可反唇相讥
有人听不得半句“重话”,动辄连珠炮似的反讥,常因此挑起唇枪舌剑,使良好的关系破裂。一般说来,开玩笑的人若是得到严肃的回报,脸上常挂不住。所以,我们不能为笑话失去一个朋友,甚至给人留下心胸狭窄的印象。
(3)泰然处之
遇到人“揭短”,如果羞怯万状,既不能正常地保持沉默,又不能机智地改变处境,以至失态,那就显得有些“小器”了。而保持泰然自若的风度,暂时把“揭短”抛置一边,寻找别的话题,或点起一支烟,端起一杯茶,转移别人的视线等,才是上策。
当然,最佳方案是急中生智和具幽默感。一位作家刚发表一篇小说,赞誉之声鹊起。另一位作家却不以为然,跑去问他:“这本书还不赖,是谁替你写的?”他答道:“哦,谢谢你的称赞,不过,是谁替你把它读完了?”
幽默的回敬,对“揭短”者也是一种应付之道。
有意说错话
人们说话交谈,总是尽量避免出现差错。可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意地念错字,用错词语,却有神奇的功效,能丰富语言表现力,使人的谈吐生辉。
示错艺术有以下几种:
(1)设置陷阱,借以反击
故意把话说错,为了蓄势布阵,待对方批评指正时,再借题发挥,给予回击。
过去有个药铺老板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点上香向菩萨祷告:“大慈大悲的菩萨,愿您保佑男女老少都多病多灾,我好发一笔大财!”这话被一个人听到了。
不久老板的母亲得了痨病,躺在床上哼哼叽叽的,下人对老板说:“这下老太太病得不轻,这全是托菩萨的洪福!”老板大怒。下人说:“老板息怒,您不是求菩萨保佑男女老少都得病吗?这下菩萨显灵了。”老板哑口无言。
一个小伙子向一老人问路:“喂,离城还有多远?”“500拐杖。”“距离应该论里呀,怎能论拐杖呢?”老人答:“论理?论理你得喊我大爷!”
(2)利用常人的错误
有些人喜欢利用常人的错误,以示错的方式寻开心。甲问:“那件事有消息了吗?”乙答:“查(杳)元音讯!”这个说:“此人真是刮(恬)不知耻!”那个讲:“看来他心不在马(焉)。”言谈之间,彼此心领神会,说毕莞尔一笑。
(3)相反相成,启发诱导
一位教师给学生讲“灾梨祸枣”一词,首先用望文生义的方法曲解示错:“看来梨枣都有毒,吃了会生灾招祸。”稍有生活常识的学生都会感到此说不合情理,但一时也说不清楚确切含义。到了学生急欲求知的时刻,教师再揭开迷底:“这则成语说的是滥刻无用之书,使用来做雕板的梨树枣树都跟着遭殃。”如此一来,学生豁然开朗。
(4)抛砖引玉,打破僵局
示错做为一种交际手段,有时还可以成为随机应变,化被动为主动的工具。钱学森有次参加—个学术会议,大家凝神屏气,听他独自讲话。讲着讲着,钱老连简单的常识性问题都说错了。座中一个胆子大点儿的人说:“您讲错了吧?”这时钱老笑着说:“看来,我也不是什么都对嘛。好,现在总算有人发言了!”会议气氛很快活跃起来。
转换话题的艺术
会话中,话题往往不会一以贯之,中途转换是司空见惯的事,如下面的交谈:
甲:我昨天买了本三毛的书。
乙:好巧我也买了一本。哦,我还买了盘童安格的磁带。
甲:你买到童安格的磁带啦?我早就想买,总买不着,你能借我翻录一下吗?
乙:可以。不过,可别说我小气,你可别弄坏了。
甲:你放心,我可不像有的人,不把别人的东西当回事,上次,我借了本书给人家,肉包子打狗了!
这一段会话,从“书”到“磁带”,再到“翻录”,再到“人品”,话题频换。
话题的转称,通常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属于随意转换,交谈者意兴所至,话题自然游移,一如水银泻地;另一种属于有意转换,即交谈者为了控制交谈方向,以一定的方法主动更换话题。
那么,在何种情况下需要有意转换话题呢?一般说来,有这样几种:
会话出现冷场;
谈话内容枯竭,会话难以维持;
有人失言或出现意外的尴尬局面;
产生不同意见,不便争论、不必争论或不想争论;
原话题无积极意义,低级趣味,或可能伤及他人;
交谈一方对正在谈论的话题不感兴趣,甚至有厌恶情绪;
需要避讳,如话题及他人隐私、隐痛的时候。
转换话题有许多方法:
(1)交谈中出现危急状态时
三国时,一次,曹操与刘备饮酒。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持箸,不觉落于地上。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刘备曰:“圣人迅雷风烈之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著之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刘备。刘备在惊慌落箸之后,机敏地利用天气变化,把谁是英雄的话题岔开,转移了曹操的注意力,才化险为夷。
(2)交谈中为达到一定目的
明初,有一知府姓曹,自称曹操后代。一日,他去看戏,正逢演《捉放曹》。扮演曹扣的赵生把曹操的奸诈阴险表演得维妙维肖,曹知府见自己祖先被辱,不觉大怒,当即派差役传赵生治罪。
差役欲带赵生,赵生不明其故,差役告之。赵生即随差役进府。
曹知府见赵生昂然而来,拍案喝道:“何等小民,见本府怎不下跪?”
赵生瞪眼答道:“大胆府官,既知曹丞相前来,怎不降阶而迎?”
曹知府气得脸色铁青:“你,你,谁认你是曹丞相?你是唱戏假扮的!”
赵生冷笑一声说:“哼,大人既知我是假扮者。又为何当真,欲将我治罪呢?”
曹知府只好放了赵生。
(3)利用好奇心理
求新好奇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要求。谈话中,提出一个更新鲜有趣的话题,利用好奇心理,就可以把对方的谈兴吸引过来,自然就岔开原来的话题。
如孩子看到爸爸妈妈的结婚照片时。常这样问:“妈妈,这张照片怎么没有我呀?”如果不想正面回答,就把话题岔开:“你还没长大呢,等长大了,也穿这样漂亮的衣服,照彩色照片,好吗?”孩子看到火车,也常常同:“妈妈,火车为什么跑得那么快?”这个问题一句半句讲不清楚,你可以说:“是呀,火车跑得可快了!过几天带你去姥姥家,咱们就坐这么快的火车。”孩子多半会高兴地拍着小手,数说起去姥姥家的事。
(4)顺水推舟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原来的话题,借助邻近内容隐蔽地转移对方的注意中心,由此及彼,以新换旧,来达到自然引渡话头的目的。
比如,甲在交谈中夸耀自己的孩子:“我儿子这次数学考试又得了满分!哎,你女儿怎么样?”
乙的女儿数学较差,如果他不愿意谈这个话题,就可以说:“哦,满分?你的儿子真聪明,语文一定考得不错吧?”
听到人家夸奖自己的儿子,甲喜不自胜,又开始介绍儿子的语文成绩,一个交谈中的“暗礁”就这样被乙躲过了。
又比如,某人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某次展销会上的羊毛衫款式,而你又不感兴趣,那么,可以抓住他说话的间隙,插上一句:“那次我也看了,不是还有各种名牌冰箱吗?”这样,就能把话题引到“冰箱”上去。
(5)另起炉灶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果断撇开原话题,直截了当提出一个新话题。
通常,采取另起炉灶式,往往是由于面对无积极意义,无谈论必要的话题,以致不得不果断摒弃。只是在掘弃这类话题时,不要使人过于难堪。比如,你可以对只顾口若悬河的人说:“这件事咱们有机会再谈吧,我先告诉你一件事……。”也可以说:“我们不谈这个,谈谈……好吗?”既打断了对方的话头,又不失礼貌。
罗嗦并非全是坏事
说话罗嗦向来为人们所讨厌,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特殊气氛中,“罗嗦”几句也无妨。
巧妙地运用罗嗦语言,不但能活跃谈话气氛,增强谈话的趣味,而且还可以使你随机应变,接受一些正常语言无法胜任的舌战。
在一对新人的婚礼上,宾客们指着新娘问新郎:“这位是谁呀,也不介绍介绍?”新郎略思片刻,顺口答道:“她是我丈母娘的大女儿,也是我妈妈的大儿媳妇。”
两句罗嗦话,说得宾客们哄堂大笑。按常理,像这样的问话,可简练地回答:“她是我妻子。”而新郎却采用罗嗦语言绕了几个圈子,一下子使婚礼的气氛活跃起来。
当你处在极为窘迫的境地时,不妨罗嗦几句,它可帮你摆脱困境。
有对青年夫妇,结婚几年还没有孩子,俩人都非常苦恼。有一天,他们在路上碰到老同学,说话间,老同学的儿子突然发问:“姨,妈妈说要把你的儿子给我作干弟弟,我什么时候才能见干弟弟呢?”
面对小朋友的问话,妻子十分为难,答吧,怎么答?不答吧,又下不了台。这时丈夫灵机一动,答道:“不在今年,就在明年,不在明年,就在后年……。”几名罗嗦话,不但帮妻子解了围,而且不使小朋友失望。
对那些明知故问,以别人取乐者,罗嗦是一种有力的武器。
有位好事者,经常搜集他人隐私。当他得知邻居小李的妻子比小李大七岁时,便来到小李家,想取乐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