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布早年丧父,在其母朱氏的教导下,其兄曾巩的培养下,曾布的文学修养与创作能力有目共睹,也因文名而任职馆阁。他与兄曾巩同登进士,从此步入仕途,自二十三到七十三岁,整整五十的官宦生涯,历尽坎坷磨难,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最终却被人视为“小人”“奸臣”,被人写入了《宋史》之《奸臣传》中,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也不曾翻身,无人为其平反。因人而废言,自宋以来,曾布的著作没有被重视,以至于这位从小即以文名世的高手作品大量散佚。据《宋史》载,曾布的著述很丰富,主要有《三朝正论》《熙宁新编常平敕》《审官东院编敕》各二卷,还有《曾布集》三十卷和《丹丘使君诗词》一卷。又据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载,曾布还著有《神宗实录》二百卷、《绍圣甲戌日录》一卷、《元符庚辰日录》一卷,又有《曾相手记》三卷。而这些今天能见到的寥寥无几。其《日录》《手记》有些散页见之于各史书中,近人缪荃孙(1844—1919年)从《永乐大典》中抄出部分曾布日录,而辑成《曾公遗录》(《藕香零拾》)三卷,今人傅林辉在此基础上进行标点校注成《曾布日记校注》一书,并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而曾布的诗词作品今天能见到只有《全宋诗》中收录的诗十首和残诗六句,《全宋词》中收录的词八首。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曾肇从江宁府调瀛州任职,而曾布自瀛州调江宁任职。曾布作《布作高阳台众乐园成,被命与金陵易地,兄弟代罪侍从,对更方面,实为私门之庆,走笔寄子开弟》诗送给弟弟,其诗云:“楼台丹碧照天涯,塞北江南谩足夸。千里烟波方种柳,万株桃李未开花。一麾同下西清路,两镇高迎上将牙。回首林塘莫留恋,风光还属阿连家。”对此,其弟曾肇和诗一首,诗题为《次兄子宣先生作高阳众乐园成,被命金陵易镇韵》,诗云:“文物河间信可嘉,风流江左亦堪夸。水南水北千竿竹,山后山前二月花。久愧迂儒怀郡绂,聊须隽老驻军牙。两州耆旧无多怪,鲁卫从来是一家。”他们兄弟二人的任职地被朝廷做了一个对换,对此二人都有感叹,于是一唱一和,这两首一时被人传诵。元代的方回将此两首诗都收入了《瀛奎律髓》里,并作评论说:“此事古今希有,曾布子宣守高阳,弟肇子开守金陵,两易,将吏交迎送于途,诚盛事也。”
曾布虽早入仕途,但一生仕途并不顺利,可谓是跌宕起伏,这些对于他的心身都产生重要影响,有时难以排遣,自然流之于笔端,发之为诗。曾布一生曾热衷于仕途的进取,此中必然有时孤苦寂寞,有时人格被撕裂,不得不违背良知做事为人,但他即使处于人生之低谷也不失对于未来充满期待的信念。于是他有时借物喻人,以物自况,如《梅花》一诗,诗云:“海边憔悴多情客,想见一枝寒玉色。愿君攀折赠余香,勿使随风自狼藉。”他借梅之傲雪独放来寄寓自己的品格。诗中反映出作者处于人生的冬天,仍然希望不灭,希望能得到重用。与《梅花》诗相似主题的还如《灵泉寺》,诗云:“一掬寒泉照眼明,冰霜凛凛坐中清。生刍想见当时客,华屋空留后世名。晓日净涵金碧影,秋风暗动佩环声。他年卜筑南山下,白首何人共灌缨。”这首诗写的是灵泉寺的景象,有寒泉,有晓日,有秋风,还有佩环声,寥寥数语将山寺的凄清描摹了出来,令读者有一种孤冷凄凉之感,但在这凄寂之中又不让人彻底地失望。全诗自然流畅,虚实相生,意境优美,情意悠长。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曾布又被贬外任,此后出任河阳、青州等地,表海亭是青州的名胜,取名表海亭,语出《左传》“世胙太师,以表东海”。姜太公治齐有功,齐人遂建此亭以追其功德。范仲淹、欧阳修、富弼都曾任职于青州,且范仲淹留下了《登表海楼》诗,欧阳修也留下了《登表海亭》诗。曾布在青州任上重修表海亭,修亭之后也赋诗《表海亭》,诗云:“表海风流旧所闻,青冥飞观一番新。山河十二名空在,敝履三千迹已陈。极目烟岚九霄近,满州楼阁万家春。由来兴废南柯梦,且喜登临属后人。”曾布登临此亭,感叹物是而人非,仕途不顺,功名难就。但于中又可看出作者的超脱,全诗显开阔之象,雄浑之气,而得到读者的喜爱,认为读该诗有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的“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之感慨。
此外,在清代《曾氏宗谱》中收录了的一首《题江楼》,诗云:
军山流泉初滥觞,缭绕东出为盱江。峰峦隐映渊源长,地灵物秀雄吾邦。麻源三谷神仙乡,高林远岫长相望。岿然飞观临沧浪,凝岚净练罗轩窗。太师起家兰省郎,声名籍甚倾四方。剖符持节辞未央,江边往往维归艎。醉酒翰墨留篇章,文字星斗垂光芒。曾孙力学志自强,得此遗构斯肯堂。探讨古今练缣缃,徙倚不复论行藏。一枝敛翼徘徊翔,扶摇有路终骞扬。吾哀两鬓成秋霜,坐视迅景成飞黄。龙池故原幽径荒,手栽松柏今苍苍。乞身行欲委轩裳,画舸南沂乘风樯。扫洒茔域开康庄,投闲趣静百忧忘。杖履登眺成相将,归与此乐何相当。
在傅璇琮等主编的《全宋诗》中,根据明代正德《建昌府志》,将该诗的前八句单独成篇,诗题为《盱江》。从上录诗的内容看,这是曾布晚年所写的一首诗。诗中赞美了家乡的景色,回顾了家族辉煌历史,回忆了在家乡的岁月,睹物思人,此中不免有淡淡的忧伤;既有对晚辈的嘉许,也有对晚辈的殷殷希望。这也许是今天能读到的曾布最长的一首诗了。
从曾布仅存的几首诗看,虽不能窥全貌,但也可看出他诗的一些特色,他的诗不像大多数宋代的诗人以议论为诗,他的诗有情有境,并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潜伏”在其中,也很注意遣词造句,用语生动形象,颇值得一读。这些从上引诗中可以体味,当然也有写得朴实的,如《二月》:“二月春华已半归,江天况值雨垂垂。山梅倏忽花经眼,园杏须臾子满枝。”
曾布现存词中,除其一首《江南好》外,其余均为《水调歌头》词牌词。其《江南好》写道:“江南客,家有宁馨儿。三世文章称大手,一门兄弟独良眉。藉甚众多推。千里足,来自涯洼池。莫倚善题鹦鹉赋,青山须待健时归。不似傲当时。”这首词也记在王明清的《挥麈余话》(卷一)里,并说:“曾文肃十子,最钟爱外祖空青公。有寿词云:‘江南客,家有宁馨儿。三世文章称大手,一门兄弟独民眉。籍甚众多推。千里足,来自涯洼池。莫倚善题莺鹉赋,青山须待健时归。不似傲当时。’其后外祖果以词翰名世,可谓父子为知己也。”“宁馨儿”是对孩子赞美的称呼,这里指的是曾布自己的孩子曾纡。王明清即是曾布四子曾纡的外甥。可见,曾布的此首词是写给他儿子曾纡的祝寿词。词中,曾布一方面夸耀自家良好的家学传统,“三世文章称大手”;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曾纡的偏爱,“一门兄弟独良眉”。三国时祢衡奉命作《鹦鹉赋》,他提笔立就,且成一篇匡世杰作,可是此人自恃才高,最后招来杀身之祸,年仅26岁。曾布在词中告诫儿子曾纡不要像祢衡那样恃才傲物。曾布以议论、劝谏的方式入词。由此,论者认为曾布词有以诗为词,以议论为词之气。
以《水调歌头》为词牌的词共七首。这些词采用大曲的方式来写词,与词律似有不合。据王明清的《玉照新志》记载:“《冯燕传》见之《丽情集》,唐贾耽守太原时事也。元祐中,曾文肃帅并门,感叹其义风,自制《水调歌头》以亚大曲,然世失其传。近阅故书,得其本,恐久而湮没,尽录于后。”曾布自制曲调,以大曲的方式来叙写冯燕的故事,是词中一大创新,扩大了词的容量,突破了词的体例,这种风气在元以后渐渐流行,曾布有开创之功。
曾布的《水调歌头》词全录如下:
水调歌头·排遍第一
魏豪有冯燕,年少客幽并。击球斗鸡为戏,游侠久知名。因避仇、来东郡。元戎留属中军。直气凌貔虎,须臾叱吒风云。凛凛坐中生。偶乘佳兴。轻裘锦带,东风跃马,往来寻访幽胜。游冶出东城。堤上莺花撩乱,香车宝马纵横。草软平沙稳。高楼两岸春风,语笑隔帘声。
水调歌头·排遍第二
袖笼鞭敲镫。无语独闲行。绿杨下、人初静。烟澹夕阳明。窈窕佳人,独立瑶阶,掷果潘郎,瞥见红颜横波盻,不胜娇软倚银屏。曳红裳,频推朱户,半开还掩,似欲倚、咿哑声里,细说深情。因遣林间青鸟,为言彼此心期,的的深相许,窃香解佩,绸缪相顾不胜情。
水调歌头·排遍第三
说良人滑将张婴。从来嗜酒、还家镇长酩酊狂酲。屋上鸣鸠空斗,梁间客燕相惊。谁与花为主,兰房从此,朝云夕雨两牵萦。似游丝飘荡,随风无定,奈何岁华茌苒,欢计苦难凭。唯见新恩缱绻,连枝并翼,香闺日日为郎,谁知松萝托蔓,一比一毫轻。
水调歌头·排遍第四
一夕还家醉,开户起相迎。为郎引裾相庇,低首略潜形。情深无隐。欲郎乘间起佳兵。授青苹。茫然抚叹,不忍欺心。尔能负心于彼,于我必无情。熟视花钿不足,刚肠终不能平。假手迎天意,一挥霜刃。窗间粉颈断瑶琼。
水调歌头·排遍第五
凤凰钗、宝玉雕零。惨然怅,娇魂怨,饮泣吞声。还被凌波呼唤,相将金谷同游,想见逢迎处,揶揄羞面,妆脸泪盈盈。醉眠人、醒来晨起,血凝螓首,但惊喧,白邻里、骇我卒难明。思败幽囚推究,覆盆无计哀鸣。丹笔终诬服,阛门驱拥,衔冤垂首欲临刑。
水调歌头·排遍第六(带花遍)
向红尘里,有喧呼攘臂,转声辟众,莫遣人冤滥、杀张室,忍偷生。僚吏惊呼呵叱,狂辞不变如初,投身属吏,慷慨吐丹诚。仿佛缧绁,自疑梦中,闻者皆惊叹,为不平。割爱无心,泣对虞姬,手戮倾城宠,翻然起死,不教仇怨负冤声。
水调歌头·排遍第七(撷花十八)
义城元靖贤相国,喜慕英雄士,赐金缯。闻斯事,频叹赏,封章归印。请赎冯燕罪,日边紫泥封诏,阖境赦深刑。万古三河风义在,青简上、众知名。河东注,任流水滔滔,水涸名难泯。至今乐府歌咏。流入管弦声。
冯燕是古代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得到后人赞美。唐朝文学家沈亚之(字下贤,781—832年)为之作《冯燕传》。在沈亚之笔下的冯燕是唐时魏豪的一位年轻人。他性格豪爽,很讲义气,擅于玩球、斗鸡等。一天,魏豪街上有人为争夺财产互相殴斗,冯燕见状打抱不平,杀了人,便跑到乡下躲藏。官方追捕时,他又跑到了滑地。在那,他常和驻在滑地的年轻士兵们玩球、斗鸡。当时贾耽尚未任相国,而是镇守滑地的一位地方长吏。他知道了冯燕很有才,便留他在军中。一天,冯燕在街上闲走,看见了一个妖冶的妇人在看他,冯燕使人去串通妇人,二人成奸。妇人的丈夫张婴是驻军中的一个小军官,一日,张婴与同僚们喝酒。冯燕趁机溜到张家与张妻调笑。这时,张婴回来,张妻开门迎接张婴,张妻用衣襟遮挡冯燕,藏于门后。他的头巾压在枕下,挨近佩刀。张婴因喝醉酒,闭眼大睡。冯燕指了指头巾,意思是叫张妻取出来,张妻以为冯燕要佩刀,便把佩刀拿来给冯燕,冯燕看了一会儿张妻,便用刀杀了她,拿了头巾走了。第二天,张婴起来,看见了妻子被杀死,很惊愕。邻居与张父母都认为是张婴将妻子杀害,众人将张婴痛打了一顿,官府又以杀人罪逮捕了他,没有人为他辩解,张婴只有含冤认罪。张婴被押解赴刑场,围观者一千多人。忽然有一个人推开围观者跑出来大声说:“你们先别杀他,他是无罪的,是我和他妻子通奸,又杀死了他的妻子,你们应当绑我!”那些士兵追过来捉拿说话的人,一看,此人竟是冯燕。他们把冯燕押解到贾耽那里,贾耽听完这个情况后上奏皇上,愿意交出官印来赎冯燕的性命。皇上很赞赏贾耽的做法,便下诏说,凡滑地犯死罪的人,一并免死。
继沈亚之之后,诗人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又作《冯燕歌》,而曾布又在他们的基础上运用《水调歌头》大曲的形式填词,主要依据司空图的《冯燕歌》再次演绎冯燕的故事。汪辟疆先生在《唐人小说》中说:“其见诸歌咏者,则有司空图《冯燕歌》,至宋曾布又演其事,为《水调大典》,皆本沈下贤《传》而衍为长编者也。”但又非照抄照搬前人,而是利用曲牌的抒情性,作了大量的渲染、烘托,充分发挥了大曲的优越性。如“直气凌貌虎,须臾叱咤风云。凛凛坐中生”。“堤上莺花撩乱,香车宝马纵横。草软平沙稳。高楼两岸春风,语笑隔帘声”,等等。这些对于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描写远比《冯燕歌》形象生动,有气势。在接下的叙事过程中又利用大曲的独特的句式、段落结构和字数的增减来铺叙故事,同时又使其在气势上有舒有急,有张有弛,从而极力渲染主人公的精神。同时,这种填写的方式也很适合于演奏,又适合观众的欣赏习惯。
曾布在思想内容上也对冯燕故事作了提升,曾布改编后进一步张扬了尚义精神,大曲着笔于其丈夫张婴的粗鲁无情,这样女主人公的行为显得更加合情而不合法,法不可违,因而被杀。对于人物的内心情感的描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得义行内涵更深。纵有深情,亦不可负义,使得矛盾冲突更加尖锐,情节更加曲折动人。大曲中将(冯燕歌)“千古三河激义风”改为“万古三河风义在,青简上,众知名”。将其义行精神推上顶峰,同时戛然曲终,给人留下无穷回味与遐想,颇有余音绕梁之艺术感染力。
曾布以大曲的形式来展现冯燕的故事,似乎其间也隐含自己的身世遭遇,表达作者崇义尚德的思想感情。《冯燕传》的作者沈亚之曾在大和初年帮助柏耆将军擒杀叛将李同捷,然“诸将嫉耆功,比奏攒诋,文宗不获已,贬耆循州司户参军,亚之南康尉。”这与曾布竭力于朝,然终被宋廷贬于外的遭遇相似。曾布曾在给弟弟曾肇的信中谈到自己自熙宁立朝以来,即不雷同于熙宁、元丰,也不依附于元祐,其“自处亦有义理’。然而朝中“义理”不常在,自己又屡遭排挤打压、外贬。从此又可知,曾布借曲以抒心中之郁闷。
曾布也曾作文,但流传下来的太少了。在傅林辉校注的《曾布日记校注》一书中收录了《敕赐金山龙游禅寺度僧荐慈宝塔记》,据傅先生在书中所云,他是在《曾氏族谱》中发现此文的。
文章开篇即言,佛教传入中国时间已久矣,在一些名山大川中建有佛教寺院,“而僧院盛于吴”。“而金山尤吴中名山之最著”,其“著名”的是什么?曾布作了回答,著名在于金山寺的地理地貌、胜迹及登临的感受。他说:“焦峰北面相峙,清晖而据江瞰海,浩渺无际。盖天地壮观,古今胜概,万景争奇,难以名状。自来天下之东驰而道经其下者,莫不引颈顾瞻,垂情仰止。或有登其上者,宛若身在诸天,莫不神爽而超出尘寰矣!”接着述写“金山之额”的由来,那是因真宗在祥符五年有巡幸金山寺之梦,“乃飞帛,御号‘龙游禅寺’。金泥玉阶,盖不必登封泰岱。”由此又使这里增色不少。曾布觉得曾家受恩于皇帝甚厚,未能图报,于是经允许在寺中建“荐慈”宝塔,以铭圣恩。他说:“君亲同天地忠孝之道,实臣子所当自尽,而我未之逮焉。顾惓惓图此者,特区区犬马之诚,少效涓埃之万一云耳,若曰尽道其间,则何有哉!惟我神天监兹,恳悃焉耳。”从此文可以看出,曾布作文水平之了得,为文结构严谨,写景由远而近,叙事由古而今,由皇家及私家,层层推进,浑然一体,文采华富,气象逼真。应景之作写得如此,实乃高手。
这里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曾布的制文。这些公文也体现他的散文特色,如《除章惇尚书左仆射兼门下待郎制》文句流畅,富有变化,句式长短相得益彰,朗朗上口,韵律优美。该制文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大赞章惇之才,“才之所施,则酬酢万变而无穷,学之所造,则贯通百家而不惑。”这些制文包括制、册、表、疏等。再如曾布在熙宁三年主持司农寺工作时,欲在全国推行免役法,但上下阻力甚大,文彦博主张“祖宗法制在,不必再变以失人心”。布上《条奏役法疏》对于指责逐一辩驳,在疏中陈述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晰,全疏出现了十余次“此臣所未喻也”句,叙事朗朗,说理凿凿,使人信服,揽得人心,获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