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在谈到人民公社搞公共食堂时说:“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出五斗米就有饭吃,传到江西的张天师就变坏了。吃粮食是有规律的,大口小口一年三石六斗,放开量叫他吃像薛仁贵那样一天吃一斗米,总是少数。我们搞公共食堂,也可以打回去吃。”(《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026页)
介绍张治中读《楚辞》,《楚辞》是好书
9月10日,从北京上飞机时,张治中就留心看到毛泽东的两箱书被搬上了飞机。到了合肥,毛泽东向省上借来《安徽省志》、朱熹注的《楚辞》。毛泽东问张治中:“你读过《楚辞》吗?”张治中回答:“未读过。”毛泽东说:“这是好书,我介绍你有空看看。”因而,由《楚辞》谈到《论语》,谈到论语的朱注,谈到朱熹,由朱熹谈到程颢、程颐,谈到周敦颐,谈到宋、明理学四个学派,谈到客观唯心主义,谈到中国古代具有朴素、原始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人物。当时,还有曾希圣、罗瑞卿在座。谈到朱熹时,毛泽东对张治中说:“朱夫子是你们安徽人。”张治中说:“朱夫子被江西抢去了,婺源县现在划归江西。”毛泽东说:“婺源虽然划归江西,但不能因此改变朱夫子的籍贯,七八百年来他一向被认为是安徽人嘛。”(余湛邦《张治中与毛泽东》,《人民日报》1991年12月14日)
长江船上闲谈历史人物
9月13日,毛泽东在由黄石港到安庆时,问曾希圣:“安庆对岸是什么地方?”曾答是东流、贵池。毛泽东于是由贵池谈到和韩信、彭越同时的大将黥布在贵池打仗的故事,谈到黥布到洛阳去见汉高祖刘邦,因而又说到汉高祖刘邦,谈到朱洪武,谈到曹操,谈到诸葛亮,谈到包拯。又由人物谈到地理,如说诸葛亮是湖北襄阳人,原籍是山东,因此又谈到历代地理上沿革的掌故。(张治中、余湛邦《张治中与毛泽东——随从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日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8页)
参观安徽博物馆
9月17日,毛泽东参观安徽省博物馆。在进入展览大厅后,在走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彩绘像前,又停了下来,仔细端详了一下,回头向讲解人员问道:“朱元璋像是这样吗?”答曰:“是按社会上一般流传的画像绘制的。”(《志苑》1996年第3期)
毛泽东在展览大厅里,还对太平天国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部队进军安徽后的战况作了重点询问,并仔细地询问太平天国铜炮是怎样打的。
毛泽东在参观中又说:清代的戴名世(字田有)为桐城人,不是休宁人。清代的戴震(字东原),才是休宁人。(《光明日报》1977年9月14日)
当毛泽东看到楚《大侣铜鼎》时,笑着对省委负责人说:这个大鼎,可以煮一头大牛呀!毛泽东很注意楚《鄂君启金节》,详细地观看了制作精美的错金字,对于金节的释文,也作了一番议论。他对商代《龙虎铜尊》上细致生动的花纹非常喜爱,指着文饰结构,讲述了鉴别青铜器时代和真伪的问题。在休息时,毛泽东对博物馆工作作了指示说:“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光明日报》1977年10月14日)
谈台风救刘邦
9月20日,毛泽东在从安徽马鞍山到南京的火车上和张治中等谈话,当江渭清书记向毛主席汇报江苏省的工农业生产时,说到1957年的台风给江苏带来的巨大损失,毛主席插话说:“你们要知道,台风有时也有好处呢。楚汉相争时,刘邦从关中出兵,一路上很顺利,一直打到徐州,正在和文武官员置酒高会的时候,项羽突然率领3万精骑来袭,刘邦措手不及,大败落荒而逃。项羽尾追不舍,正在万分危急的时候,忽然阵前刮起一阵巨大的台风,顿时飞沙走石,天日无光,刘邦才得侥幸保全性命,逃回洛阳去了。”(余湛邦《张治中和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177页)
高级军官不可不看《吕蒙传》
据张治中秘书余湛邦回忆:
9月21日,毛泽东由南京赴上海、杭州火车途中,同行的有张治中和公安部长罗瑞卿。据张治中日记:在去杭州的火车上,我和罗部长到主席的车厢去,主席手上拿着一本《三国志》在看。主席说:“《三国志》不错,看起来很有意思。”我想起在武汉某次晚会听到的相声《歪批三国》,就从这里打开话匣子。主席想起也就大笑:“编相声的人对《三国演义》是相当的熟。他们说《三国演义》中三件奇怪的事,指出诸葛亮一年四季不管冷热,手上都拿把羽毛扇,真好笑。”由此谈到陈寿,谈到周瑜、鲁肃、曹操、刘备、孙权和对曹操、刘备的评价。接着又谈到赤壁之战。谈到刘备入川,干部少而弱,南方干部多,北方干部太少。谈到曹操并不姓曹,关羽并不姓关。最后谈到《三国志》的周瑜、鲁肃、吕蒙合传。主席告诉我们:“这个合传特别是吕蒙部分不可不看。吕蒙是行伍出身,以后孙权劝他念书,做了东吴的统帅。”然后说:“我们现在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以后才受到教育的,他们不可不看《吕蒙传》。”罗部长列举许多高级军官都是行伍出身的。我提到陆逊,主席说:“最初陆逊是吕蒙手下的一个中级军官,以后继吕蒙当了统帅。”关羽攻曹军手上的樊城,吕蒙用计骗关羽把全军开到前方,然后轻骑疾趋南郡(现在的宜昌),南郡太守麇芳投降。关羽将士家眷留在南郡,吕蒙进城办法很好,对他们不但不加损害,还特加照顾,对年老的慰问,对疾病的给医药,对饥寒的给衣服粮食,对关羽的财产丝毫不动。对关羽派来的人很优待,使他和将士家属相会,结果起了很大作用。关羽的将士知道了,军心涣散,士无斗志,使得关羽不得败走麦城。”主席谈到陆逊的儿子陆抗,孙子陆机、陆云,这两兄弟在晋代是有名的文学家。又说:“陆机的《文赋》是有名的,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只是写得冗长些,能压缩一半就好。陆机写《文赋》时很年轻,才20岁吧。”我说我没有读过《文赋》。主席说:“范文澜也没看过,我曾告诉他看了。”(《张治中和毛泽东》第61~62页)
“霍去病在汉代名声功劳最大”
9月22日,毛泽东到了杭州,浙江党政领导人来见,毛泽东为张治中一一介绍。介绍书记霍士廉时说:“是霍去病的霍。霍去病在汉代名声功劳最大,不幸27岁上就死了,霍书记大概是霍去病的后裔吧?”(《张治中与中国共产党》第170页)
“你说说,这二十八宿谁为首呀”
秋,毛泽东在河南郑州接见南阳县委的一位书记。在听完他的汇报后,毛泽东不慌不忙点燃一支烟,吸一口,笑笑开口道:“你们南阳,旧称宛城,是个古老的市镇,藏龙卧虎的地方哩!南阳有个卧龙岗,据说诸葛亮曾在那儿隐居过。诸葛亮,能人呵!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哪里人呀?你知道吗?”这位书记想,这是毛主席向我提的第一个问题吗,自己并不了解这些,材料包里也没有讲到诸葛亮是哪里人,该怎么回答呢?他语塞了。毛泽东等了片刻不见回答,便自己说出答案:“诸葛亮是山东琅琊阳都人。阳都,就是现在的沂水县。”他接着问:“还有一句俗话,叫做‘二十八宿走南阳’。西汉末年,刘秀就是在你们南阳访贤求将,寻来二十八宿后,才兴兵讨伐王莽的新朝。你说说,这二十八宿到底谁为首呀?”这是毛主席提的第二个问题吗?这位书记又想。自己的材料包里也没有答案,这个问题怎么答?从前听戏也听说过马援、岑彭是二十八宿里的人,但谁是头?还有谁?他朝毛泽东摇摇头,感到手心出汗,脸发烧,有些坐卧不宁。毛泽东又笑笑,自己又答道:“二十八宿又叫云台二十八将,邓禹为首。他是南阳新野人,刘秀手下的大将、谋士,很有本事。”毛泽东说完,又说:“这两个问题你不知道,不要紧。我再问你,现在南阳农村的社员,每人一个月吃几两香油啊?”书记使劲地想了想,仍没答案,材料包里也没有这一条。他关心粮棉的丰收,关心超额上交公粮,也注意到了农民吃饭的问题,但农民吃不吃香油,吃多少香油,他没在意过,也没有问过。他感到实在有些坐不住了,费力地说:“主席,我真不应该……不知道。”
毛泽东并没有责怪他什么,只是分手的时候,握着他的手,微笑着说:“我给你留下两句临别赠言:第一,学一点历史知识;第二,要关心人民生活。”(《毛泽东走出红墙》第252页)
“现在是向帝国主义造反的时候”
10月13日,毛泽东起草了准备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的《再告台湾同胞书》稿,后来改变主意没有发表,只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给福建前线人民解放军的命令。在《再告台湾同胞书》稿的最后,毛泽东写道:“请你们读一读《鲁仲连传》好吧。”美国就像那个齐□王。说到齐滑王,风烛残年,摇摇欲倒,他对鲁卫小国还要那样横行霸道。六朝人有言: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现在是向帝国主义造反的时候。(《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60页)
视察安阳,谈曹操、司马懿、赵匡胤
11月1日,毛泽东到河南新乡地区视察,在安阳接见了新乡地县级负责干部。他在和安阳县委书记陈春雨握手时,面带微笑地说:“啊,你是安阳的,安阳是曹操起家的地方啊。曹操这个人懂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毛泽东在与温县县委书记李树林谈话时说:“温县是司马懿的故乡。他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
陈春雨向毛泽东介绍说:“赵匡胤在安阳水冶镇炼过铁。”毛泽东想了想说:“赵匡胤祖籍涿州,生在洛阳,他祖父当过涿州、冀州刺史,他父亲是后唐、后晋的点禁军,不知道赵匡胤还在安阳炼过铁。”(《中州今古》1994年第2期)
“他(张鲁)也搞过‘吃饭不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