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毛泽东在杭州接见郭沫若率领的访日科学代泰团。
当郭沫若介绍葛庭燧说:“是代表团里最年轻的一位,在日本作了几次学术报告,很受欢迎。”毛泽东问他:“小同志,你是哪里人呀?”葛庭燧回答说:“我是山东蓬莱县人。”“好地方么!”毛泽东风趣地说:“那里是仙境呢!是八仙东渡过海的地方,历史上戚继光在那里抗击倭寇,而且还出了个吴大帅!”(《历史的真言》第580页)
“绍兴是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
春,毛泽东在浙江绍兴,他对省委书记谭启龙说:“绍兴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也是中国现代大文豪鲁迅先生的家乡。”(《足迹》1997年第3期)
苏东坡写西湖的诗:实在绝了,我不敢造次
毛泽东常赞赏西湖秀美,但从他生前正式发表之诗词中,无一首描写西湖风光。据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回忆,毛泽东曾说过:“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实在绝了,我不敢造次。”毛泽东手书过不少古诗词,其中有5首描写西湖景色。有唐代宋之问“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代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代柳永《望海潮》词;南宋刘过《沁园春》词;明代高启《吊岳王墓》诗。(施奠东主编《西湖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111~112页)
有一天,谭启龙陪着毛泽东沿杭州湖滨散步。正是江南春光明媚时节。毛泽东指着苏堤说:“修这道堤的苏东坡抓住了几点特色,他有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一浓抹,一淡妆,确是西湖之美啊。你看,阳光下桃柳争艳的苏堤,就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浓抹之时啊。”(《和省委书记们》第65页)
“请你替我给岳王坟献个花圈”
春天,在杭州刘庄办公室里,毛泽东按铃叫来王芳。
“快到清明节了,是吗?”毛泽东若有所思地轻声问。
王芳赶紧回答:“主席,后天就是清明节了。”
“你知道‘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是谁的话吗?”毛泽东的声音还是很轻。
“这是宋朝民族英雄岳飞的名言。”王芳说。
毛泽东这时满脸不高兴地问:“王芳,你知道西湖边上有多少座坟墓吗?”
“具体数字,我说不清楚,反正到处是坟墓。”
“是啊,我们这是与鬼为邻、成天与死人打交道,这些达官贵人们活着时住深宅大院,过着花天酒地挥金如土的生活,死了,还要在西湖边上占上一块宝地,这怎么能行?”
“主席,您说怎么办好!”
“除了岳王墓等少数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坟墓外,其他的应该统统迁到别处去。西湖风景区应该成为劳动人民休息和游览的地方,不能让人们看到这里到处是坟堆、墓碑,这些真是大煞风景啊。”
说到这里,王芳猜测:莫非主席想去祭奠岳飞?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爱国英雄。公元12世纪,女真族在北方建立了金国。金人不安心偏居于北方,随着国力的增强,他们吞并宋朝的野心日益膨胀起来,并不断肆无忌惮地侵袭和骚扰中原地区。面对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民不聊生,甚至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岳飞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他主动请缨提旅,率领英勇善战的‘岳家军’,驰骋抗金前线,杀得金人弃盔丢甲,闻风丧胆,真是英勇无比啊!”
毛泽东舒缓了一口气,又接着讲:
“1140年,当岳飞正乘胜追击,即将打过黄河,‘直捣黄龙府’时,被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一纸命令召回临安,就是这个大名鼎鼎的杭州哟。岳飞回来后,就被宋高宗和奸佞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罪名惨害致死。岳飞精忠报国,心昭天日的爱国壮志,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传颂,他,可以说是个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大英雄。……当然,他受朝廷差遣去湖南镇压农民起义的行为我们应该批判,他那愚昧的忠君思想,我们应该摒弃,但就其短暂的一生而言,他为国家和民族立的功劳还是远远大于过错的。他是个值得我们称颂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片刻的沉默之后,王芳开了口:“主席,人们用生铁铸成的秦桧夫妇的跪像至今仍然跪在岳飞坟前。当年出卖民族利益,认敌为父,残害忠良的奸臣及其走狗,将永远被世人所不耻、所唾骂。”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诗写得真是入木三分。”毛泽东毫不掩饰心中的爱和恨。
“王芳,岳飞的《满江红》你会背吗?”
毛泽东上次在汤阴也曾这样问过那位县长。
“背不好。”王芳的山东口音较重,他怕毛泽东听不清楚,想推辞。
“你背背,试试看。”毛泽东热情鼓励王芳。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王芳尽力用山东腔的普通话背诵着。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毛泽东也情不自禁地随着王芳的声音低吟着。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的词背诵结束了,但他们两人都还沉浸在《满江红》所创造的意境之中。毛泽东对王芳说:
“快到清明节了,按我们民族的习惯,清明节是祭奠先人的日子,请你替我给岳王坟献个花圈。”
于是,当天下午,在岳王坟前的花圈丛中又增添了一枚制作精美但没有标明敬挽人姓名的花圈。(《和省委书记们》第82~86页)
与萧华深夜谈《皇甫嵩传》
4月的一个深夜,毛泽东在中南海和萧华谈话。
毛泽东请萧华坐在一张沙发上,很有兴致地拿起摊在桌子上的一本线装书,对萧华说:“我刚刚看了一篇好文章。你看看这一段。”说着,指着书中的一段,把书递给了萧华。萧华看看封面,是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毛泽东指给他的文章是卷101的《皇甫嵩传》。萧华把皇甫嵩讨黄巾一段匆匆看了一遍,是毛泽东在文中所引《孙子兵法》“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者也。故善出奇,无穷如天地,无竭如江海。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也。”一段的旁边,用毛笔醒目地批了几个字:“正,原则性;奇,灵活性。”
萧华看罢后,看看毛泽东。他知道毛泽东好读史,尤喜兵书,但他不清楚毛泽东深更半夜把自己找到家里来,让他看这段文字是什么意思。
“有何感受?”毛泽东看着问他。
萧华想了一下说:“孙子深得辩证法。”
毛泽东开了一句玩笑:“你得孙子精髓。”
萧华说:“我可不敢当,在毛主席面前,只是半瓶子醋。”
毛泽东说:“你过谦了,若真的半瓶子,那就装满它。”
萧华趁机说出了他多年的愿望:“参加革命前,我上学不多,参加革命后,又没有机会系统学习,我还是想脱产学习一个时期。”
毛泽东说:“我看眼下不行,罗荣桓也是不会答应的。你是总政治部的壮劳力嘛。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我历来重视实践这门功课。想当年在中央苏区,李德、博古说我是山沟里的马列主义。当时我就跟他们争,山沟里为什么就出不了马列主义?长征途中,凯丰又说我只知《孙子兵法》,我就问他读没读过《孙子兵法》。”毛泽东说着,从沙发上站起来踱了两步,说:“孙子不简单,用兵不教条。大千世界,千变万化,哪有一成不变之理。《后汉书》中提到的这个皇甫嵩也不简单,击黄巾,兵少,军中皆悲:他召集干部作动员,说:‘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也是个有识有勇的统兵之才。”(李镜《儒将萧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558页)
说曹操真男子气,是大手笔。
据毛泽东保健医生徐涛回忆:
1954年夏季在北戴河休息时常读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问主席这是谁写的诗,很有气魄,主席告诉我是曹操写的《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观沧海》。“曹操还会写这么好的诗?”我感到奇怪。
“大学生连这个也不知道,该补课。”
“我从小到现在,凡所认识的人都说他是奸臣,戏台上也是个大白脸。”
“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个诗人,能文能武j那时封建军阀混战,天下大乱,三国时代魏蜀吴的魏国就是他建立的,他统一了北方,打击了豪强,施行屯田制,开荒生产、提倡节约,改革了东汉的弊制,使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进步,难道不该肯定吗?说他是奸臣、白脸,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有一天他向秘书要地图,边看边说,“曹操来过这里。”
“来过北戴河、登过碣石山,在建安十二年五月,他出兵打败乌桓,得胜回来经过碣石山时写了《观沧海》这首诗。”主席后来还要登碣石山。
“曹操能带兵打仗,也能了解民间疾苦,征战环境30多年,手不释卷,喜读书学习又喜作诗,登高必赋,我喜读他的诗。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浪淘沙》你读过吗?”
“是‘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那首吗?”
“是,他的用词、意境都很美,但是情调柔弱、伤感。婉约派的作品我不大喜欢。你看曹操的诗气魄雄伟,给人鼓舞。真男子气,是大手笔。”
按平时的交谈,我印象中毛泽东除去喜读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以外,他更喜欢豪放派的作品。苏东坡、辛弃疾、刘禹锡的作品他都非常欣赏,张元斡、陆游等的作品他也喜读。
1954年夏,主席写的那首词《浪淘沙·北戴河》我当时根本不知道。直到1957年我在书店里买了一本《诗刊》(1月号)才看到这一首。这才使我联想起当时情景,那年他回北京较晚,北戴河连日大雨,海上确是白浪滔天,晴天时点点渔舟,此时帆影全无。这首词真正体现了雄健豪放的浪淘沙情调。我尤其喜爱最后两句,他把《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引用发挥,双字移位成为“萧瑟秋风今又是”,再加上一句“换了人间”,同是秋风却情调不同,意境高雅,内容全新,从容乐观,借古颂今,是画龙点睛之笔,真绝妙好词。
主席还向我讲述:“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很有才华,作品有他自己的风格,曹丕也是他儿子,也有些才华,但远不如曹操,曹丕在政治上也平庸,可他后来作了皇帝,是魏文帝。历史上所称的建安文学,实际就是集中于他父子的周围。一家两代人都有才华、有名气,在历史上也不多见呐!”
“一家两代出名的还有吗?”我问。
“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也是。”
隔了些天,又谈到诗词时,主席劝我多读读曹操的诗。他说:“《龟虽寿》也是一首好诗。你当医生的更该读读。”
“曹操不信天命不信神,他承认人总要死去不能长生不老。本来嘛,有生就有死,哪里有长生不死之理,连长生不老也不可能,生、老、病、死这是新陈代谢,是辩证法的规律。孔老夫子如果一直不死,恐怕快2500岁了吧?那世界该成个什么样子了!”
“那么说曹操还是唯物主义者呢?”我笑着说。
“陆游也说过‘死去原知万事空’都是唯物的。”“人会变老,老不服老,‘老骥伏枥’那四句讲得多好呀!要老当益壮嘛!”
“在医学上讲‘生理年龄’老了,‘心理年龄’要年轻才好。”
“‘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更说明自己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曹操多年军旅生涯,生活不会很安逸,离现在1700多年前,医疗条件也不会怎么好吧,他活了65岁,该算是会养生的长寿老人喽!你们搞医疗保健的应该学学,不要使人养尊处优,只想吃好、穿好,不想工作还行?更不能小病大养。保健不是保命,不要搞什么补养药品,我是从来不信这些的。主要是革命乐观、心胸开朗、锻炼身体。我的原则是: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劳逸适度。”(《在毛泽东身边》第231~233页)
我看中国有两样对世界有贡献:中医中药,中国饭菜
据徐涛《毛泽东的保健养生之道》,有一次谈起饮食问题,我听毛说:“现在欧美人都喜欢吃中国饭菜,又好吃又能减少心脑血管病。”“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饮食也是文化。全国有多少省和地方,饭菜有多少种?”毛沉思了一下又接着说:“中国地大物博,宝藏很多,可是开采的有限,土地多但可耕地不多,大家只好暂时少吃一点。中国是东方国家,习惯上吃得素一些,本来在中国古代佛教僧侣终年吃素食,据说南朝梁武帝终生都吃素,影响较大,后来素食由寺庙传到宫廷又传到民间。不过我们并不是全素,吃得素一些对健康有好处。西方人食物里脂肪多,越往西越多,他们得心脏病的也比中国人多。”
毛常跟我说:“我的生活里有四味药:吃饭、睡觉、喝茶、大小便。能睡、能吃、能喝、大小便顺利,比什么别的药都好。”另一次他说:“孔老夫子吃饭很讲究,有几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不吃,食物变色变味不吃,烹调不合宜不吃,不到吃饭时间不吃,这些都很合乎卫生嘛!不过孔老夫子有病啊!”“我没注意这个问题。”我说。“你应该给他诊诊病,我看他有胃病。”毛说。“你怎么看出来?”我问。“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东西搞得那么精细不是消化不好吗?再说,他喜欢吃姜。你们西医讲究不讲究姜的作用?”毛说。“中医讲究的比较多。”我想是这样的,就回答了。“姜性温,孔老夫子有胃寒,用姜去暖寒胃,老百姓不是喝姜糖水嘛,去寒发汗治感冒。我看他还有胃下垂。”毛说。“你怎么又给诊断出一个病来了?”我说。“他胃不好,又忙着周游列国,吃了饭就坐车子颠簸,还不得胃下垂?”他不紧不慢笑着说。“看来你是很注意饮食卫生的。”我也笑了。
毛泽东说:“茶可以益思、明目、少卧、轻身,这些可是你们的药学祖师爷李时珍说的。”毛泽东说最早种茶、饮茶都在中国,可能在9世纪首先传入日本,后来才传到欧洲、印度。他也知道唐朝陆羽作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门著作,说“这也是中国人对世界做的贡献。”
“人哪有长生不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