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滚滚,世事纷扰,人心贪得,总是烦恼。如果我们没有三心二意,没有妄想,没有贪心,没有想要得到更多,没有不切实际的追求,“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是平和的、自然的,而没有丝毫负累和沉重。
放弃不属于自己的,过心安理得的生活
张小姐自从抵达美国加州之后,就过得十分惬意,她发现这里的气候得天独厚,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在她看来,这里的阳光甚至都显得格外明媚。
有一天,张小姐在午后出来漫步,她突然觉得前面有亮光,走近后发现,原来是人行路上种植的一株株橘树,沉甸甸、黄澄澄的果实已经挤满了枝头。这就是当地著名的花旗蜜橘,它是享誉世界的鲜果,能在美国亲眼见到它,让张小姐倍感荣幸。见到浑圆结实的果实,她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些果实这样诱人,为什么没有人采摘呢?难道是美国人不喜欢吃橘子,或者是因为橘子的味道不好吗?
带着这个疑问,张小姐决定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于是她顺着橘子树漫步,足足走了半小时,却没有一个行人经过这里。后来,当她准备调转方向回到住处的时候,前方出现了一个背着书包、脚踩旱冰鞋的中学生,这个孩子正奋力而有规律地朝她滑来。张小姐有礼貌地向他招手,并将自己的疑问对孩子说明了。美国孩子大多数是很开朗的,他对于张小姐的问题感到很意外。
这个孩子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先拿出手帕擦脸上的汗水。随后孩子向张小姐解释了她的问题。事实上,这里的橘子是非常可口的,美国人也很爱吃橘子。张小姐问孩子,为什么橘子都快烂掉了,却没人吃呢?张小姐觉得这样很可惜。美国孩子却说:“这是路边的橘子,不是我种植的,是不属于我的,我没有资格吃。”
孩子的背影渐渐地消失了,张小姐却在孩子的话中回味了很久——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没有资格和必要去争的。
人们之所以不快乐,也许正因为觊觎着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得不到而不快乐,而得到的人却可能因为心中的不安而忧郁。其实,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东西,本身就不是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只有建立在自己的身上才能永恒。
宋元更替的时候,各地战争不断,到处兵荒马乱。有一天,许衡和几位朋友一起外出,途中经过刚被战争洗劫过的豫北地区,由于这里的百姓都逃难去了,所以田地都荒芜了。当时正值酷暑,大家都顶着烈日赶路,个个汗流浃背、口干舌燥,走了很久也没有找到水来解渴。
就在此时,同行的一个朋友连喊带叫地向前跑去。原来在前面不远的路旁挺立着一棵高大的梨树,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大梨。大家一哄而上,争先恐后地摘梨解渴,只有许衡坐在树阴下好像没有看见那些大梨。
这时一个朋友走了过来,递给许衡一个梨,并很奇怪许衡为什么不去摘几个梨来解渴。许衡接过梨,连连称赞是好梨,并问朋友多少钱一个。朋友说不要钱的,这是野梨。许衡不同意,他认为野梨不会长这么大,这梨是有主人的。朋友很无奈地告诉他:“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还讲究什么家梨、野梨?吃了解渴就行了。”许衡反驳道:“这家主人肯定是逃难去了,我们没有征得主人的同意,这是不道德的。”
许衡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很诚恳地告诉大家:“这梨是无主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是有主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就拿来吃。”接着他劝告大家不要再吃了。众人都笑他太迂腐。许衡听了别人的讥笑也不生气,他表示自己宁愿干渴也不吃这些梨。
也许有人觉得许衡非常迂腐,可是这样的人才是活得最踏实和最快乐的人,因为他们有自己做人的原则,活得心安理得。
有一个农夫在山里挖到了一尊价值连城的金罗汉,周围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都跑来向他道喜。不过农夫却犯愁了,过去他下地干活,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就无忧无虑,快活自在,可是自从挖到了这尊金罗汉后,他反而吃不香睡不稳。一个月后,他瘦成了皮包骨。
他之所以成了这个样子,一方面是怕别人偷去了这尊金罗汉,另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一天到晚都在绞尽脑汁地想:“十八罗汉我只挖到了一尊,那其他的十七尊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要是我挖到了其他的十七尊罗汉,不就大发特发了吗?”有了这样的贪婪,这位农夫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欲望总是像雪球般越滚越大,假如不知道及时收手,而是让它无休无止地膨胀,就会导致我们的心灵永远处于疲惫不堪的负重状态,所以对于那些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最好不要奢望。
守候心中的满足,不要让过多的欲望毁了它
有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年轻诗人,他创作了很多吟风咏月、写景抒情的诗篇,但是他生活得并不开心。因为,他从来都不满足于只写些诗,他更倾向于做个科学家——那个他一点都不了解的行业。
于是,他去向一位老钟表匠请教。老钟表匠听了他的诉说后,没有说话,而是把他领去一间四面陈列着各色各样的名贵钟表的小屋子里。这个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名贵的钟表,它们有的能奏出美妙的音乐,有的会发出鸟叫声,有的外形像飞禽走兽……
正在他看得入神的时候,钟表匠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盒,打开后取出了一只样式非常精美的金壳怀表。这只怀表不但样式精美,而且除了能准确地标明月份和日期外,还能清楚地显示出星象的运行等信息。这简直是一只无所不能的“魔表”。
诗人看后爱不释手,他很想拥有这只“魔表”,就开口询问价钱。钟表匠微笑了一下,只要求用这只“魔表”换下诗人手中的那只普普通通的手表。诗人当然非常愿意,比起这块“魔表”,自己手上的表又算得了什么呢?诗人在得到这块“魔表”之后,珍爱至极,不管是吃饭还是走路,甚至连睡觉时都会戴着它。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诗人开始慢慢对这块表不满意了,后来,他终于跑到钟表匠家,告诉钟表匠希望换回自己原来那块普通的手表。钟表匠故作惊讶地问:“你对这块珍异的怀表还有什么不满意?”诗人遗憾地回答:“虽然它的功能非常多,可是它却不会指示时间,人们戴表本来就是要它指示时间的。我现在戴着它都不知道有什么用?根本没有人来问我星象的运行,所以这块表对我实在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我以前那块普通的表。”
钟表匠听后,还是微微一笑,把“魔表”放在桌上,意味深长地说:“年轻人,我要告诉你的是‘你认为好的不一定就适合你,你现在拥有的已经够多了’。”诗人这时才恍然大悟,从心底里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名利财物,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古往今来,多少人为此心迷神醉,永无止境地追逐,结果往往是身体、精神两头受累。很多人不惜终身求索名利,最终使名利的绳索变成自己人生的绞索,断送了所有的快乐与欢笑。如果我们懂得守候着心中那份满足,也许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2002年1月13日,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原型——104岁的富恩特斯去世了,第二天,就有27家网站发出这样一张问卷:
有一个几乎什么都有的人,荣誉:他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地位:他是享誉世界的大师级人物;金钱:他是所在国家的大富翁;爱情:喜欢他的女人非常多,而且都愿意为他奉献一切……总之,他是一个让所有人都非常羡慕的人。但是,在他又一次获奖之后,没过几天,他就选择结束自己62岁的生命。而他的一个朋友——几乎一无所有的渔夫,却悠然自得地在海边颐养天年。
问题:为什么一个拥有很多东西的人选择了自杀,而另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却选择了活下去?如果你已经知道了答案,请把它告诉我们,我们会把它刻在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墓碑上,因为至今为止,他的墓碑还空着。
自问题提出后,每家网站的点击率都非常高。过了一段时间,几家网站都根据点击率,公开人们所选择的答案。
A网站的最佳答案:墓碑正面:无话可说;墓碑背面:生命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东西,好到你不管选择以怎样的方式度过都像是一种浪费。
B网站的最佳答案:墓碑正面:人生最大的满足来自于对目标的追逐;墓碑背面:一个人一旦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达到了巅峰,就会有一种空前的寂寞感,这种寂寞感带来的绝望和迷茫会把你送到天堂。
C网站的最佳答案:墓碑正面:成功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墓碑背面:人人都追求成功,事实上,成功的背后常常隐藏着魔鬼,而失败背后才有一个救命的天使。
在另外一些网站还在陆续公布答案的时候,人们对此已经失去兴趣,因为那位渔夫的儿子在这段时间公布了一封信,据说是在海明威去世前一天写给渔夫,并交代他帮忙刻在墓碑上的:人生最大的满足不是对自己地位、收入、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满足,而是对自己的满足。这段话足以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
不要胡思乱想,专心本职是正理
佛祖在世的时候,有一位比丘喜好思维“十四难”的问题,他每天反覆思考着这些问题,却无法找出答案,这令他寝食难安。有一天,比丘终于忍不住了,带着自己的衣钵走到佛祖的住处,跟佛祖说:“释尊,请为我解答十四难的问题,如果我明白了,就继续留在僧团。如果您无法为我解答,我就要离开您,另寻名师了。”
佛祖看着这位比丘,感慨地说:“你真愚痴啊!我一生说法度众,帮助所有众生解脱老病死的烦恼。此老病死的问题才是当务之急。至于你问的十四难只是无意义的辩论而已,对于实际的解脱烦恼而言,一点儿帮助也没有。如果解释给你听,既非真实道之理,对修行、解脱又有何助益?”
接着佛祖又举了一个譬喻继续说道:“就好像有人被毒箭射中了,亲人急着帮他找医生取出毒箭治疗,但是这个人却说不行。他要先知道医生姓什么?住那里?父母是谁?今年几岁?还要问清楚身上的箭是出自哪一座山?用什么树木造的?用什么羽毛当箭翎?什么人制作的?射箭的弓是什么材质做的?箭上的毒药出自何地?药名是什么……这位中箭受伤的人,非要等到问清全部的问题才肯接受治疗。”
这时,佛祖停顿了一下,反问比丘:“这个人可不可以等到全部问题问完了,了解了,才拔箭上药啊?”比丘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可以。如果等到那个时候,早就毒发身亡,命丧黄泉了。”
听到比丘的回答,佛祖慈悲地笑了笑继续说:“你现在的处境就是如此。被邪见的毒箭射中了,不赶快求医治病,非要等到世间是常、无常、有边、无边等十四难问题解答了,才愿意拔箭疗伤。如果等到那个时候,早就丧失法身慧命,堕入三涂恶道的黑暗深渊了。”
比丘听了佛祖的开示,心生惭愧。诚心领受佛祖的教导,昼夜依循佛法精进用功,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我们就如同佛祖譬喻里那位中箭的人,随时可能毒发身亡。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反而执意等待,等到自己所想的、所等的顺意了,才愿意正视自己的毒伤,这将因此错失治愈的良机,错失修习佛法的因缘,一次又一次沉沦生死苦海,无法出离。唯有正视我执、我见的毒伤,跟随佛祖的教导,及时拔箭疗伤,才能永脱生死大苦,时时安乐、自在。世间之人常常弄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又为什么?因此妄念纷飞,不能自制,而不知道其实很多事情都并非人生之必要。结果忘记了真正本分的事情,却将心思花在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地方,浪费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做不成有意义的事。
有一天,寺院要扩建殿堂,有一棵珍贵的银杏树需要移栽到别的地方。方丈命他的两个弟子去做这件事,办好后回来复命。两人来到树前开始挖土移树,但刚挖了几下,一位小和尚就对另一位说:“师兄,我这把铁镐木把坏了。你等着,我去修一下再挖。”
师兄劝他移完树再修不迟,他说:“那怎么行,用这样的镐要挖到什么时候呀!”
于是小和尚去找木匠借斧头,木匠说:“真是不巧,我的斧头昨天砍东西弄坏了,就让我用菜刀给你修一下吧。”
小和尚听了说:“那怎么行,用刀修得又慢又不好,让我去找铁匠把你的斧头修一下吧。”
小和尚带着斧头去另一个村子找到铁匠,铁匠苦笑着对他说:“我的木炭刚用完,你看……”
小和尚放下斧头,又去山中找烧炭的人,烧炭的人对他说:“我已经好多天没有烧炭了,因为找不到牛车去把木料运到这里来。”
小和尚又去找一位专运木料的车把式,车把式说:“你看我的牛生病了……”
几天之后,当僧人们经过四处打听找到这位小和尚时,他正提着几包草药匆匆从一个集镇向车把式的村子中赶。大家问他买药干什么,他说为牛治病,又问他为牛治病干什么,他说要用牛车运木料……挖树的事,他早已忘到九霄云外了。
小和尚舍真逐妄,如此多心,怎么能够修成正果呢?人生在世,不能三心二意,胡思乱想,而应该专心于自己的本职,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事情,有所成就。多思所想,并不能让我们得到更多的进益,反而会涣散我们的心神,浪费我们的精力。所以,该舍弃的就要舍弃,与其浪费精神,不如将心放在真正需要的地方,寻求突破。
专心致志、制心一处,成就不平凡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