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懂得说服的技巧,有着常人不及的口才和绝顶聪明的头脑。这些人深知,说服的技巧是何等的重要。
对各行业的从业者来说,说服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如果想让你的业绩是其他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那么你应具备一种无形的说服力。
放弃个性,创造共性
有个心理学家分析,当亲密的两个人在一起说话时,无论笑、点头、手的动作,还是视线的移动,都会趋于一致。同样的,在开会时,意见相同的人多半姿势也是一样的。掌握住这个原理,模仿对方的动作和姿势,不但可以给人“同一阵线”的感觉,还能快速地抓住对方的心。
卡内基曾向一位年轻的幼教女老师请教一些和孩子的相处之道。出于好奇,卡内基甚至亲自跑到幼稚园观察幼教老师如何教导小孩。经过观察后,卡内基发现幼师和孩子讲话时会用孩子的口吻,否则他根本就不会接受,更谈不到要他听话了。这些二十几岁的老师在哄5岁的小朋友时,往往会用童音,就连说话时所使用的词也和平常不相同,例如:“乖乖,不要哭,等一下就有糖吃哦!”
然后卡内基得到一个结论,他认为老师们之所以能让孩子服服帖帖的原因,是由于她们能“放弃”自己的个性,去迎合小朋友们的兴趣和思想。
美国心理学家海曼曾在问答对话的测验中测试出在100人之中,有73人会用自己的印象去解释对方的问题。由此可知,大家在心理都有一套理解话语的模式,并且把它套用在别人的身上。人都希望对方能迎合自己,最好能认同自己的想法,更希望对方能用这个想法看待事情。
这个规则用在沟通上十分有效,如果你能在一开始附和对方,对方通常会把你当做“一伙的”。你可以一面附和,一面强调这个观念是“因为他说了什么,让你产生这种联想”,对方往往会开始认为“没错,这的确是我的想法”,这个时候,你就已经说服他了。只要你能掌握迎合对方的方法,相信你可以更快地获得他人的好感,从而完成说服的任务。
别被自己的习惯打败
乾隆年间,京城出了一个神偷,他总喜欢进皇宫偷东西。这天,居然连玉玺也被他偷走了。乾隆大怒,要和坤为此提出解决办法。
和坤思考了一下,说:“皇上,我有办法可以捉到他。第一,加派3000士兵严守,保证滴水不漏。第二,加强防盗机关,严防里应外合。第三,百姓出入都要检查身份和行李。这样,这个贼一定无所遁形。”
乾隆大喜,马上吩咐底下照办。
谁知过了半个月,玉玺非但不见踪影,小偷还越来越猖獗,连龙椅都搬走了。乾隆蹲在殿上苦着脸,只得请满腹经纶的纪晓岚想办法。
纪晓岚笑了笑,说:“依我之见,可以从三方面下手。第一,把原本派驻的士兵全部撤掉。第二,把所有宝库和宝盒的大锁通通拿掉。第三,将宝库的窗子全部打开。这个小偷必能手到擒来。”
乾隆吃了一惊,原本想冲口而出“怎么可能”四个字,却被纪晓岚的笑容挡了回去,只能半信半疑的要下面照办。
没出10天,神偷居然被捉到了。神偷被抓到时,还摇着头喃喃自语:“不可能,这怎么可能?”
原来这神偷有过上千次偷窃的经验,而这些成功经验告诉他,进入目的地后,要先躲过士兵,找到门后迅速开锁、拿宝物,得手后就跳窗逃走。只要精准执行这些步骤,即使在皇宫也能来去自如。
可是这次他没看到士兵,却发现门没有锁,连宝箱都一个个打开,窗户也不见了。
在一连串的犹豫中,小偷心中浮现了前所未有的疑问、惊慌与恐惧,此时埋伏的士兵已乘机将他擒拿归案。
其实,这个小偷不是败在自己的技术上,而是被自己的习惯打败了。对于成功的人来说,找到别人的惯性,也就等于抓住了别人的软肋。世界上失败的人,往往败于自己的习惯上。
在古埃及,传说在某个大海边有一块可以使人们得到无穷财富的奇石,但是谁也不知道这块奇石具有怎样的特征,也不知道应该到哪个大海边才能寻找到这块奇石。所以长期以来,虽然人们对这个传说深信不疑,但是却只能在无可奈何中任由奇石安静地躺在它一直停留的某个大海边。
好运常常在不经意的时候降临。
有一个人从一生下来就很穷,没有什么本事的他只能从人们扔掉的垃圾中寻找一些能用的东西来生活,有时他还可以从垃圾中找到一些东西卖点钱。
一次,当他在一个垃圾场寻找有用的东西时,他发现了一本非常破旧的书,他正需要纸卷烟抽,于是就把这本破书带回了家。当他撕开书的一页纸时,他感觉手中的那页纸与其他书的纸不同——比其他书页纸更厚、更重。
在一把破剪刀的帮助下,他很快就找到了藏在书页里的一件十分有趣的东西:一张薄薄的羊皮纸,羊皮纸上面写着点石成金的秘密——在黑海边有一块奇怪的小石头,只要随身带着这块小石头,就可以把自己遇见的所有普通石头都变成金子。
这块小石头就是古埃及传说中的那块奇石,奇石的外观跟海边成千上万的石头没什么两样,但是它摸起来却是温热的,而被海水浸过的其他普通石头摸起来则是冰凉的。
无意中得到点石成金秘密的穷人兴奋极了,他很快就带着简单的行囊朝黑海边走去。经过了长达一年的风餐露宿之后,他终于来到了黑海岸边,开始寻找传说中的那块奇石。开始的一段时间,他把自己遇到的石头捡起来之后又随手扔到了黑海边。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如果这样下去的话,那么他很难区别哪些石头已经被捡起、哪些石头还没有摸过,这可能会导致他多次重复地捡到已经摸过的石头。
长此下去,他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而且摸到奇石的几率也会因此而减少。为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他决定改变一种方式来寻找奇石。以后每当捡起一块冰凉的普通石头时,他就用力向海里扔去,然后再弯下腰捡那些没有摸过的石头。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冰凉的普通石头一块一块地从他的手中抛向大海。一个月过去了,一个季度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寒来暑往,转眼间,他已经在黑海边度过了无数个春秋,在他捡的石头中始终没有一块是羊皮书中所说的“摸在手里温热的奇石”。
多年以来,他一直不停地重复着这样的动作:弯腰捡石头、用力扔向海中、再弯腰去捡海边没有摸过的石头。这样的动作虽然机械而无聊,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气馁过,他总是希望自己下一次摸在手中的石头是温热的,他相信自己终究会成为拥有无数财富的大富翁。
捡石头、扔石头的动作已经被他练到了十分熟练的程度,随着经验的丰富,他后来几乎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去捡石头、扔石头了。
一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样草草地吃了一些东西之后就去捡石头,当他不经意地捡起一块石头时,他感觉到,这块石头是温热的!他迅速反应过来,这就是他多年以来一直想要得到的奇石,可是就在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却发现那块奇石已经被他习惯性地扔到了海里。因为往海里扔石头的动作太具习惯性了,以至于他还没来得及反应,那块载着他一生梦想的奇石又被扔到了海里。
习惯是如此顽强,它一旦形成,就会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而且还会经常左右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有时人们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可能就是因自己不经意的习惯而破灭。所以,任何人都不能轻视那些平常不为自己所注意的习惯。
一个年轻的摄影记者带着家人一起到海边度假。因为职业习惯,他总是留心观察那些有意义的生活画面。
年轻的摄影记者连续几天在海边散步时,都发现有一位老渔夫总是会在这个时候打上一网鱼。这里的鱼种类繁多,而且能够看得出老渔夫的捕鱼本领也很高。
不过年轻的摄影记者很快又发现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当这位老渔夫费力地将一网还活蹦乱跳的鱼拖到岸上之后,他总是将网里面的大鱼都重新扔到海里,而只留下一些很小的鱼带回去。年轻的摄影记者觉得很奇怪,经过好几天的观察,他发现老渔夫每天都是如此。心中怀着疑惑的摄影记者决定去问问老渔夫其中的原因。
这一天吃完晚饭之后,摄影记者没有像往常一样陪着家人散步,而是站在老渔夫每天靠岸的地方等待着老渔夫的出现。老渔夫仍像过去一样准时出现了,他这一次仍旧打了满满一网鱼,同样像往常一样用力将沉甸甸的渔网拉到岸边,然后又解开渔网将其中个头较大的鱼一条又一条地重新扔到海里。
年轻的摄影记者蹲下身问老渔夫:“请问你为什么总是把费尽力气捕到的鱼扔回海里呢?如果是因为发善心,那你应该将小鱼放生呀!我实在想不明白你这样做的原因。”
听到眼前这位年轻人的问题,老渔夫不以为然,平静地说:“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我家的锅太小了,大个的鱼根本没法下锅,所以我才把大鱼都扔回海里。”
摄影记者一直都认为老渔夫这样做必定有自己的理由,可是如今听到老渔夫的解释时,他更是感到不可思议。
于是他说:“那你们为什么不换一口大一点的锅呢?这样一家人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到美味的大鱼了吗?”听到他的话,老渔夫脸上的表情似乎比他刚才更吃惊。
只听老渔夫说:“那怎么可以呢?我家的锅是和灶相配套的,灶只有那么大,锅太大了岂不是没法烧火做饭?”
听到老渔夫的话,年轻的摄影记者仿佛找到了事情的根源,于是他大声对老渔夫说:“这还不好办,重新垒一个灶,然后再换一口大一点的锅,这样一来,问题不就全部解决了吗?这不是比每天都要花时间把好不容易捞上来的大鱼扔回海里强百倍吗?”
说这话时,年轻的摄影记者一脸得意。可是当听到老渔夫接下来的话时,他再也无法得意,而且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老渔夫是这样说的:“这灶和锅都是我爷爷留给我父亲的,然后我父亲又留给了我,我只知道如何靠这副锅灶来煮饭、吃饭,可是却从来不知道怎样垒一个新灶、换一口大锅,即使有人帮我换一个锅灶,我也不知道如何用新的锅灶做饭,因为父亲当年没告诉我。”
东西旧了,人们往往会感到不如新的好用;衣服旧了,即使干净、整齐,也必定失去了当年多彩的风姿;机器旧了,无论怎样修理也不会如新机器那样高效。不过所有的这一切,如果人们愿意,就可以换一个新的。可是当人的思维陈旧时,却不可能立刻换上一种新思维,人的头脑往往会被习惯性的思考方式给锁住。而对于一个成功的说服者来说,利用人们的惯性,就等于找到了最好的突破口。
决斗中比的其实是镇定
普特南是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时的重要将领之一,曾参加法印战争。
法印战争期间,曾有一位英国少将向普特南提出决斗。普特南知道后,分析了对方的实力和经验,推测要是真的打起来自己获胜的机会并不大。于是他邀请这位英国少将采用另一种决斗方式:两个人都坐在一个很小的炸药桶上,每个炸药桶上都有一根烧得很慢的导火线,只要谁先移动身体就算输。
在导火线燃烧时,英国少将显得非常不安,可是普特南却悠悠哉哉地抽着烟斗,一副事不关己的神态。导火线愈烧愈短,就连旁观者都因为怕被牵而纷纷逃出帐外。看到这种情景,少将再也坚持不住了,从小桶上跳了起来,承认自己输了。
在人际交往中,冷静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条件。你如果不够冷静,一旦有事情发生,你恐怕不是被别人掌控,就是被自己出卖。唯有冷静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够战胜对方。
普特南运用的,正是比对手更冷静的“镇定策略”。
当我们和竞争对手谈判时,拥有冷静而专业的素质,绝对能在口才与形象上加分;如果你显露出慌张、不安,那就很容易让人对你产生质疑,说出话来也会感觉缺乏说服力。相反,如果你展露神色自若的态度,不仅能够增加自己的形象分,还能安抚他人浮躁的情绪。
前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以他特有的幽默感征服了许多信徒的心,至今大家仍对他的机智念念不忘。
在他担任教宗的初期,有记者问他有没有可能下台?
他笑了笑,说“我不知道该向谁递辞呈。”巧妙地化解了记者刁钻的提问。
即使在若望保禄二世疾病缠身的晚年,仍然不改幽默本性。当他动完气管切除手术后,他在纸片上涂鸦写出的妙语竟是“真感谢他们对我动了手脚”。
这位教宗的幽默谈话,缓和了各界对他身体不济的担忧,也为大家树立了一个勇敢的典范形象。
很多时候,无形的力量更能说服别人,这种力量包括人格魅力、理解能力等。如果能够听进别人的话,就更能增强彼此间的交流,更能说服对方。
生活中80%的误会都来自于沟通不良。要想避免,就得真正把别人的话给“听进去”。
斯坦是一家工厂的老板,大约有五六百名员工。他在管理上颇有心得,工厂的业绩也蒸蒸日上。不过,他就是管不了自己的儿子吉尔。父子俩每次一见面,说不到三句话,就开始拍桌子、摔门,搞得家里不得安宁。
这天,吉尔因为晚回家,又跟父亲起了争执,双方吵得面红耳赤。等到两个人都冷静下来,儿子忽然开口问道:“老爸,可以请您把我刚刚说的那话重复一遍吗?”
吉尔有些惊讶,没想到儿子会这样说。
他轻轻开了口:“你说,做父亲的太能干,当然看不起儿子。”
“不对!您再想想,我是这么说的吗?”
“混账!那你怎么说的?你自己说的话,为什么不自己再说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