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认识阶段
在这个阶段,冲突已经很明显了,因此,管理者往往能感觉到冲突的存在,但这时还没有意识到冲突的重要性,冲突还没有对团队成员造成实质性的危害。如果这时候及时采取措施,就可以将未来可能爆发的冲突抑制在“萌芽状态”。
被感觉阶段
在这个阶段,冲突已经对团队成员造成了情绪上的影响。团队成员可能会对不公的待遇感到不满和气愤,也可能对需要进行的选择感到困惑。不同的团队成员对冲突的感觉是不同的,这与当事人的个性、价值观等因素有关。
处理阶段
这个阶段,管理者就需要对冲突做出处理了,处理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逃避、妥协、合作等等。对于不同的冲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即便是同样的冲突,不同的管理者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对冲突的处理方式,集中体现了管理者的处世方式和处世能力,也体现了管理者个人的价值体系和对自己的认识。
结局阶段
处理冲突总会有结果的。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结果有可能有利于当事人,也有可能不利于当事人。当冲突被彻底解决时,该结果的作用将会持续下去。但在很多情况下,冲突并没有被彻底解决,该结果只是阶段性的结果。有时甚至处理了一个冲突,又会衍生出其他冲突。一般来说,冲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沟通问题,即由双方缺乏有效而正确的沟通引起的冲突。
第二,角色差异,即因团队组织中的角色要求、决策目标、资源分配等不同而必然产生的立场和观点的差异。
第三,性格不同,团队成员因不同的背景、教育情况、经历而形成独特的个性特点与价值观,从而使有些团队成员表现出尖刻、隔离、不可信任等“症状”。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冲突,实质上都是由在既得利益或潜在利益方面的失衡所致。所谓既得利益,是指目前掌控的各种方便、好处、自由;所谓潜在利益,是指未来可以争取到的方便、好处、自由。因此,冲突管理的重点应该在于建立既得利益或潜在利益上的共识。为此,管理者需要掌握以下冲突管理的技巧:
最有效的冲突管理应该是把对人的冲突转化为对事的冲突。比如,销售回款不好,属于员工的能力问题,需要管理者对员工进行辅导和培训;不进行终端检查,属于员工的态度问题,需要管理者对员工进行沟通及激励,而不是把冲突的苗头指向员工本身。
最后,建议管理者管理团队冲突之时,采取“接篮球法则”,即先认同,后表示不同意见,巧妙地接受员工的部分抱怨,从而使对方感到舒服。
对付“问题员工”的三大法宝
“问题员工”如果使用得当,往往能成为团队里的中坚力量,为企业创造出色的业绩;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成为企业的祸害,使其他员工怨声载道,降低整个团队的效率。因此,如何正确使用“问题员工”,成了众多团队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在任何一个团队组织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一类成员:他们在团队里的表现往往很冒尖:工作能力或工作业绩非常突出;但自身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电视剧《亮剑》里的李云龙,虽然战功卓著,但总是违反军纪。再比如《三国演义》里的杨修,很有才学,在曹营里号称才子,但恃才傲物,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为曹操所杀。
通常,我们把这种能力和业绩突出,但桀骜不驯,不服从常规管理的员工称为“问题员工”或“孙悟空式员工”。事实上,不管是在哪种类型的企业团队中,德才兼备、谦虚谨慎的人才都是极少数的。大多数人才要么是孙悟空式的——能力超强,但不易控制,要么是猪八戒式的——能力较弱,但容易管理。
一般来说,企业对上述这两类人员都需要。尤其是当企业处于初创期或高速发展期时,对能力超强的孙悟空式员工尤为需要。但是,当这种“神通广大”、能力超卓的员工进入团队以后,管理者又会发现他们往往个性鲜明,桀骜不驯,容不得别人对自己的工作品头论足、说三道四。他们这种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工作风格,往往让管理者们既爱又恨,却又束手无策。目前,在管理“问题员工”的问题上,很多管理者常常陷入一些误区,致使管理结果并不理想。
管理者误区之一:依赖“紧箍咒”
在管理“问题员工”时,一些管理者喜欢把自己当唐僧,希望时不时地把“紧箍咒”拿出来念一念,以约束那些桀骜不驯的“孙猴子”。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于“问题员工”自身的能力高于常人,因此在他们眼里,工作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吃饭糊口的工具,而是施展自己“超能力”的“舞台”。因此,管理者如果强行念“紧箍咒”,往往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致使核心人才流失,影响企业发展;致使员工跳槽,影响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管理者误区之二:放任自流
还有一些管理者的做法恰恰与上一做法相反,他们对“问题员工”采取放任自流,不问过程、只问结果的原则。然而很多时候等结果出来时,企业的损失已经造成,管理者只好“挥泪斩马谡”,造成企业和人才的双重损失。
那么,管理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问题员工”发挥出最大效用呢?事实上,让“问题员工”不再成为问题,并不是不可能的。下面列举了几种管理“问题员工”的方法,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摸清底数,对症下药
对“问题员工”需求判断的错位是管理失败的首要原因。通常情况下,管理者都是把薪酬福利待遇、工作安全感、晋升和发展等视为有效管理的关键要素,而“问题员工”往往并不关注这些,他们关注的是工作参与感、客观评价工作表现、灵活的纪律约束等。
因此,摸清“问题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是有效管理“问题员工”的第一步。“问题员工”的行为主要是受自尊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驱使,能否在工作中展示自己的创造性和发掘自身的潜能,常常成为他们最关注的因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工作成就感。“问题员工”对工作成就感的需求往往多于普通员工,而且主要需求也因人而异,同时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进入企业时间的长短、工作职位的变动、家庭状况的变化、年龄的增长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到需求。因此,摸清“问题员工”的主要需求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管理者多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交流沟通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工作会谈、私下交流、共同娱乐等。
将“问题员工”一定时期内的需求固定化也是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一些聪明的团队管理者,会想方设法帮助“问题员工”设定奋斗目标。其实,为“问题员工”设定奋斗目标就是与他们达成一种共识,让他们知道怎样才算称得上有成就。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将“问题员工”成就感的标准给固定下来。这样一来,管理者就更容易把握和控制“问题员工”的需求了。
制定规则,积极引导
“问题员工”往往喜欢特立独行、我行我素,所以他们做出违反企业规定的事并不奇怪。那么,如何引导“问题员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呢?“问题员工”最反感的就是被动执行规章制度,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化被动为主动,让“问题员工”积极参与规章制度的讨论或制定。因为通过利益相关者充分讨论制定的规章制度往往最具有执行力。
某公司总经理为公司业务员制定了一套日常管理规定。依据新规定,业务员不仅要销售产品,还要搜集市场信息,为公司决策提供现实依据。并且,公司还依据上述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在该规定实施之初,很多员工抵触情绪很大。后来经过员工共同探讨,这位总经理根据员工的意见对该规定进行了调整,很快使其得到贯彻和实施。
其实,管理者在制定某些规章制度时,与员工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一方面能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合理引导员工的过程。因为交流和探讨可以让员工了解这些规章制度制定的背景和意义,有利于员工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规章制度,进而对员工的行为产生正确的引导作用。
个性化激励,增加归属感
管理同样适用“因材施教”的原则,管理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管理对象和环境的差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以求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把握以下三点原则:
第一,体现团队的关心。为了增加“问题员工”的归属感,管理者应该对“问题员工”的情感需求予以高度重视,让其感受到企业的关心和温暖。比如针对处于不同时期的“问题员工”,应当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子女入学补助、家属工作补贴、休假奖励等福利,都可以体现企业对员工的真情关怀。
第二,与“问题员工”的职业生涯联系起来。由于“问题员工”更注重自我成长与发展,因此,管理者应该为“问题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和晋升空间,满足他们的理想诉求,这也是组织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第三,体现出企业的信任。管理者要想赢得“问题员工”的感情和忠诚,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这一点对“问题员工”来说尤为重要。为此,管理者要多与“问题员工”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工作中多体现对“问题员工”的信任,这样才能与“问题员工”建立起彼此信赖的关系,从而增强“问题员工”的归属感。
及时处理团队中的“烂苹果”
在管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烂苹果定律:在任何一个组织里,几乎都存在一些难于管理的“害群之马”,他们具有惊人的破坏力,就像果箱里的烂苹果一样,如果不及时清除,它会迅速感染果箱里的其他苹果,把好苹果也弄烂。“烂苹果”定律告诉我们:要及时处理组织里的“烂苹果”。
烂苹果定律同样适用于团队管理:一个无德无才的人如果进入一个高效的部门,他很有可能将这个部门变成一盘散沙;如果团队里有一个人整天玩忽职守、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团队的其他成员很有可能被他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团队的有效运行。这类员工就像团队里的毒瘤一样,其毒性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和破坏力。所以,要想保持整个团队的健康性、强大性,必须把这些不融于团队的“烂苹果”及时处理掉,或“净化”或清除,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要想成功处理“烂苹果”的问题,必须首先了解他们的特点和产生原因,然后才能有的放矢,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一般而言,“烂苹果”员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他们都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并且有一定的工作资历,在团队中的成绩不是最好的,但也绝不是最差的。
第二,他们在小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团队中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第三,他们经常公开顶撞领导或与领导对着干,反对一些新的计划、决策和制度,甚至在团队里散布一些消极思想和言论,造成很不好的负面影响,但这种行为往往不是有意识的,而是性格使然。
第四,他们喜欢表现自己,自由散漫,眼高手低,认人不认制度。
团队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员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领导一而再、再而三的迁就,让他们“恃宠生娇”,并且养成了习惯。
第二,他们自认为是公司的中流砥柱,没人敢动自己。
第三,团队氛围不好,钩心斗角,派系复杂。
第四,他们曾经当过领导,但却不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被剥夺“官位”之后,心中愤愤不平,但又认为升职无望,前途渺茫,所以开始不求上进,破罐子破摔。
对待这些“烂苹果”员工,管理者必须主动出击,迅速处理,以防影响团队中的其他成员。
首先,管理者要从以下方面加强防范措施,减少“烂苹果”员工产生的几率:
把好入口关
为了尽量减少“烂苹果”员工流入团队,管理者需要从员工招聘开始把好入口关。不仅要对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行考核,还要重点对员工的个人品行进行考核。
建立良好的环境
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苹果可以延长储存期,延缓苹果变坏的时间。团队也是一样,一个健康向上的团队文化、宽严相济的团队环境、和谐轻松的团队氛围,可以大大减少“烂苹果”员工产生的几率。
经常做检查
良好的团队环境可以为员工提供一个健康的工作氛围,但却挡不住少数员工因懒惰、自私而产生的坏心情,以及因误会、不公、报复产生的坏情绪。如果这些坏心情、坏情绪长期得不到化解,就会产生“烂苹果”效应。因此,管理者要做好检查监督工作,一旦发现某些员工有“变烂”的迹象,就要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力争把“烂苹果”消灭在萌芽状态。
严防“心里烂”
“烂苹果”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磕碰从外边开始烂,容易发现和解决,从而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一种是因为病虫害等原因,苹果从里往外烂,从外边根本看不出来,等到发现了,已经造成大量苹果受到传染而腐烂。在团队里,一般员工出现问题,就像苹果表面出现碰伤,容易发现,及时解决不会影响大局。关键是企业管理层出现分歧,甚至反目成仇,这就像苹果从心里烂一样,如果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就会给团队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团队要严防管理层、骨干层出现“烂苹果”,出现问题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果断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