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管理源于何处?99%源于管理者个人的威信和魅力,1%源于权力的行使。那么,管理者的威信和魅力又源于何处?答案其实很简单,源于管理者自身的行为。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正所谓“无声胜有声”,现代管理者应该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用无声的语言去打动员工、征服员工,因为无声的语言不仅具有真正的亲和力,还能形成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所谓以身作则,就是把“照我说的做”改成“照我做的做”,这是提高执行力的最好方式。然而在现实的管理过程中,很多管理者却更习惯于对自己的员工发号施令:“照我说的做!”殊不知,这种命令方式是最下下之策,那么上上之策又是什么呢?就是把“说”改成“做”,即“照我做的做”!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著名将领巴顿将军有这样一句名言:“在战争中有这样一条真理:士兵什么也不是,将领却是一切。”巴顿将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小故事吧。
一天,巴顿将军在带领部队行进时,汽车陷入了一个很深的泥潭中。巴顿将军大声喊道:“你们这帮混蛋,赶快下车把车推出来!”
听到巴顿将军的命令,所有士兵都急忙跳下车,一起往上推车。大家鼓足力气,齐心协力,终于将车推出了泥潭。车推出去之后,一名士兵正打算擦去身上的泥污,不经意间却发现站在自己身边的那个泥人竟然是巴顿将军!士兵不由得对巴顿将军产生了一股深深的敬意。后来,这件事就像烙印一样,深深烙在了这名士兵的心中……
现在,我们再静下心来仔细回味一下巴顿将军那句话:“在战争中有这样一条真理:士兵什么也不是,将领却是一切。”这句话背后的真正含义就是:将领的状态决定了士兵的状态,将领展示的形象正是士兵学习的榜样。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不只适用于军队组织,对于企业组织同样适用。也就是说,只有以身作则的企业管理者,才能带领团队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管理者以身作则”是美国玫琳凯化妆品公司所有管理人员的最重要准则之一。作为公司的最高管理者,玫琳凯·艾施经常把未完成的工作带回家做,“今天的事绝不拖到明天”是她不变的工作信条。尽管她没有要求员工也像她这么做,但她的助理和秘书却都具备和她一样的工作风格。
玫琳凯·艾施深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还必须时时起到模范作用,只有这样,才具备说服力,才能增加自己的凝聚力。
20世纪70年代,美国非常流行穿长裤,但玫琳凯·艾施从来没有追逐过这种流行,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色,她甚至为了保持形象,放弃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爱好——园艺。原因也许会让你大吃一惊:她担心自己会在不留意间,让沾在身上的泥土破坏了自己的形象。因为玫琳凯·艾施深知,一个化妆品公司经理的形象,会在客户的心中烙下深刻的痕迹,“形象”对公司声誉的影响是巨大的。正是由于她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公司里每一位员工都衣着整洁得体,展示出了玫琳凯人的风采。
由此可见,以身作则是管理者最令人信服的管理方式。对管理者而言,想要什么样的员工,自己首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管理者却做不到这一点。比如我们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为例。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只是为员工制定的,也是给管理者制定的。如果管理者自己都不能以身作则,带头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那他还有什么资格要求员工遵守呢?但是在现实的企业中,最容易破坏制度的人,往往是那些制度的制定者。破坏制度的现象有时甚至发生在最高管理者身上。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公司大厅里赫然写着“请勿吸烟”4个醒目的大字,可一旦烟瘾袭来,很多管理者却会悠然地点起烟,不以为然地抽起来。试问:这样的管理者何以服众?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严肃的,一旦制定出来,就要坚决贯彻执行。在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管理者应该起到标杆的作用。所谓标杆,就是永远站在队伍的最前方,为后面的员工树立一个好榜样,给他们以激励和鼓舞,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把他们带往正确的方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必须首先以身作则,事事为先,严于律己,当好员工学习的标杆,这样才能在员工心目中树立起威望,从而带领企业乘风破浪,驶向胜利的彼岸。
想要控制别人,先要控制自己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管理的不仅仅是员工,还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思维等无形的东西。因为它们不仅会影响到你自身的工作,还会影响你管理的整个团队的工作。
情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它归根结底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力量,我们应当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应该有很强的自制能力,能够驾驭自己的情绪。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即使是违背自己本意的事情,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得有过激的言行。唯有如此,才能稳坐钓鱼台,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相反,如果管理者缺乏自制能力,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最终会伤人误己。
唐朝贞观年间,河南有个叫李好德的精神病患者,常常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妖言。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命令大理丞相张蕴古去察访此事。张蕴古经过一番明察暗访,确定李好德确实有病,于是上书唐太宗,说李好德确实患有精神病,不应当抓起来。治书权万纪上书弹劾张蕴古,说他故意包庇李好德。唐太宗龙颜大怒,下令把张蕴古杀了。后来此事由魏征处理,唐太宗才知道错杀了张蕴古,但悔之晚矣!
唐太宗因怒不忍,过于急躁,错杀了一位贤臣,虽然他非常后悔,但已经于事无补。由此可见,作为一名管理者,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终会受到“冲动的惩罚”!因此,聪明的管理者都懂得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的态度处理管理工作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
当然,控制情绪并不等于压抑情绪。如果管理者把大量的能量都消耗在抑制自己的情感上,很容易患病。因此,管理者应该学会灵活调控自己的情绪。
曾经担任美国作战部部长的斯坦顿,早年曾做过林肯的战地机要秘书。一天,他怒气冲冲地告诉林肯,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语指责他偏袒一些人。
林肯听了也很气愤,于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措辞激烈的信回敬那个少将,他甚至说:“你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于是,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辱骂信拿给林肯看,林肯看后高声叫好。但当斯坦顿打算把这封信寄出去时,林肯大声阻止道:“千万不要胡闹,这封信不能寄,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你写这封信时,其实已经解气了,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就把它扔掉,再另外写一封吧。”
林肯的自我约束力非常强。一次,他手下的米德将军因为拖拉不服从他的命令而贻误了战机,结果错过了一举歼灭敌对方李将军的大好机会,林肯得知消息后,气得暴跳如雷,浑身发抖,对自己的儿子大声喊道:“上帝呀!怎么会这样?他们已经在我们的手边了,只要一伸手,他们就是我们的了。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任何一个人都能把李将军打败。如果我现在在那里,我将亲手给他一个耳光!”
就是在这种强烈的愤怒下,林肯给米德写的信依然保持着高度的克制:“亲爱的米德将军,我相信你并不了解李将军逃跑将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他已经落到我们手里了,如果一举歼灭他,战争就会立即结束,可是现在,战争将无限期地拖延下去,你当时怎么会在南岸那么做呢?要说你现在还能再做出更多的成就,那是不太可能的,而且我现在也根本没这个指望。你的黄金时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为此感到无比的遗憾。”就是这样一封信,林肯写好后却一直放在文件夹里,一直没有寄出去,直到他去世后才被人们发现。
如果林肯把这封信寄出去了,他的心情是痛快了,可他对米德的责备只能使米德为自己极力辩解,减弱米德作为一个指挥官该发挥的作用,可能还会迫使他引咎辞职。而且战机已经错失,再怎么责备也于事无补。
管理者要想控制别人,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总会遇到各种各样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这时候,管理者首先要在心理上建立克制意识,用积极的思考把不良情绪转移出去,把情绪发泄给下属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有失管理者的风度和气度。因此,管理者不妨向林肯借鉴一下经验。
对管理者而言,高度的自制力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必备的品格和素质,是管理者树立形象、提高魅力的必需。因此,作为管理者,任何时候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管理是一场心理素质的博弈
面对层出不穷的商机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管理者之间的较量不仅是一场智慧和能力的较量,更是一场心理素质的博弈。要想在竞争的大潮中不被吞没,就必须沉稳点,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当危机出现在企业管理者面前时,管理者需要做的首先是沉稳、镇定,抓紧时间排除危机。管理者只有具备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冷静和睿智,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危机,从而使企业尽快脱离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