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在制订某一项计划时,一旦找准了目标,就一定要坚定目标,一气呵成,矢志不渝,千万不能犹豫不决,更不能朝三暮四,随意改动计划。
某公司老总工作随意性非常大,常常朝令夕改,完全没有工作全盘规划和实施计划,所以经常使公司处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经营状态中,结果不仅使自己陷入了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更使整个公司的运营陷入了混乱、低效的困境中。
对于事关企业发展大局的项目计划的制订,管理者可以通过集思广益的方法来完成,即管理者邀请员工一起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对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收集、筛选和归纳,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反之,如果是在管理者的“专制独裁”下出台的项目计划,对员工解释耗费时力不说,计划的科学性、完善性和可行性都可能存在质疑。
组织
组织能力是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第二种能力。对管理者而言,组织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的设立和规章制度的制定两方面。
现代管理学有这样一条黄金法则:管理者应该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做到才适其位、位适其才。管理者的核心职责之一,就是为不同岗位选配合适的人员,谋求人与事的最佳组合,建立合理、高效、精简的组织机构。
管理专家研究表明,组织机构的管理层次越少越好,最多不能超过四级,这样便于市场一线与管理者之间进行信息的双向传递。
沃尔玛公司实行扁平化结构的管理体制,下设4个事业部,组织管理分事业部总裁、区域总裁、区域经理、店铺经理4个层次,直接有效地对店铺的选址、开办、进货、库存、销售、促销、广告等各项事务进行管理。正是这样高效的组织结构,使沃尔玛始终稳居世界第一零售商的宝座。
在组织机构形式上,我国目前的企业普遍为职能型,即企业内部主要分为销售部、市场部、财务部、人事部、售后部等职能部门,其缺点是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团队意识淡薄。现代管理提倡矩阵型的组织形式和学习型组织形式。矩阵型组织形式强调组织内部的横向联系和合作,从而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能力。学习型组织形式是一种非等级权力控制型组织模式,强调管理重心下移,强调员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强调通过“学习+激励”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型组织形式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只有企业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时,才能充分发挥员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实现令企业满意、客户满意、员工满意和社会满意的最终目标。
一个企业要想实现组织目标,光靠组织形式是不够的,还必须形成一套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其实,对大多数企业而言,组织管理规章制度都是大同小异的,万变不离其宗。但是,管理者必须明白:“制度≠管制”。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绝不是约束和处罚员工,而是以尊重员工为出发点,营造一个公平、人性化、鼓励先进的工作环境。
领导
管理者的领导能力是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长期以来,很多管理者都是以命令的形式来强迫员工干这干那,结果极大地妨碍了员工的热情,遏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管理者要善于运用激励原则将领导变为引导,这样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建立科学、完善的奖惩机制;适当授权给员工,让员工独立承担起一份责任等。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单凭自己的职务、权威和形式上的地位尊严去领导员工,否则很难让员工信服。管理者只有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言必行、行必果,为员工做出表率,才能让员工心悦诚服地接受领导,跟着管理者“动起来”。
管理者还要懂得尊重员工,重视和满足员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欲求,唯有如此,员工才能用心去工作,才能更有效率地完成管理者的指令。因此,管理者要像尊重朋友一样尊重自己的员工。
此外,管理者还要懂得授权的必要性。一流的管理者能够充分发挥下属的智慧和才能,二流的管理者只会凭借下属的体力,三流的管理者则必须事必躬亲。因此,作为管理者,要敢于并善于授权给下属,并做到知人善任,根据下属的爱好、特长安排合适的岗位。否则,人才也会变成庸才,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甚至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控制
控制能力是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所谓控制,就是用简洁、高效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和解决复杂的问题。很多管理者时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一些想当然可以顺利开展的工作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呢?主要是因为企业内部运作流程和运作规范没有公示并贯彻执行。因此,管理者应着力编制标准化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ss,简称SOP),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标准化作业程序主要包括标准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化的岗位操作手册,它不仅可以避免员工因个人经验、能力不足等造成工作上的失误,还可以帮助员工更高效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管理者控制员工的最基础方法有两种:监督和激励。在具体运用时管理者要注意,对于容易监督的工作应该主要利用监督的方法,如生产线上的工人;对难以监督的工作则应该主要利用激励的方法,如产品开发、营销人员。
此外,管理者还必须明白,最有效的控制不是强制,而是实现员工的自我控制。现在的员工不比从前,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工作对他们来说不仅意味着“生存”,他们更加注重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根本无法赢得员工,也就无法取得事业的成功。
德国MBB公司采取灵活的上下班制度。员工只需要把专门的身份IC卡放进电子计算器,立刻就能显示出本星期已经工作了多长时间。MBB公司允许员工根据工作任务、个人情况等与公司商定上下班时间,公司只考核员工的工作成果,不强制要求工作时间,这种制度让员工感到,自己的个人权益受到了极大尊重,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大大提高了工作热情。
此外,竞争也是实现员工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竞争能催人奋进,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个人潜能,使企业上下形成一种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因此,管理者要善于在企业内部创造竞争环境,比如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以实现员工的自我控制。
协调
协调能力也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企业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团队,但团队的整体能力并不等于所有个体能力的简单相加,关键要看个体之间的组合和协作程度。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把所有员工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使他们朝同一个方向发挥合力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最成功的管理者,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行业领头人,但一定是最优秀的中间协调员。最佳的团队,其实就是个体的最佳组合。在越来越注重团队协作的今天,企业管理者尤其要注重团队精神的培育——对员工实行动态管理,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强调员工之间的团结协作。唯有如此,才能产生协同效应,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
管理者是最大的责任者
管理者就是最大的责任者!责任意识是管理者最重要的素质。管理者责任意识的增强,不仅是企业发展的要求,也是管理者成长的自身需求。管理者如果没有责任心,即使水平再高、能力再强,也必将一事无成。
据说在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桌子上有这样一句话:“责任到此,不能再推!”作为堂堂一国的“管理者”,的确应该有这样的境界、这样的责任感。作为企业管理者,也应该有这样的境界和责任感。
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耀庭曾经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部门就像一辆汽车,厂长、部长就是司机,如果司机一边开车、一边干自己的活儿,车肯定会出问题,乘客就会要求下车。周耀庭一向享有“企业思想家”的美誉,他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作为一名管理者,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责任心,如果没有责任心,即使他能力再强,学历再高,“开车”时一心二用,那么“乘客”(企业、客户、员工)也会失去信心,最终弃“车”而逃。
由此可见,责任心是一个管理者的根本。管理者是一个团体的灵魂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全体员工。所以,一个管理者是否具有责任心,不仅是个人行为,还将影响全体员工的责任心。
如果一个管理者很有责任心,一切从企业利益出发,那么他的员工就不会轻易做出有损集体利益的事,甚至会向管理者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反之,如果一个管理者缺乏责任心,做事不负责任,甚至以权谋私,那么他带领的员工肯定责任心不强,做事不认真,可能企业制度很多,但很少有人认真执行,“上梁不正下梁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某公司老板冯先生怒斥员工道:“你们干的什么事情?签订合同,不明确客户的具体需求是什么,又不按照公司的规定流程来操作,一天到晚就像催命式的,让公司上上下下都为你们这个客户忙碌。你们对工作太不负责了!”
员工们立刻反驳说:“我们曾多次找您要客户具体需求的标准文档,可您一直说很忙,没有空!我们也多次找您要过公司操作的标准流程文件,可您一直推说明天!现在出了问题,您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我们身上啊!”
在这个案例中,员工的工作出现了问题,不能说员工一点责任都没有,但老板冯先生应该负主要责任。正是因为冯先生缺乏责任心,才导致员工的工作出现了问题,并进一步导致了相互扯皮的现象。因此,作为管理者,绝对不能以“员工执行力不强”“员工素质太差”等为理由,试图推脱自己的责任或将责任推卸给员工,而应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承担起相应的、最大的管理责任,甚至是全部的责任!
任何一名睿智的管理者,都必须懂得责任的重要性。一方面,勇于承担责任是每个管理者应尽的权利和义务,责无旁贷;另一方面,勇于承担责任,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助于树立和增强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提升员工对管理者、对团队的信任和向心力;同时也有利于管理者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带领团队更好地向前发展。正如著名学者爱默生所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就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管理者”。在营救驻伊朗的美国大使馆人质的作战计划失败后,卡特在电视里发表郑重声明说:“一切责任在我。”就是因为这句话,卡特总统的支持率骤然上升了10%以上。
这件事说明,员工对一个管理者的评价,往往取决于管理者是否有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不仅使员工有安全感,也会使员工进行反思,从而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和进步。并且,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一旦企业里上行下效,形成勇于承担责任的风气,就能杜绝相互扯皮、上下不团结的散漫现象,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那么,管理者怎样才能增强责任感呢?
明确责任的概念
管理者要想增强责任心,首先要明确责任的概念。何为责任?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做好分内的事,即为尽责任;没有做好分内的事,则要追究责任。责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管理者,一要做好分内应做的事,二要承担没有做好分内事的责任。
分清责任和机会的关系
管理者要想增强责任心,必须分清责任和机会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责任就是机会”。你的事情越多,说明你越重要;你面前的困难越多,越能证明你的能力。责任越大表明机会越多,责任越小表明机会越少。因此,管理者必须走出负责任的误区,做一个勇于承担责任、善于把握机会的管理者。
提高负责任的能力
管理者要想增强责任心,关键在于提高负责任的能力。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实践。其次,要做好应该做的事,为责任而做。第三,要从小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从不起眼的事做起。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第四,要抓住重点责任:高层管理者的重点责任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中层管理者的重点责任是贯彻执行高管层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者的工作;基层管理者的重点责任是为基层员工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导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第五,要培养所有员工负责任的态度和能力。第六,不管得失成败,都要对结果负责。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自己愿意去做的事,才能要求别人去做;只有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才能要求别人也做到。管理者只有以身作则,做出表率,才能赢得员工由衷的钦佩和尊重,从而让员工心甘情愿为你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