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幽默的分寸和尺度
幽默虽然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但作为企业的最高形象——管理者,在运用幽默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把握好分寸和尺度,处理问题时要机动灵活,做到幽默而不落俗套。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地研究一个具体问题,如果你突然插进去一个与主题无关的笑话,不但不能产生幽默的效果,反而会让人觉得你莫名其妙。因此,幽默是一种高超的智慧,不是每个人都能运用自如的。它需要你具备丰富的知识和阅历,需要你看好时机和对象,更需要你大脑的机智和灵活。
员工的意见是企业管理的“思想营养”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薇尔恩教授说:“如果能把员工对公司的看法告诉公司的管理者,管理者就能做出更好的决定。”管理者只有高度重视员工的意见,才能调动员工进言的积极性,让他们畅所欲言。毕竟,员工是处在工作第一线的人,很多时候,他们才是问题的发现者。
一个人的智慧就像一滴水,而众人的智慧则是大海。将一滴水曝于烈日之下,水会干;而将这一滴水汇入大海,那么它不仅不会干,还能兴风作浪。企业管理也是如此。在一个企业中,单单是管理者一个人的智慧,绝对比不上群众的智慧,所以,管理者应该积极听取和高度重视员工的意见,这样才能减少决策失误,提高管理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员工的意见一旦得到了管理者的重视,员工的积极性就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从而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春秋时期,子产任郑国宰相。当政期间,他很重视听取“国人”的意见,其中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子产不毁乡校”,即他主张保留“乡校”,尊重百姓们的议论自由。
当时,郑国的百姓们喜欢到乡校(相当于农村的公共场所)聚会聊天,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有一个叫然明的大夫怂恿子产说:“乡校有帮人整天到晚没事干,聚在一起议论朝政,这样下去,早晚会出事的。我们干脆把它毁了算了。”
子产却说:“百姓们干完活回到乡校议论一下朝政的好坏是件好事。我们正好可以通过民意来了解施政措施的效果,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反对的,我们就改正。为什么要毁掉它呢?”
子产告诉然明,作为一国的管理者,如果想减少百姓的怨恨,最好的方法就是尽力为他们做好事,而不是依仗权势来防止怨恨,制止议论。这就像治理河道一样,堵不如疏,堵只能让百姓们受到伤害。与其这样,还不如开个小口导流,将百姓的意见当做我们“治病的良方”。
子产的一席话,听得然明心悦诚服,从此他再也不提拆毁乡校的事了。
作为管理者,在对待被管理者的意见方面,子产无疑是很成功的,他通过间接听取百姓们最真实的“心里话”,来指导自己的施政思路,校正自己的施政措施,从而做到了有的放矢,提高了管理效率。
其实,管理者根本不需要担心那些闲言碎语,“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议论并不一定会给当事人带来坏影响,反而可以提醒自己改正不足之处。
管理者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地杜绝、敌视员工的私下非议,却无法使他们不在心里评价、质疑你的能力,也无法左右人心的向背。所以,员工沉默并不意味着顺从,相反,沉默中常常蕴含着可怕的破坏力量。
在我国历史上,唐太宗算是一个主动意识到这种“可怕的破坏力量”的管理者,所以尽管他是九五之尊,身居庙堂之高也时刻不忘虚心纳谏,不断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以防失政激起民变。他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深知这个道理的唐太宗减税轻刑,对待臣下百姓做到了“收放自如”。结果,当时的唐朝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造就了“贞观之治”的传奇盛世。
历史是一面最好的镜子,更是一本很好的教材。一些企业家之所以做得非常成功,与他们善待员工、倾听员工心声、重视员工意见是分不开的。在企业内部,他们通过各种能够收集员工意见的途径(如与员工聊天、手机短信、电子邮箱、书信投递等),及时了解员工真实的思想状况,并加以重视,用心从员工的各种意见中淘筛企业的“金点子”,或者作为化解、缓和员工矛盾的“润滑剂”。
在这方面,印度富商、威普罗公司总裁阿兹姆·普林吉为管理者树立了榜样。普林吉认为,员工是企业各种工作的实际执行者,他们是最理解工作细节的人。因此,员工的意见对企业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在日常工作中,员工可以注意到很多管理者忽视的小问题。为此,普林吉宁愿放弃参加高级酒会的机会,也要坐下来与员工一起吃饭、聊天,听一听他们对公司的意见和看法。
在民主、轻松的聊天氛围中,普林吉往往能了解到很多应该改正的工作细节。普林吉鼓励员工对公司的一切事务提出宝贵意见。这些事务大到公司的重大决策,小到工作中的琐碎小事,只要员工提出的意见是正确可行的,公司很快就会采纳,并尽快付诸实践。看到自己的意见被采纳,员工们常常感到无比欣慰和满足,对企业的责任感也油然而生。这种对员工意见的重视,不仅为威普罗公司留住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也为企业凝聚了强大的推动力。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管理者如果能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让所有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企业的发展潜力将是无限的。但是,听取员工意见并不只是设置几个意见箱那么简单,最重要的是把员工的意见落到实处。如果员工提出的意见得不到落实,企业就会对员工失去信用,从而会最终失去获得丰富信息的渠道。
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绝不能刚愎自用,搞“一言堂”,而应该多听听员工的意见,视员工意见为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的“思想营养”。一个管理者只有多听取员工的意见,充分利用员工的智慧和能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能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管理者有效沟通的六大原则
有效沟通是企业内部的润滑剂,能够使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更加融洽和默契,将企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还能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使员工工作起来更加轻松、愉快和高效。
所谓有效沟通,是指通过听、说、读、写等思维载体,通过演讲、会议、谈话、讨论、信件等形式,准确、恰当地将沟通主体的意思表达出来,以促使沟通客体接受。
要想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沟通主体清晰地表达信息的内涵,以便沟通客体能准确理解;第二,沟通主体重视沟通客体的反应并根据其反应及时修正信息的传递,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只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沟通才会有效。否则就是无效的沟通。
有效沟通主要是指组织内部的沟通,尤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在企业管理中,沟通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两个70%很直观地反映出来:第一个70%,是指管理者用在沟通上的时间约占全部时间的70%,比如开会、与员工谈话、做报告、谈判、对外拜访等都是沟通的表现形式,这些工作内容占据了管理者的大部分时间。第二个70%,是指企业中70%的问题是由于沟通不畅或沟通有障碍引起的。比如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有了问题之后,大家缺乏沟通意识或不善于沟通造成的。再比如企业执行力差,管理者领导力不高的问题,归根结底都与沟通能力的欠缺有关。
在一个企业内部,沟通是信息传递的最主要方式,只有通过沟通,信息才能在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得到传播。如果不能实现有效沟通,上级与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就不能很好地分工协作,企业的各项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因此,管理者需要时刻检查自己的沟通是否有效。
然而,实现有效沟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管理者要想做到有效沟通,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沟通也是如此。管理者只有经过调查,才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如果不明就里、胡乱指挥,只会导致沟通的失败。当然,这并不是要求管理者不去管理、计划、指挥、控制,而是要求管理者能够掌握事态的发展,及时有效地与员工进行沟通,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而后再根据这些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