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孩子在学校里和别人发生了小摩擦,我都告诉他们要懂得宽容,先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如果自己犯了错误,希望得到别人的原谅,那么别人也是这样想的,尤其在不小心的情况下犯错,都希望对方可以原谅自己。
富有宽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温和体贴,而缺少宽容心的孩子则自私冷漠,很容易走上极端,不易被别人亲近。孩子的天性是善良单纯的,是谁无形中影响了孩子呢?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家长。
一天早上,我刚踏进办公室,晓峰的奶奶就气势汹汹地拉着晓峰走了进来,她很激动地说:“你们班有个叫小宏的孩子把我孙子给打了,小宏是不是应该负责?”说完,她指给我看晓峰的胳膊。果然,晓峰的右臂又红又肿,似乎伤得很严重。
“晓峰,怎么回事?”我问。还没等晓峰说话,他奶奶马上接过话来:“就是那个小宏昨天打的,我孙子都成这个样子了,你们当老师的绝对不能偏袒那个学生,我一定找他算账!”老人越说越气愤,心疼孙子的情绪溢于言表。
我还是问晓峰:“跟老师说说,小宏为什么要打你呢?”晓峰犹豫了一下,说:“老师,昨天放学的路上我们闹着玩,我把他书包扔在地上了,他很生气,就推了我一把,我没站稳摔倒的。”我夸奖晓峰是个诚实的孩子,然后叫来了小宏,两个孩子握手言和了。听到是自己的孙子有错在先,晓峰奶奶的怒气顿时消了大半。
很多孩子一受了委屈,家长就心疼得不得了,教育孩子说:“以后谁欺负你,你也欺负他,有爸妈给你撑腰呢。”要不就说:“别怕,你打不过他,咬也咬一口。”孩子还小,不能分辨是非善恶,听到家长这样说,自然会“听话”的去做,形成“别人惹我了,我一定不能吃亏”的观念,非常不利于他们在学校和同学的往来,对他们将来步入社会也是不利的。
教会孩子学会宽容,也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关爱他人,这个真实的事情是小区的一个妈妈讲给我听的:
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孩子去度假村玩,那天度假村里面人特别多,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把孩子自己留在了滑雪场。等他们找到孩子的时候,小孩受了惊吓正哇哇大哭,工作人员一脸歉意地安慰这个孩子。孩子的母亲蹲下身,对孩子说:“已经没事了,那个姐姐不是故意把你弄丢的,她因为找不到你而特别紧张和难过,你应该过去亲亲她,告诉她你很好,让她放心。”孩子听到妈妈这样说,就走过去踮起脚,轻轻亲吻了蹲在一旁的工作人员的脸,甜甜地说:“姐姐别怕,我很好,放心吧。”
如果说宽容是一朵美丽的花,那么就需要家长来播种,在那个温柔的母亲告诉她的孩子去亲吻工作人员的时候,宽容已经深深扎根于孩子的幼小心灵中去了。在感叹那位母亲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想想自己平时是怎么以身作则的。要孩子学会宽容,我们首先要宽容和仁慈,用一颗爱心对待这个世界。
培养孩子的宽容之心,还要教孩子“换位思考”。当双方产生矛盾时,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整件事,想想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否则很容易走上极端。
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会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会懂得老师育人的艰辛;当和朋友吵架时,站在朋友的角度考虑,就会懂得也不完全是朋友的错。
除此之外,还要让孩子明白,人人都是有缺点的,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孩子理解了这点,那么就在完善个性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和女儿一样,我的儿子也在学校里和同学闹过矛盾。儿子是体育班长,组织上体育课的时候,有几个学生总是不遵守纪律,儿子命令他们站好队形,他们不服从,还和儿子吵了起来。儿子气呼呼地跟我说:“期末的体育考试,我肯定跟老师告状,让他们全得零分。”
我跟他开玩笑:“不至于吧?你不像公报私仇的人啊?”我知道儿子只是一时的气话,而且他自尊心很强,一时接受不了同学对他的抵触情绪,我又说:“你组织他们上课并没错,但是不是你的方法不容易被人接受呢?跟他们说话不要用命令的口气,你们都是平等的。”
有缺点不可怕,没能及时纠正缺点才可怕,对于有缺点的人,要学会宽待他人,随时保持一颗宽容的心。
当然,宽容不是懦弱地盲从和退让,这一点必须向孩子说清楚,必须告诉他们,宽容是在明辨是非之后对同学、家人、朋友的体谅,而不是对坏人坏事的妥协与忍耐。
要知道,父母不可能一辈子当孩子的依靠,孩子必备的生存技能有很多。学会仁慈,学会宽容是必不可少的。
给予孩子温暖的力量
妮妮的班级有个小女孩,每次我去接妮妮放学,都能看见她独自一个人依靠着墙壁,孤零零地东张西望,好一会儿才离开学校。她的落寞和其他孩子放学后的兴奋样子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天下午,我在校门口等妮妮的时候,再次看见了这个孩子,也许是她太形单影只了,有个家长领着自己的小孩走过去,怜惜地说:“孩子,你家住哪?我送你吧。”这个女孩子很冷漠地说:“不用你管。”一下子把想帮助她的人拒之千里,那副冷若冰霜的样子完全不像是个天真的孩子。
听妮妮的老师说,这个孩子在单亲家庭长大,跟随母亲生活,母亲在外地打工,根本没时间管她,对她完全是放任自流的。长时间的亲情缺失,使她丧失了孩子应有的单纯,而是用坚硬的外壳把自己包裹起来,不让任何人靠近。
温暖是人一生都需要的力量,它像一座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它又像一座港湾,在我们疲惫时让我们停靠。
我们给孩子足够丰富的物质生活,有没有在乎他们的精神生活呢?有没有关注他们的心灵健康呢?除了老生常谈的说教,还有什么好方法跟他们沟通呢?我想,给他们温暖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功课。
我想很多父母都听过一个关于父子之爱的经典小故事:
一位父亲因为工作太忙,经常很晚回家,更别提有时间陪陪孩子了。有一天,他5岁的儿子问了他一个问题:“爸爸,您一个小时能赚多少钱?”爸爸很累,而且工作了一天心情很烦躁,他不耐烦地回答说:“如果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挣100块。”
儿子“哦”地应了一声,然后抬头问爸爸:“您能借给我50块钱吗?”爸爸此时更加生气了,以为儿子要买玩具,没有问儿子要钱干什么,就大声训斥了儿子。孩子什么都没说,乖乖地回到房间了。爸爸冷静下来,觉得自己刚才的态度不对,于是他到儿子的房间,给了儿子50元钱。
孩子很高兴地接过钱来,欢喜地从自己的储蓄罐里倒出一堆纸币和硬币,加上爸爸给他的50元钱,认真地说:“爸爸,我现在有100元钱了,我能买你1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是我的生日,您能早点儿回家吗?我想和您共进晚餐。”
爸爸听后,顿时热泪盈眶。
当我看到这则故事的时候,我的心也震颤了。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简单,只需要父母花一点儿时间来陪伴,哪怕只是一顿晚餐。他们幼小心灵的深处,无时无刻不希望一家人快乐、团圆地生活。
我们做家长的时常为了赚钱而忽略了孩子的潜在需求,认为赚钱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却不知,金钱是远远比不上父母带给孩子的温暖的。我们给了孩子生命,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就有义务给他们一辈子的幸福,但是由于缺少关爱和温暖而失足的孩子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有一天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和几个同事在办公室里就聊起孩子的话题。同事小徐说起他看过的一档电视节目,里面那个叫薛蕊的孩子让他欷歔不已。
薛蕊家住农村,她的父母平时在家务农,偶尔去城里打工填补家用。薛蕊10岁那年,父母为了让她有个很好的读书环境,就把她送去镇上的学校,她从此住进了外婆家。上初中以后,内向的薛蕊变得不听话了,常常很晚回家。外婆并不清楚她的去向,每次询问,薛蕊都非常不耐烦。直到薛蕊连着两天都没回家,外婆才着急了,赶忙通知她的父母。全家人四处寻找,终于在一间网吧内找到了正和网友聊天的薛蕊。家人一问才知道,她偷了外婆100元钱来上网。
父母一商量,觉得还是把薛蕊接回家比较好,可到家没几天,薛蕊再次偷走父母的钱去了网吧。父母又打又骂,还是不能阻止薛蕊的行为,因此倍感伤心。
据了解,薛蕊在家跟父母的沟通几乎为零,尤其是到镇上读书以后,她由外婆照顾,更是缺乏交流。问到薛蕊迷恋网络的原因,她说:“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我愿意跟网友说说,他们都能帮我出主意。”
孩子宁可把希望寄托给虚拟世界,也不愿意跟父母沟通,不能不说是父母的悲哀。为什么薛蕊会产生偷钱上网的念头呢?就是因为她的家庭没有给她温暖,她的父母不懂得怎么跟她交流,只会用打骂的粗暴方式来阻止她。
对待薛蕊的情况,家长要注意方式,一是不能当众辱骂孩子,那样会使孩子产生羞耻感。二是家长要从自身找原因,多给予孩子温暖和关心,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欣赏、被尊重的。
家庭是给孩子温暖的地方,有专家建议说,父母最好把孩子放在自己身边,而不是交由老人照顾,只有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才能深切体会到父母给自己的温暖,身心才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