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有一个不完美的妈妈
我们一生中会经历许多的事,遇到许多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也许会忘记。但有一个人,永远驻扎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永远不会忘记,她就是——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
林徽因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林长民是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既受过传统的私塾洗礼,也曾留洋海外,接受过早期的西学教育。他善诗文,工书法,才华超群,儒雅风流,是小小的林徽因心中的一座大山,和许多小女孩一样,她敬爱并且崇拜她的父亲。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她的才情、禀赋乃至个性,都源自于父亲。
上苍总是公平的,既然给了她一个十分优秀的父亲,也许是为了平衡,就为她安排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母亲。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典型的旧社会女性,没有受过教育,思想守旧。
不完美的妈妈
母亲何氏属于典型的小家碧玉,她来自浙江小城嘉兴,其父开了个小作坊,家庭殷实。她14岁嫁入林府为继室,但由于林长民的原配早逝,又没有留下一子半女,她的地位实际上与原配无异。
何氏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备受宠爱,也有着此类女孩子常有的小任性。她没有读过什么书,既不会女红,脾气也不讨喜。很快她就发现,她与林家的每个人都是那样格格不入,从小生长在商人家庭的她不懂琴棋书画,公公和丈夫满腹经纶,就是婆婆、大姑子、小姑子,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得书房,他们一家子讲历史典故、吟诗作对、针砭时弊,激扬文字,可是她完全不懂,就像两个世界的人。她茫然地看着这一家子,他们最初也试图和她沟通,但是很快发现这是徒劳的,思想和文化上的差距带来的巨大鸿沟根本就无法填平,再加上她又不善操持家务,在林家彻底地沦为了一个“闲人”,于是他们不再与她说话。
她为林长民生下长女林徽因以后,还生过一男一女,但两个孩子都先后夭折。林长民这一脉难免有断后之忧,由此在公婆处引起的那份不满同样不言而喻。而丈夫总是在忙着他的事,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到林徽因9岁的时候,林长民带回了一个上海女子,林徽因叫她二娘。二娘也没有什么文化,但胜在性情乖巧,又为林家添了几个男孩,地位自不可同日而语。而何氏就更受冷落,二娘和弟妹们住在前面的大院,年幼的林徽因随母亲住在冷清的后院,父亲回家后,总是待在前院。母亲实际过着与丈夫分居的孤单生活,脾气也越来越坏。只要林徽因一去前院,回来就会听到母亲的数落。她数落前院,抱怨父亲,她边数落边哭。幼小的林徽因不明白母亲的苦闷和暴躁,却常常为此感到悲伤和困惑。她的儿子梁从诫在忆念母亲的文章《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林徽因:“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她。”
即使是父亲去世多年,母亲在性格上的短处带给林徽因的烦恼也仍然存在。和中国许多女性一样,何氏将自己对丈夫和姨太太的怨恨都迁怒到姨太太的子女身上。
1937年4月18日,林徽因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绣绣〈模影零篇四〉》的小说。小说写到一对母女,那母亲懦弱无能、狭隘多病,父亲续娶又有了孩子,乖巧俊秀的女孩儿绣绣整日在父母亲无穷无尽的争执吵闹之中挣扎,在没有温情、没有爱怜、只有矛盾和仇恨的亲人之间痛苦为难,渐渐因病而死去。从这篇小说中所影射出的家庭问题,不难看出林徽因对她母亲的复杂情感。
爱自己的母亲是一种责任
虽然何氏有着种种性格上的缺陷,但林徽因依然爱她的母亲。父亲过世后,母亲就剩林徽因这么一个亲人,她便将母亲接到身边,一直在一起生活,哪怕她后来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
有句成语叫“乌鸦反哺”,这里说的其实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理现象。当乌鸦老到不能觅食的时候,它的子女就会到外面寻找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给老乌鸦,日复一日,一直到老乌鸦死去。
俗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长大,教育我们成人。在我们小的时候,她把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为我们遮风挡雨;等到我们大了,她也老了。也许她并不完美,她总是唠叨训斥我们,时光开始在她脸上留下痕迹,她不再年轻漂亮,也许她的那些道理我们并不赞同,也许她充满了缺陷……但我们依然要爱,且深爱她,这个带给我们全世界的人。就像林徽因一样,理解她的寂寞,容忍她的坏脾气。让我们多给母亲一点爱与关怀,哪怕是来自远方的一句亲切问候,哪怕是疲倦时的一杯清茶,让她能感受到儿女的关心。乌鸦尚且反哺,何况人乎?
何雪媛小百科
何雪媛(1882~1972),浙江嘉兴人,林长民第二夫人,林徽因生母。1925年丈夫林长民去世后和女儿林徽因生活,林徽因过世后,她随自己的女婿梁思成生活,20世纪70年代,梁思成又先她而去,何氏又随梁的后妻林洙生活半年。1972年去世,当时已是90岁高龄。
做父亲的“贴心小棉袄”
女孩就像一朵朵花儿,或美丽,或娇弱,或妩媚,或敏感,或细腻,每个人各具魅力,也许是天性使然,女孩温柔体贴,所以父女关系往往要比父子关系更加容易相处,相对于男孩内敛的情感,父亲们似乎更能读懂女儿的眼神和情绪。
才子父亲
6月的杭州,暖风挟裹着燥热,湿润的空气中到处是栀子花的香味。1904年的这月,陆官巷内,28岁的林长民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孩子,也是他最钟爱的孩子——林徽因。大凡作家,尤其是女作家,多是继承母亲的禀赋,而林徽因却受父亲的影响尤其深远。知林徽因是才女,亦当知其父为才子。
在民国初年林长民是一个大人物、热点人物。他与梁启超一起活跃在近代政界,当过段祺瑞政府议会秘书长,又做过3个月的司法总长,在任时因拒绝收取涉案人军阀张镇芳10万元贿款而名噪一时,他也拒收过曹锟贿选总统的酬谢5千元,坚持投出自己的一张选票。他热衷倡导宪政,搬西方议会制于中国。后来他转于外交。
此外,林长民还能文善书,尤以书法见长,中南海新华门匾额就是他的手迹。他的字,于秀雅之中显出遒劲浑厚,随意而洒脱,如行云流水,疏朗中透着凝练,散淡而不失法度。
这样优秀的一个父亲,对于他的子女来说,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他的出色,似乎注定了他不会有太多的儿女情长,不会太关注那些家长里短,即使这是他家人需要的。在徽因出生时,他正忙着用笔杆子为他的政治理想摇旗呐喊,和志同道合的诗友唱和,和热血沸腾的宪政名士来往,《译林》月刊在他们的努力下出版;而在这前一年,他翻译的《西方东侵史》一书也已经面世。
对小徽因来说,父亲仿佛总是有忙不完的事情,用不完的精力,他不常在家。但是回到家里,他真的是一个好父亲,他会亲切地抚摸她的头,家里哪个孩子哭了,他都会蹲下身来,为孩子擦干眼泪,并讲一些吸引人的故事或者笑话。他心性开朗,特别爱跟孩子在一起。无论是他自己的孩子,还是姑妈家的表弟表姐们,都没少享受到这位舅舅的关爱。
父亲是一封封寄回来的信
年幼的孩子对父亲总是倾慕的,总是觉得父亲很了得,什么都会弄,什么都懂。林徽因也因着这种仰慕,将父亲对文学的热爱继承下来。徽因读书早,加上天资聪慧,很小她就能够识文断字,在徽因幼年的记忆里,父亲就是那个成年不在家的人,她6岁时便已经开始为祖父代笔给父亲写家信。
所有人都知道,林长民爱孩子,但最喜爱的还是大小姐林徽因。不但因为她天资聪颖,读书好,还在于她过早地读懂了家里的人情世故,能妥善处理家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父亲省心不少,她在父亲眼里是“驯良、知道理”的。徽因从小就懂得照顾异母的弟妹,尊重二娘程桂林(林长民的小妾,上海人,在林徽因9岁时进门),平衡自己母亲和二娘之间不算和谐的关系。
父亲对林徽因的爱,固然有着她是个懂事孩子的原因,但更重要的,也许是她的文化素养吧。从本质上来说,林长民是一个文人,在家里,他也希望有个人能倾听他文人的花间闲情、济世壮志,但很不幸的,他的妻妾却都是文盲,她们的见识有限,对于他的世界完全不明白。在交流的时候,他也必须努力使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才能让他的女人听懂,在这个家里,他的内心其实是寂寥的。所幸,这个由祖父祖母一手调教出来的长女慢慢长大,可以和他自如地对话,有可能懂得他,这也让他不知不觉把她当成唯一的同类。
很多时候,他甚至忘了她只是一个小女孩,书信往来之中,对她倾吐心声,谈论他的大事。这在他写给徽因的一封信中可以窥见一二:徽儿:
本日寄一书当已到。我终日在家理医药,亦藉此偷闲也。天下事,玄黄未定,我又何去何从?念汝读书正是及时。蹉跎悞了,亦爹爹之过。二娘病好,我当到津一作计□。春深风候正暖,庭花丁香开过,牡丹本亦有两三葩向人作态,惜儿未来耳。葛雷武女儿前在六国饭店与汝见后时时念汝,昨归国我饯其父母,对我依依,为汝留□,并以相告家事。儿当学理,勿尽作孩子气,千万□□。
桂室老人五月五日
对林长民而言,林徽因的身份是多样的,她是父亲最宠爱的女儿,也是他的知音和朋友。很多人都说,女儿是父亲的贴心小棉袄。确实是这样,和父子间的感情相比,父女间的感情往往更细腻,更委婉,也更微妙……
也许我们也不能做到像林徽因一样优秀,能让自己在学问和认识上达到和父亲一样的高度,甚至赢得父亲的尊重。但是作为女儿,一定要学会林徽因身上的一个优点,那就是心思细密,要听懂父亲这个大男人的话外音,做一个和林徽因一样的好女儿。
林长民小百科
林长民 (1876~1925),汉族,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幼名则泽,字宗孟,自称苣苳、苣苳子、又号桂林一枝室主,晚年号双栝庐主人。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书法家。研究系领导人之一。林长民有三房妻妾,原配早逝且未留下子嗣,故娶第二房,即林徽因生母,后因关系并不和睦,又娶了第三房。
孝顺老人要趁早
现在的生活,时间的脚步越来越急促,忙得我们没有时间娱乐,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每天只有数不完的工作和家务活。等到终于有时间了,才发现时光已老,难怪有人说,人生第一件不能等的事情就是孝顺老人。
孝顺老人要趁早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说法。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都以孝治天下,并形成了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部分。然而,在现代,几千年传承的孝的美德,在年轻一代身上逐渐弱化、异化,生活中随处可见“小皇帝”“小祖宗”。
林徽因非常孝顺,不单单是对自己的父母,更为难得的是,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孝顺自己的祖父母。而她祖母过世的时候她才6岁,祖父过世时她10岁,年幼的徽因享受着祖父母的关心呵护,她也乖巧懂事,为祖父母带来许多欢乐。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一定能陪伴我们很长时间,所以,不要等到他们老了才去孝顺,孝顺他们要趁早。
爷爷奶奶的解语花
林家本是望族,但到祖父林孝恂这一支时已经式微,但祖父勤奋好学,考上光绪己丑年(1889年)进士,与康有为同科,之后在翰林院担任编修。他并没有什么背景,在京为官压力极大,便故意在翰林院年度甄别考试当中写错一个字,外放到地方为官。他先后担任了金华、海宁等地的地方官员,后来又到杭州担任知府。祖母游氏也是出自书香门第,会书画,也善女工,将整个林府管得井井有条。
父亲林长民是他们的长子,林徽因则是他们长子的第一个孩子。大多数家长对第一个孩子总是偏爱的,祖父和祖母对于孩子的到来喜不自禁,尽管是一个女孩。
虽然满腹经纶,但祖父仍然很谨慎地给她取名,《诗经·大雅·思齐》有诗云:“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于是便以“徽音”为名!
这首诗赞美了三位女性,即“周室三母”:文王祖母周姜(太姜)、文王生母大任(太任)和文王妻子大姒(太姒)。她们都是贤淑端庄的女子,祖父在她的名字中,也寄寓了无限的含义与期望,而这女孩后来也果然如他所期许的一般贤良淑德,甚至超出了他的期许,她做的不仅仅是相夫教子的事情,还依靠自己的努力在男性的领域中博得了一席之地。
改名为徽因是后来的事情。20世纪30年代初,她经常有作品见诸报刊,而另一位叫林微音的男作者也经常有诗见报,报纸杂志在刊发他们的作品时,常把两人的名字搞混。《诗刊》为此还专门发过更正声明。于是,林徽音便干脆将名字改名为林徽因。她风趣地说:“我倒不怕别人把我的作品当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别人把他的作品当成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