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希望
1920年春,林长民以“国际联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被当时政府派赴欧洲访问考察。这是一次为时一年半的长旅,林长民决定带女儿一同前往。林长民告诉女儿:“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这是林长民对女儿的期望,在这一方面,梁启超与其是心有灵犀的:
关于思成的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点常识,这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时候,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
到达欧洲后,天资聪颖的林徽因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来自异域文明中的文化养分,扎实的英语功底使她翻看英文书籍如鱼得水,与英国人交流轻松自如。后来,林徽因考入了爱丁堡的圣玛丽学院,而在此之前,林长民便为她雇了两名教师辅导她英语和钢琴,因此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林徽因的英语口语得到了更好的纠正。接着,又受女建筑师的影响,林徽因还确立了投身于建筑科学的志向。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了汲取书本中的知识外,一个人丢开书本后的所见所闻会改变其一生。林徽因在欧洲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她光彩人生的前奏。
行万里路
在民国时代走来的文艺女青年们中,林徽因是个例外。站在梁启超、胡适、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费正清、沈从文等人中间,她用自己的学识,敏锐犀利地评述着中国古老的建筑与文学。
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云冈石窟,着手考察石刻艺术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那时的云冈因为地处偏僻,几乎没有什么游人。空旷的山崖上没有一棵树,田野里的庄稼也长得稀稀落落。在这里,林徽因和梁思成他们陷入了找不到住处的窘境。饭店、旅馆、公共设施,甚至连车马店也没有。他们只好住在一户农户家,房子没有门窗,没有一件家具,只剩下露天的屋顶和透风的四壁。
这里昼夜温差很大,中午穿单衣,夜里盖棉被还嫌冷。吃饭也就在这个农家搭伙,每天的主食都是煮土豆和玉米面糊糊,偶然吃到一点咸菜就算佐餐佳品。生活工作条件很差,但他们情绪很高。
他们考察了云冈诸窟的平面及其建筑年代,考察了石刻中所有表现的建筑形式。他们的工作繁重而琐细,因为所有石窟的碑碣都已漫没不存痕迹,需要他们根据洞窟石刻的手法进行考证。但他们工作得认真而兴致盎然。
这只是林徽因走过的其中一站而已,从1930年到1945年,他们夫妻二人共同走过了中国的十五个省,二百多个县,考察测绘了二百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而对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走出去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但自己去获取信息的能力却越来越差。走出书斋,超越网络,去寻找第一手材料,远不仅有一般意义上的旷见闻、知世情的意义。林徽因正是通过一步步的脚印,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亲眼见证了历史带来的奇迹,也因此,她对事业、对生活和生命更加的热爱。
清代初年魏禧(叔子)曾说,学者的一生要读书20年,著书20年,出游20年才能不至于愧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现代人的生活看来,一个人从小学读到博士,正常也需要22年之久,加上著书时还边读边著,读20年书没问题。三十而立开始著书,著书到70岁,著书20年也能做到。但要出游20年,或累积到20年,可能就困难了。
走出去,可以接触到繁华与竞争,从而学会生存的各项技能;可以结识很多读过万卷书的人,得到提炼之后的营养;也可能遭遇很多敌人与坏人,从此明白人间正道是沧桑;还可能撞上很多机会,学会如何取舍……走出去,你会学到很多。
刘敦桢小百科
刘敦桢(1989~1968),湖南省邵阳人,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著名建筑学家、教育家,建筑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创办我国第一所由中国人经营的建筑师事务所。长期从事建筑教育和建筑历史研究工作,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又是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开拓者。又曾多次组织并主持了全国性的建筑史编纂工作,出版了“苏州古典园林”等颇有影响的专著。在对华北和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调查,以及对我国传统民居和园林的系统研究方面,都为这一学科奠定了主要基础。和林徽因、梁思成都为营造学社成员之一。
乐观地对待生活
人生苦短,因一时一事的失败而流连于痛苦中不能自拔、自暴自弃是短视的,也是有害的。只要能以平常心看富贵,以知足心取万物,以善良心对众生,就会变得乐观起来,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必然怎样回报你!
倒也罗曼蒂克
林徽因生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从东北到北平、长沙、昆明,炮火总是在她生活中响起,似乎无处可藏,而且,由于身体原因,即使是在逃难的日子里,她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然而,这一切都无法压抑她对生活的热爱,她仍然以最乐观的一面,笑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
1928年,梁思成、林徽因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分别为主任、教授。次年,在北平生下女儿梁再冰,在女儿满月之后,回到了沈阳东大,这是他们夫妇在这里工作的第三个学期了。她鼓动梁思成完成那部早已在计划之中的《中国建筑史》。直到这时为止,中国唯一的一部中国建筑史是日本人写的,插图通常都是日军持军刀站在中国的古建筑前,这让林徽因看了非常生气。他们的事业在这个时期得到蓬勃发展,不幸的是,由于工作繁重加上抚育小孩的劳累辛苦,林徽因病倒了,是当时的难治之症——肺病,因此她不得不经常卧床休息。而且当时东北时局混乱,形势很不安宁。
在这样混乱的局势中,林徽因仍然保持着她乐观的精神,她有一次说:
当时东北时局不太稳定,各派势力争夺地盘。一到晚上经常有土匪出现(当地人称为胡子),他们多半从北部牧区下来。这种时候我们都不敢开灯,听着他们的马队在屋外奔驰而过,那气氛真是紧张。有时我们隔着窗子往外偷看,月光下胡子们骑着骏马,披着红色的斗篷,奔驰而过,倒也十分罗曼蒂克。
其实,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无法逃避世事的纷杂。生活总是会让你品尝到酸甜苦辣咸的千般滋味,或高兴或悲伤,或富有或贫穷,或杰出或平淡,或忙碌或悠闲——不管你如何面对。林徽因面对炮火威胁、病痛袭身的痛苦而表现出来的乐天精神,是我们今天最需要学习的,虽然我们可能不会遇到那么艰难的处境,但越是艰难,越说明她当时精神的可贵。
乐观为家人竖起希望
在那段艰苦的流亡岁月,林徽因受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但是她却始终微笑面对,用孱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温馨的小家,哪怕敌人的飞机终日在头顶盘旋,她的眼睛里也始终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这个时期的林徽因身体每况愈下,肺部已经产生了空洞,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感冒,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而此时的梁思成脊椎软组织开始硬化,只能每天在衬衣里穿着一副量身定做的铁架子,以支撑脊椎。
这个从上流社会走出来的奇女子,尽职尽责地扮演着精神支柱的角色,她曾翻越四个山坡,给云南大学的学生补习英语,每周需要上六节课,为了每月挣四十块钱的课时费,她每周必须六次顶着硝烟炮火来回奔波。她曾写信给费慰梅说:“我喜欢听老金和奚若笑,这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忍受这场战争。这说明我们毕竟是同一类人。”林徽因是需要朋友的安慰的,尤其在战争中求生存的年月,她在努力地干活中寻找心灵的寄托。
思成笑着,驼着背(现在他的背比以前更驼了),老金正要打开我们的小食橱找点东西吃,而孩子们,现在是五个——我们家两个,两个姓黄的,还有一个是思永(思成的弟弟)的。宝宝常常带着一副女孩子娴静的笑,长得越来越漂亮,而小弟是结实而又调皮,长着一对睁得大大的眼睛,他正好是我期望的男孩子。他真是一个艺术家,能精心地画出一些飞机、高射炮、战车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军事发明。
生活虽然到处充满阴霾,但是林徽因的心是澄净的,她享受着所有能带给她宽慰的点点滴滴,为困难中的坚持增加一些能量和养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活中难免有些悲苦和失望的事情,应该学会用欣赏的心情去体味和面对,并习惯去适应。并非是世人皆浊我独清,而是处事不惊,心平气和地面对现实,这才叫豁达。林徽因经历了战乱、贫穷、疾病,但这一切都没有将她击倒,她乐观地对待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让自己的年华虚度,也因此,虽然年仅51岁的生命长度,却让她拉宽了生命的宽度,过得无比精彩。
梁再冰小百科
梁再冰,1929年8月生于沈阳。林徽因和梁思成的长女,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担任新华社记者,曾与丈夫于杭一起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工作多年,1991年退休。
让自己活在当下
我们只能生活在今天,生活在此时此刻,而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我们的生活,仅仅只是现在、此时,当下。活在当下,现在,就是当下,就是眼前,而不是别的什么特别时段。把握好眼前的生活,我们才能创造出最有希望的生活。
爱生活也是爱自己
钱端升的夫人陈公蕙提起对林徽因的印象说:“她用煤油箱做成书架,用废物制成窗帘,破屋也要摆设得比别人好。其实我早就佩服她了。”可见林徽因生活的精致,即使失去了富贵的物质生活,她也仍能让自己过得很好,因为她爱着她自己。
1935年初,南京政府决定修缮和养护山东曲阜的孔庙,梁思成成为这一重要工程的顾问。就在梁思成外出忙于他的顾问工作的时候,林徽因的肺结核病又犯了。协和医院的大夫要求她卧床休息3年,但她只想休息6个月,她请了一位训练有素的护士搬进来住,照顾她并主持家务,这样她就可以和家人待在一起。而林徽因就****自己喜好并且身体允许干的事情,那就是集中精力写作,这让她非常高兴。她在尽力捕捉构成她许多当前情绪的那些消逝的梦想、感情和见解。
听到我所熟悉的曲子,那时我还是一个很小的小女孩,乘坐着一条船,穿过印度洋回家,那月光、舞蹈表演、热带的星空和海上的空气一起涌进了我的脑际,而那一小片被称作青年时代的东西,和一首歌里短暂的轻快片断一样,像梦幻一样地迷住了我,半是忧愁半是喜悦,我的心中只是茫然若失。
到夏天,在这段近乎隐居的日子里,她仍能静心地做着她自己喜欢的事情,这让她心情愉悦,金岳霖说她那段生活,“她刚刚完成了一篇短篇小说,有节奏地展开一个接一个的美丽情节,直到高潮到来并沉入某种遥远和崇高的境界之中。”还说,“她不久就要到北戴河(北方的海边避暑地)去。” 大约一个星期以后,林徽因从北戴河写信来说:“这里的天气是无可挑剔的。和平、健康和财富实际上到处可见,而海又是多么好!”
幸福就在此时此刻
幸福就在当下,而非过去或者未来,就在你手中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刻。林徽因最在意的是现在,是此时此刻,她最受不了的就是无所事事。在昆明,在李庄,在随时会遭遇炸弹轰炸处境中,她最为忧心的,并不是安全问题,而是“什么事也做不成”。她在给费慰梅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反反复复地说起这个:
在昆明,“可怜的老金,每天早晨在城里有课,常常要在早上五点半从这个小村子出发,而还没来得及上课空袭就开始了,然后就得跟着一群人奔向另一个方向的另一座城门、另一座小山,直到下午五点半,再绕许多路走回这个村子,一天没吃,没喝,没工作,没休息,什么都没有!这就是生活!”
在李庄,“我必须为思成和两个孩子不断地缝补那些几乎补不了的小衣和袜子……当我们简直就是干不过来的时候,连小弟在星期天下午也得参加缝补。这比写整整一章关于宋辽清的建筑发展或者试图描绘宋朝首都还要费劲得多。这两件事我曾在思成忙着其他部分写作的时候高兴地和自愿地替他干过。”
林徽因深知,活在当下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没有过去拖在你后面,也没有未来拉着你往前时,便能将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刻,生命因此具有一种强大的张力。
莫宗江小百科
莫宗江(1916~1999),广东新会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副主任、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营造学社成员,建筑史学家,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曾协助林徽因让景泰蓝工艺重获新生,是建筑学大宗师梁思成的主要助手及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