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命运总是掌握在懂得坚持的人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30年后当人们在研究大肠杆菌时,证实了芭芭拉的猜想。198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金评定委员把该年度的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当时81岁高龄的女科学家,还给她一份迟来的认可和荣耀。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是在遗传学研究领域第一位独立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也是世界上第三位独立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这一生都在追寻自己的梦想。也许人们只记得了她获奖时的风光,但很少有人会记得,在那漫长的几十年里,有个姑娘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实验室,她终生未嫁,将半生的光阴都奉献给了科学。
7.4 永远的超人克里斯托弗·里夫
好莱坞是盛产大片的王国。美国人的英雄主义无时无刻不体现在电影里,无论是身手敏捷的蜘蛛侠,还是正气凛然的美国队长,都是让人崇拜的对象。如果要提到大片里的英雄,有一个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他就是超人卡尔——那个身着红色披风,喜欢内裤外穿的大英雄。
超人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弗·里夫是美国纽约州纽约市人,身高1.94米,魁梧健壮。他的母亲是一名新闻记者,父亲是一位教授兼作家,家境良好。4岁那年,里夫的父母亲离异,从此他和哥哥一起跟着母亲前往普林斯顿生活。里夫在8岁时学会拉小提琴,10岁时,生平第一次登台演出,在戏剧《王室侍卫队》接触了表演。从此以后,克里斯托弗·里夫展现出惊人的表演天赋。后来,他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音乐和英语,并于1974年获得康奈尔大学艺术学士学位。同时,他是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出色的潜水员、勇敢的水手、滑雪健将、优秀的骑手,除此之外,这位冒险家还弹得一手好钢琴。
在戏剧《林斯顿日校》中,克里斯托弗第一次饰演男主角,后来他又参演了无数经典的作品,比如《棒球小英雄》《欧创》《安娜·卡列尼娜》,不过他最大的成功,还是要属《超人》系列电影。
在电影中,超人卡尔原本出生在克里顿星球上,在母星毁灭前,他被父母放入火箭送到地球上,被一对农家夫妇收养,后来又做了一名记者。当美国被企业家的野性推向毁灭时,卡尔就回到他真实的一面——消除危机、拯救苍生的超人!在银幕中,他有着闪电般的速度,足以撼动山河的力气,他是正义的化身,是和平的希望。只要有超人在,再凌乱的世界也会恢复平静祥和。在美国这个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家,电视、电影中涌现了太多英雄,超人绝对是最经典的,而克里斯托夫·里夫更曾经是美国在世界中的银幕骄傲。
这部电影在美国乃至全世界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在1978年上映时收获了1.34亿元的北美票房以及1.66亿元的海外票房。在1979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超人》揽获了特别成就奖、最佳女演员、最佳音乐、最佳艺术指导、最佳科幻电影和最佳特效奖6项大奖。这个源自于漫画的角色刻画出美国电影史上一个经典的英雄人物,克里斯托夫也从这部电影中收获了肯定和荣耀,凭借这部电影他荣获了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的最佳新人奖。
在影片中扮演超人母亲的苏珊娜·约克曾说:“里夫具有十分强大的勇气和精神力量。当年拍摄这部电影时,我不禁在心里说,哇!这家伙可真厉害。他非常适合出演‘超人’这一英雄角色,因为他无畏、宽容且风趣。”
然而,克里斯托弗不得不在生活中做一名真英雄。1995年,他在一次马术比赛中身受重伤,摔断了两块颈骨,伤及脊髓,导致肩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成了重度瘫痪病人。从此,会飞的“超人”只能被固定在床上或轮椅上,开始了与伤病斗争的漫漫征程。一个曾经在银幕前挥洒自如的影星,现在却必须依赖轮椅才能行动。对于常人来说,瘫痪是一件残酷的、无比痛苦的事情,对于里夫这样热爱生活、喜欢冒险的人来说,简直生不如死。瘫痪之后,他对妻子所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也许,我应该离开。”
听到这句话,妻子泪流满面。她回答里夫:“不论你怎么想,我都支持你,因为你拥有自己的生命,你可以自己做决定。但是,我希望你明白,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将永远和你在一起。”
妻子的爱拯救了他,让他得到活下去的动力。在妻子的陪伴下,克里斯托弗慢慢恢复了信心,决定和病魔抗争到底。他不但努力锻炼身体,一点一滴努力恢复着身体的机能。在9年的治疗过程中,他俨然成了精神上的超人,完全靠意志来取代早已“罢工”的神经,而为之付出的代价就是身体上的剧烈疼痛。到最后,虽然没能完全康复,但里夫已经创造了奇迹:他能活动大部分手足,身体70%的部位也重新有了知觉。除了和病魔作战,他还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成立了里夫瘫痪基金,用以干细胞和脊柱受伤研究。1998年,他重返银幕,参加了《后窗》一片的演出,仅靠自己的声音和面部表情征服了观众,收获了新的成功。在1996年3月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昔日的超人满是感慨地说道:“好莱坞应该做更多的事情,在很多方面,电影界可以给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们应该勇敢地迎接挑战。”
没错,我们应该勇敢地接受挑战。
7.5 雷姆·库哈斯:从记者到世界顶级建筑师
雷姆·库哈斯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的身份,一是记者兼自由撰稿人,二是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的首席设计师。他出生在荷兰的鹿特丹,这里有这全欧洲最大的海港。你可能从未听说过雷姆·库哈斯,但你一定知道著名的中央电视台新楼——大裤衩,这是库哈斯在中国最重要的作品。
在1968年之前,雷姆·库哈斯还是一名记者,留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善于思考、犀利敏锐。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关注建筑,并把它们带进自己的文学世界里。在他后来的著作《癫狂的纽约》一书中,曼哈顿的建筑既具备了纪念意义,又迎合了现代化的要求,即建筑的外在和内部活动空间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内部空间可自由变化。库哈斯用优美的手法描绘了他的建筑理想,为曼哈顿的未来设计出一个虚幻却不荒谬的建筑世界。这也是库哈斯建筑理论的早期展现。
1968年,雷姆·库哈斯辞去记者一职,开始朝着他的建筑理想奋斗。他进入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学习建筑,之后又前往康奈尔大学学习。虽是半路出家的初学者,库哈斯并没有感到不适应;相反,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1972年,他获得了一笔奖学金,这让他有机会在纽约呆上一段时间,好好地沉浸在他迷恋的纽约市。不同于传统的既定思维,库哈斯没有拘泥于建筑理论,再加之他从前的职业性质,他把社会学的精髓引入建筑。在当时,美国的大城市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筑也不例外。库哈斯在对纽约的观察中发现,尽管建筑是历史的重要产物,但在社会的日益变化中也很难永恒不变。因此,建筑永远是时代变迁的玩物,当一个时代过去,它也会随着尘埃改变或消失。所以,在建筑本身之外,库哈斯不得不增设别的思考,例如网络对社会形态的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资本财富在城市进程中的作用、城市的发展速度等。库哈斯认为,建筑应该对社会的每一个变化做出回应,否则它将被社会淘汰。2000年,当库哈斯获得第22届普利兹克奖时,他在授奖仪式上发表讲话:“如果我们仍沉浸在砂浆的死海中,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自身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迫切、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将不会持续到2050年。”
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共同创建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总部在库哈斯的故乡鹿特丹,另外在纽约还有分所。作为一家专门从事当代建筑设计、都市规划与文化分析的公司,OMA聚集了世界各国的优秀建筑师和研究设计人员。
在建筑手法上,库哈斯收到了荷兰风格派的影响,他习惯将穿插的墙面引入建筑元素。而更多时候,他的思路绝非常人所轻易理解。在后期,他又迷恋上超现实主义的建筑风格,喜欢用块状结构来表现出时尚的建筑外观。以西雅图图书馆为例,它的结构曾在美国十分流行。库哈斯在设计这座图书馆时,主要做了5点考虑:图书馆的各个空间应该有所交流;打破传统大而单调的空间;不仅仅是图书馆,还得增加社会功能;兼顾其他获取信息的方式;由于基地有限,图书馆的各层次需要竖直布置。待图书馆竣工,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集办公区、书籍资料区、交流区、商业区、公园为一体的多功能图书馆,让人在阅览之余,还有机会与他人交流,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