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保证了其发展所需的资源
燕京啤酒所津津乐道的技术优势、创新等的背后,无一不需要强大的资本作为背后的支撑。能够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由产品经营转向产品与资本双向经营,1997年两地上市,无一不是以雄厚的资金作保障。
4.对主要竞争对手核心市场的有效介入
燕京啤酒通过早期在主要竞争对手的核心市场完成市场布局,形成对竞争对手的威胁,大大缓解了竞争对手对其核心市场的进攻,在青岛的核心市场山东省:2001年3月18日,成立燕京啤酒(山东无名)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3月20日,成立燕京啤酒(曲阜三孔)有限责任公司。
在雪花啤酒的核心市场辽宁省,2006年3月20日,也成立沈阳燕京啤酒有限公司。
虽然这些深入敌后的燕京啤酒的子公司在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性方面没有取得什么骄人的成就,但是作为插入敌人心脏地带的钉子户,很好地制衡了这些主要竞争对手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游击破坏战术,大大降低了竞争对手的盈利能力,并且在竞争对手如法炮制地进攻自己的核心市场的时候,有一张可以随时亮出的底牌。
5.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燕京啤酒作为一家有着深厚北京背景的企业,无论其扩张到哪个省份,当地的地方政府都会为它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市场准入、建厂土地的慷慨支援、税收的优惠、摆平兼并收购和整合期间的劳资关系、处理重大的矛盾冲突等。
当然也有例外,在咱们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江西抚州地区就是一个特例:燕京旗下的惠泉啤酒在得到江西抚州地方政府的给力承诺之下,花了几个亿在抚州市建成了一家设计规模达到30万吨的现代化啤酒厂。可是就在新厂落成以后的几年之内,政府对当地几个老旧啤酒厂进行关停的承诺一直没有兑现,导致市场竞争仍然白热化,燕京惠泉啤酒设计能力30万吨的啤酒厂一直处于半开半停的状态,最大的产销也只能到达6万吨!直到2009年,还是可以看见那几家由二手设备组成的当地游击型小酒厂与燕京惠泉金碧辉煌的新厂相距不到2公里遥遥相对的局面,如同几株扎眼的野草与燕京的金黄麦穗争夺庄稼地一样,无赖地坚守着,也构成了一幅另类的江湖风景。个中原因不得而知。
6.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在燕京啤酒发展的这些年,可以说管理部门对于资源整合的能力还是在江湖上有口皆碑的。也正是有了其中一批人发扬革命主义的大无畏精神、敢于改革创新、励精图治,才总算有了燕京啤酒的快速发展,而北京市政府也总算有了一张对外的名片。
因此,可以说,燕京的发展不是领鲜世界,而是感动了北京。
第七节 “孤独的剩女”:民族品牌的大旗还能扛多久
到目前为止,国内啤酒几大巨头之中,唯独燕京啤酒是由中方政府通过市场化的运作独立经营的品牌。燕京啤酒从上而下,对此也似乎充满着浓浓的民族自豪感,无论在什么场合,他们都以自己是民族品牌作为自己的标签。
抛开狭隘的所谓“民族主义”和“民粹思维”,我们想探讨的一系列相关问题是:
(1)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作为并非国家战略性行业的啤酒工业,所谓的“民族品牌与民族工业”的意义何在?
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毫无疑问将是立足本国市场的全球化。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国,政府也是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之中。按照世界通行的准则,如果一个行业不涉及该国的核心利益,那么这个行业的开放是必然的选择,在完全竞争的国际化市场,消费者认同的是品牌而不会是品牌背后的民族。
(2)既然国外的啤酒品牌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到了中国市场,燕京啤酒的发展目标也是世界级大型啤酒企业集团,那么是否意味着所谓的坚守独资就是唯一的最佳品牌发展策略?
在回答完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理性地了解到市场开发与品牌全球化的关系。事实也证明,世界性的品牌可以说既是民族的,也可以说是世界的。品牌的经营与发展是“独资”还是“合资”应该不是问题,而问题的实质应该是品牌发展的方向选择,如果合资经营会让品牌走向衰败或者灭亡的话,合资当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如果相反,合资会让本属于民族的品牌得以发展与壮大,成为真正全球化的品牌,那么为什么不合资呢?
(3)燕京啤酒发展到今天仍然是独资经营,到底是企业的坚守还是没有选择的结果?
跟任何一个“剩女”一样,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如意郎君的原因无非是单方面或者双方面的原因:燕京啤酒贵为“皇帝的女儿”,其公主的做派无疑是其很难出嫁的主要原因。当然,作为一般家庭背景的男人,通常也没有人敢去碰这个自以为是的公主!于是乎,随着时间的推移,剩女就这样炼成了,通常为了维护剩女可怜的自尊,其父母当然对外宣称自己的女儿不愿意外嫁自然是聪明的说词。
(4)如果有另外一项选择的可能性,燕京啤酒该何去何从?
从目前公开的资料来看,燕京啤酒的管理层也似乎开始松口,除了继续坚持自己的民族品牌的意愿之外,也表示即使合资也不能失去对品牌的控股权。因此我们可以解读为他们会在不失去对燕京品牌控制的前提下,如果有合适的合资对象,他们还是愿意合资的。
五大啤酒巨头会战广西
时间:2014-5-30 4∶40∶26 核心提示:五大啤酒巨头会战广西……
【中国国际啤酒网】这一次,五大啤酒巨头的会战放在了广西。
5月13日,全球领先的啤酒酿造商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南宁工厂竣工投产,一期啤酒产能35万吨,投资超过7亿元人民币。
至此,啤酒巨头们已齐聚广西。在百威英博投产之前,非本土的啤酒大腕们都打不过收购了广西漓泉啤酒的燕啤股份。借力本土品牌,燕啤独占鳌头,霸占广西85%以上的市场份额。
“以前广西百威英博没有进来,现在摆开对决的架势了。”春节前,老漓泉人、燕啤(贵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澍葳就认为,谁胜谁负2014年见分晓。
相比之下,燕啤(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燕啤漓泉”)总经理胡建飞则淡定得多。“百威英博不见得在中国哪个市场都做得好。”5月27日,他在电话里对记者说。
截至发稿,百威英博中国企业事务有关负责人没有回复。
燕啤的利润机器
坐拥124万吨年销量,销售规模占据燕啤股份的1/5,净利润高达4.8亿元,是整个燕啤股份净利润的2/3还要多,这就是燕京漓泉。
燕啤漓泉的掘金能力有多强?同样生产100万吨啤酒,2013年,珠江啤酒的净利润仅4100万元。“华润雪花在浙江一年卖140万吨啤酒,利润只有1亿多元。”刘澍葳不无骄傲。
偏居西南一隅,燕啤漓泉为何利润如此之高?
“在中国最贫困的地区,啤酒可以卖到平均价格4元/瓶。”刘揭秘,而啤酒竞争激烈的东部如浙江、山东等地,普通啤酒的均价早已杀到2元/瓶。
来自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工作报告称,2013年,啤酒行业西南地区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3%,在全国所有地区中增幅遥遥领先。
事实上,拥有强大“造富”能力的燕啤漓泉远不只是一个利润机器,它是燕啤股份在中国实施并购战的高管人才输出地。
“燕啤漓泉旗下桂林、玉林、昆明、贵州公司,包括广东燕啤公司、福建燕京惠泉公司的管理团队,从董事长、总经理到销售副总,都是燕啤漓泉派出的。”刘说。
为此,燕啤股份专门在燕啤漓泉所在地广西桂林建了一所燕啤学院。总部的人才要先派驻燕啤漓泉任副总,学习半年到一年,再派到其他燕啤所在公司任销售老总。
相比北京总部,这里才是燕啤真正的“老巢”。
雪花英博抢食广西
西部丰厚的利润让中国啤酒第三强百威英博前来抢食。
5月13日,百威英博的南宁工程正式投产。总体规划年产啤酒100万吨,按照市场需求分期实施,主要生产百威、哈尔滨两个品牌啤酒,重点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
一期就上马35万吨啤酒产能!这让广西霸主燕啤明显感到压力。
此前,除了燕啤漓泉在广西拥有绝对地位,其后是青啤。其早在2000年左右通过收购南宁万力啤酒饮料总公司,借道进入广西,后和泰国正大集团合资成立南宁青啤有限公司,曾四易主帅,虽夺得广西市场第二,但地位边缘。
来自中投顾问的报告称,青啤股份占据广西市场8%左右的产量。
华润雪花在广西贺州也有工厂,年产能20万吨,华润雪花贵州区域公司还负责广西北部地区的雪花啤酒供应。早在10年前,重啤集团原董事长华正兴向重庆以外的周边扩张,20万吨年产量的啤酒厂落户广西柳州,现已落入嘉士伯囊中。2011年,珠江啤酒企图捷足先登,在南宁投产首期年产20万吨啤酒项目。没想到不尽如人意,在产能不饱和下,今年,珠啤董事会决定在广西新增纯生易拉罐生产线,以分食高端。
但和百威英博相比,这些啤酒厂没有一个一期就上30万吨的产能。春节前,刘澍葳对记者说,现在摆开对决的架势了,谁胜谁负今年可见分晓。
相比之下,燕啤漓泉总经理胡建飞则淡定许多。他在电话里对记者说,百威英博在中国也不是什么市场都做得好,比如武汉就差强人意。在漓泉人看来,百威英博虽来势汹汹,但它品牌混乱,在浙江就曾打乱仗。“倒是华润雪花在贵州建的几个厂,品牌整合都不错。”刘说。在其管辖的贵州,燕啤已甘居其后。
但燕啤已然在作准备。
2013年下半年和今年初,燕啤先后将持有广东燕啤和昆明燕啤10%和20%的股权分别转让给燕啤漓泉。燕啤漓泉不仅几乎全资拥有昆明燕啤,还在广东燕啤里分了一杯羹。广东燕啤是燕啤阵营里第二大“印钞机”,昆明燕啤则成长性好,投产三年就从几万吨产量增加到22万吨。
“这是为了激励公司股东再打硬仗。”胡建飞对记者说。
燕啤漓泉的抢食能力,和燕啤股份董事长李福成的“特区激励”分不开。10年前,燕啤股份收购民企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的部分社会法人股东和内部职工股东时,李就承诺,不仅保持管理层和员工稳定,还有多重激励。
分红比例可见端倪。去年年报显示,燕啤股份2013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每10股派现金0.8元(含税)。而早在2012年度,燕啤漓泉每10股现金分红13.5元。2011年度,燕啤漓泉每10股现金分红12.5元。胡建飞告诉记者,早在2002年,燕啤股份出资控股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持股68.08%时,就给原漓泉公司的高管们另外留了一些股份。
“在东部抢地盘差不多了,百威英博开始顾及广西。作为最后入场者,它抢市场的速度不会太快,但很可能和华润雪花联手,在市场上采取相同的手段来对付强者。”资深啤酒观察人士赵禹说,毕竟在同一个地区只有一家企业独大,市场并不成熟。
(5)如果燕京啤酒还有合资的选择,何时才会是一个最佳时机?
打着“民族品牌”的大旗都这么久了,加上合适的合资对象也越来越少,估计短时间内,燕京啤酒的合资难以成行,至少LFC还在位置的时间内,不好刚刚喊完自己的坚持却去走合资的老路,否则,有自己打自己耳光的嫌疑。
所以结论是,在新的领导人上位的时机,可能性最大。慢慢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