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其龙 杜志豪
借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推进、大型数据集成和消费者整体购物习惯和活动的转变,金融服务创新正在极速发展。创新改变了交易、投资和信贷业务相关的产品与服务组合,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全新企业投入金融服务行业。对于传统与新晋的金融服务供应商而言,增长与盈利来源变化不断,消费者对信用及储值系统的依赖亦正在演变,而创新产品与服务更是拥有向全球市场拓展的无限潜力。
纵观未来
与其他任何行业相比,创新对于金融服务业的影响力都最为强烈,尤其是传统上属于银行业务范围的金融服务。创新对金融行业产生的影响不但广泛深远,而且所带动的转变更是日益加速。金融服务在商业领域扮演的重要角色意味着其转型将创造巨大的增长机遇。
事实证明,金融服务创新在协助企业家与投资者创造价值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在尖端数字化技术 ( 硬件和软件 )的推动下,即便是小微金融活动都能成就全球业务,并且实现业务运营7天24小时不停不休,随时随地提供即时、划算、安全及移动的服务。这诸多益处正在引发迅速的转变。
同时,变革的速度亦对传统银行业保持竞争力,以及监管机构维持金融服务市场秩序、稳定和安全等方面,构成种种挑战。这并非是某些国家或经济体的个别现象,而是横跨所有经济体和国界的全球现象。
科技虽然使金融服务的创新成为可能,但却不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力。金融服务创新的核心在于市场需求和机遇驱使下的业务模型转变与产品发明。换言之,金融服务创新源于消费者和商业需求的变化。受全球化影响,金融服务创新与零售、投资、财富管理与信贷行业的重大变革息息相关。正如B2C电子商务的发展,令商务交易基本上不受买卖双方所在地的影响,而创新的金融服务更能够完全消除距离和地域的限制。对于那些主要的新晋金融服务机构而言,他们进入这一领域并非为了投身金融服务业,而是因为作为金融服务的消费者,他们看到了其中蕴藏的需求和商机。
拍卖行、网络游戏公司与零售商一直在推动虚拟世界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现实世界中构建物流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创新与这两个世界均息息相关。
“传统”的创新
表面上,金融服务创新就是传统银行所推行的那些显而易见的举措,包括管理传统账户的网上银行业务,让客户无需亲自到银行分行等候柜台服务;大幅增加自动柜员机的数目,在很多地区提供全天候银行服务,覆盖机场等众多难以开设银行分行的地方,等等。对金融机构而言,在银行建筑设施和柜员服务方面节省资源和时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航空公司办理登机,还是超市付款结账,我们都能看到自助服务的发展趋势,而金融服务业亦是如此。
此类创新为传统交易模式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同时仍属于传统银行业的范畴。它们利用电子付款系统取代纸本支票,用移动通信设备和生物识别替代信用卡和借记卡,并以各式密钥识别和核实交易方的身份。网上抵押公司在一些经济体中占据重大市场份额,它们并没有提供任何崭新产品,而是利用在线通信、文件管理和支付服务,为繁复程序提升效率。以往使用信用卡和借记卡,大部分情况下都需要专属的刷卡设备。可是现在它们都普遍转为以虚拟平台为主,无需任何物理接触,并依赖认证码和密码以确保安全。
上述重要变革虽然提升了服务效率,但是并未带动基本业务模型的创新,亦未必能够为买卖双方节省交易结算服务等各方面的成本。
更深层次的创新与变革
新技术的崛起塑造了金融服务业的未来,可是最为重要的是创造全新业务模式。这些模式包括全新服务和产品,以及服务与产品的创新组合,而最关键的是新的行业参与者。现在这一切才刚刚开始,其最终采取的模式,对行业的影响程度,以及提出的监管挑战,均尚待我们发现和了解。政府与企业管理者必须在创新变革出现之时,详细了解有关变革,从而保持企业竞争力和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
近期众多重大变革均源于货品/服务交易、C2C、B2C与B2B等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包括游戏、媒体与社交活动等网上活动与娱乐,以及财富管理、融资与财务报告等资本活动。
可是必须谨记,在所有金融服务当中,经纪服务是最先发生深度转型的领域。在互联网开始被公众广泛使用之时,网上交易服务亦随即诞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出现了供消费者使用的电子商务系统,首个零售贸易网站亦于1985年正式启用。可是直至90年代初,有关市场方初具雏形。E*Trade是最关键的领先企业之一,公司在1991年成立,其收入从1992年的85万美元,在两年间增至1100万美元。新兴网上渠道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它们协助消费者大幅节省交易成本,提供浏览方便且内容丰富的指引。尽管交易流程大幅减少,但是由于交易量增幅惊人,因此盈利性很高。在90年代中,逾两成的美国人进行股票投资,相比80年代,股票投资者占全国人口不足5%。从业务增长潜力方面来看,网上经纪服务的盈利轨迹对目前正在进行的更深层次的转型而言具有长期的启示作用。
由电子商务推动的创新发展,在初始期围绕资金转移,并以交易结算为主,然而在一些常用的支付渠道中,功能得到迅速扩展。在发展初期,资金转移的方法基本上是传统渠道的延伸或更新,其中以信用卡和借记卡为主。但在随后的发展中,资金转移被越来越多地融入电子商务界面当中。专属的网上支付系统开始可能只是电子商务活动与传统信用卡/借记卡交易之间的一个桥梁,但是这些系统已经日益变得自成一格,能够支持其系统现有内部资金的调配,或直接进入与电子商务网站相连的银行账户。
该细分领域的创新演变,简而言之就是产品与服务供应商通过直接与银行联系,构建非中介化的结算网络,甚至利用自身银行类结算与交易服务取代银行。
为了节省成本,相关驱动因素与技术推动创新向着“去中介化”的方向发展。当网上资金转移渠道的系统中本身存有资金,可即时用以完成交易,无需依赖任何外部代理或账户时,就会出现“去中介化”的终极表现。整体而言,这是一个由两股力量推动的强大的新趋势。首先,有关机构无需与原始账户持有人(如银行)或中介结算网络 (如信用卡公司)分拆交易费用。第二点也许更为重要,那就是能够将客户从信用基础系统转移至支付基础系统,因为客户被鼓励使用储值服务,而非信用服务。此变革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显而易见。如今,无需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收取费用(有关费用被银行用来支付交易项目的浮动月息),浮息的得益者为结算代理而非客户,因此能够大幅减低交易费用,并为结算代理提供运营或投资资本。当然,机构仍然可以选择高息信贷,对于那些结清账目且无结转余额的卡户,此举将明显减轻他们的信用浮息负担。对使用信用卡的买方,目前所有网上结算系统均提供以信用卡为基础的“稍后支付”选项。
相对信用基础服务,以借记为基础的服务的发展尤其适合新兴经济体,当地的信用信息和收债流程相比成熟经济体还有待完善。具有储存值的借记系统在新兴经济体能够快速增长,原因是它们为消费者提供了非现金交易的便利,同时又令金融机构避免蒙受过大的信用风险。
例如,储值系统在中国非常普遍,例如交通卡、电信与数据服务、网络游戏、媒体,以及娱乐、零售店与大型超市、干洗店、美甲店、餐厅、电力与燃气仪表等,任何情况均适用。虽然在使用这些卡、设备或服务时,客户需要预缴费用,但是为了吸引客户,大部分储值产品均提供一些折扣、回赠或其他可计算的激励机制。提供产品及服务的机构更可利用对储存值的忠诚度衍生出附加利益,从而支付超越投资储存现金可提供的额外客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