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技术的几点特质有利于价值创造
社交技术有几个特质使其具有独特的力量,这也是它之所以蓬勃发展和深具影响力的原因。
■“社交”是一个功能,而非产品。社交功能可被用于几乎任何涉及人与人交往的技术(如,网络、电话或电视)。社交元件——表示“喜欢”或评论的按钮,可以被添加到任何IT支持的互动中,应用范围几乎没有什么限制。
■社交技术使得社交活动在网络进行,并为这些互动赋予了互联网的规模、速度和全新的经济性。人们能够通过社交技术跨时区跨地域彼此联系,从而接触更多的人(相较于实体世界)。
■社交技术为内容创建、发布和消费提供平台。同时,它们还可支持新形式的内容创建,包括共同创建以及将个人和群组沟通转化为内容(如,一条博客可以是交流即时信息的途径,也可以自成一条内容以供将来使用)。内容的发布不是由一小部分编辑或制作人决定,任何社交技术用户都可以创建、发布、评论或添加内容。如此一来,社交平台可以将互联网“反中介”的力量延伸到大众中去。
例如,网上群组可以选择通过下载歌曲或观看YouTube视频而非依靠经纪人或唱片制作人等中介来发掘新的音乐艺术家。这些技术不仅改变了内容创建和发布的经济性,也改变了内容本身的性质,也就是说,内容可以根据讨论不断演变,而非一个成型的产品。
■社交技术可以捕捉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结构与性质。一份“社交图谱”提供了个人或群组的人脉关系图,结合其他数据,如这些人所讨论的话题,就可以对个人或群组做出基本推断。“社交图谱”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群组中哪些成员贡献最多或最具影响力等相关重要信息。
■社交技术有利于独特洞见的形成。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人员可以通过社交技术与成千上万名消费者建立直接联系,并监测自发的、未经过滤的内容,从而获得对消费者偏好和趋势更真实、更及时的洞见。社交技术还能够加大透明度——使更多产品和市场信息公之于众,传播关于组织和机构的信息。
同时,企业也开始改变行为方式。短短几年,社交技术从一个简单的“新媒体”平台演变为功能广泛的重要商业工具。除了通过社交媒体与顾客直接互动,各大公司也在监测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行,这些都是第一手的反馈和消费者行为数据。企业发现,与传统模式相比,社交科技能够帮助自己洞察更多、更深层的消费行为,并且沟通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例如,“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是否也“喜欢”那个品牌的伏特加酒)公司也在“征集”社交媒体用户以“众包”的方式为其产品提供创意,甚至合力创建新的功能。社交平台也已经成为一个采购和物流管理平台, B2B供应链上各方可以在此实时沟通。
社交技术在不同行业中创造价值的方法
我们确定了企业通过社交技术创造价值的10种方法,它们可归纳为价值链上的四大板块:产品开发、运营分配、营销销售以及客户服务。除此之外,有两种方法适用于所有企业,它们通过提高组织生产效率来创造价值。
我们详细分析了四大行业,包括快消品、消费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和先进制造业。在这些行业中,社交科技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其中约3450亿美元的潜在价值来自产品开发和运营;5000亿美元来自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活动;2300亿美元来自业务支持活动的改善。其中沟通、协调和协作改善所创造的价值占商业机构使用社交技术所创造的潜在价值的2/3,这也是社交技术最巨大的潜力。通过梳理沟通协作,扫除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甚至重新划定企业间的界限,为“网络企业”引入额外的知识和专长。凡此种种,能够使高技能知识型劳动者(这类人才越来越紧缺)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20到25个百分点。
个别公司可能获益更多。一般来说,获益最多的公司一般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特点:
■以知识型工作者为主
■高度依赖品牌知名度和消费者认知
■需要维持强大的信誉以建立可信度和消费者信心
■以数字方式分销产品或服务
■ 体验式 (如酒店)或鼓舞式(如流行运动饮品)的产品或服务
由于快消品公司有很多知识型工作者,且高度依赖品牌知名度,我们预计这样的公司在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用到社交技术。
在9000亿到1.3万亿美元的潜在价值中,相当一部分是由消费者以物优价廉的产品、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服务、更好的客户服务的形式获得的。个人是社交技术首要的受益对象。个人若不能从中获得价值,社交技术就不能被应用,其他形式的价值也就不会被创造出来。人们通过使用社交技术保持人脉关系、搜集信息、创建社群,并从中获得了极大的个人满足感。各项研究都预计这种消费者剩余的经济价值非常可观。据麦肯锡和互联网广告署欧洲区(IAB Europe)估计,2010年美国和欧洲宽带服务带来的消费者剩余价值约为每户年均50美元,这些消费者剩余价值总和在2015年会增至2530亿美元。该报告预计社交技术贡献了约30%的消费者价值,在2010年相当于为400亿美元,到2015年约为7 60亿美元。企业运用社交技术所释放的价值最终会让消费者受益,或者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挤掉了商家的部分利润,又或者是社交技术提供的洞见使得消费者可以买到更符合其需求的产品。当更好的产品提高总需求量时,个人和企业都能够获取价值。
捕捉社交技术的价值
使用社交技术也存在着风险。其中之一就是技术滥用,比如大量的上班时间用于在内外社交网络上“闲聊”与工作无关的话题,或者利用社交媒体来攻击其他员工或管理层。企业正在采取多种方式——从禁止与工作无关的聊天或审查批评意见,到欢迎批评意见并与批评者公开谈话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他风险涉及侵犯消费者隐私,这可能会限制公司发展最具启发性的消费者洞见的能力。同样地,信息安全也非常重要,但是公司保持数据安全的需求可能会限制社交技术应用的方式。
在麦肯锡对全球4200家企业高管的调研中,70%表示会以某种方式使用社交技术,90%的企业已经看到了一定程度的商业收益。然而,社交技术在企业内部和跨企业的价值创造潜力还远未被挖掘。现在,只有3%的企业全面联网, 也就是说,由于内部联网以及外部联网(与客户及外部协作伙伴)应用的社交技术,这些企业获得了可观的好处。
社交技术未来能够创造多少价值取决于多重因素。社交技术在企业内部和跨企业的成功实施和使用将取决于企业组织和文化的转型,因为只有这样社交技术的协作潜力才能被充分利用。要成功地使用社交技术联系更广泛的社群,企业需要有能力创建互相信赖、有足够人群参与、积极的社群文化与常规。社交技术不只是另一个IT变革的实施, 也不仅仅是一个改善沟通与协作的工具。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社交技术在用户中释放创新的力量,促成新的关系和群组动态。消费者社交技术中一些最有用的创新——用于将推特归类的标签以及标准的维基文章形式都是由用户创建的。若企业文化鼓励的话,用户创新也能够推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社交技术应用的演进。
社交技术的真正力量才刚刚开始被了解。这个力量源自人类与生俱来的社交吸引力,源自人们从分享自己所知、发表看法和学习他人所知所思中获得的愉悦与智力刺激。正如我们从社交技术的早先应用中看到的那样,当这些互动的方式被用于商业、专业活动时(如,开发销售产品、合力解决一个商业问题),最终创造的价值令人叹为观止。将此结果放大到行业和经济层面,其价值之大难以预料。现在,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在未来几年中,如果企业减少组织壁垒和文化,降低风险,可能的价值创造清晰可见。
陈有钢是麦肯锡上海分公司全球董事、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院长;
张如琪(Elsie Chang)是麦肯锡台北分公司副董事、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Michael Chui是麦肯锡旧金山分公司全球董事、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麦肯锡公司版权所有(c)2012年。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本文经麦肯锡中国公司授权出版。
2012中国私人银行调研:逐鹿高净值人士市场
林国沣
徐源宏
周宁人
编者按:
作为亚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中国的高净值人群正快速崛起,他们对财富的保值、增值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正是看好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各家私人银行无不竭尽全力争夺高端客户。与此同时,高净值客群也在走向成熟,逐渐适应从高端零售客户向私人银行客户的角色转变。想成为市场赢家,私人银行必须深入、细致、精确地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提供个性化、定制化、专业化的真正的私人银行服务。为此,我们开展了2012中国私人银行调研,其重点是研究高净值人士的细分群体,包括各细分群体的人口特征、财务特征、银行往来关系、选择私人银行的关键购买因素,以及基于这些关键购买因素的产品、服务及渠道等解决方案。
概要与发现
机遇不限于一线城市。众所周知,中国的财富增长速度属区域内最快,但财富并不局限于中国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约占中国高净值财富的20%,二线城市所占份额已超过30%,而且二线以下城市的份额正不断成长。
长江三角洲地区(如无锡、南京、杭州等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如东莞、广州、佛山等城市)贡献了中国约七成的高净值人士财富。
尽管境外投资日益盛行,但境外投资仅占所有高净值人士总资产的一成左右——也就是说所有的主要投资仍是在中国境内进行。
市场仍然对竞争开放。尽管我们看到中国许多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的业务蒸蒸日上,但客户关系尚未巩固深化,新进入者仍有许多机会。
当前约有四成私人银行客户不满意目前的服务。
就算是主要往来银行,大概有五成的高净值人士投入的可投资资产不超过20%。
中国约有45%的高净值人士对于私人银行缺乏足够的了解。
产品很重要,但不是唯一考虑因素。尽管一直以来私人银行关注于提供全方位的产品组合,但这不应该是唯一的考虑因素。
除了基本产品,中国的高净值人士更期待看到产品创新(例如借贷/结构性融资、更有针对性的风险/回报类型),而不是又一个共同基金。
高净值人士在乎的也不只是产品——投资咨询是其一大考虑关键,重点是客户经理如何把产品量身定制成为合理的投资建议。
企业主是规模最大也是最富有的一个客群,但他们对服务的需求差异非常之大。通过调研,我们发现:
企业主代表了中国40%的高净值人士,而且是总管理资产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人群中最多的一个细分客群。
此细分客群的需求各异,有寻求积极投资建议的专业投资者,也有企业主导型客户;后者要求兼顾便利性和渠道,并结合商业银行和私人银行的价值主张。
高净值人群的崛起及商机
根据我们的预测,亚洲(包含日本)将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仅次于北美。亚洲(不含日本)的私人银行市场资产规模将从2010年的5~6万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1万亿美元。其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6%——堪称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地区。
中国是全球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最蓬勃的地区之一,也是亚洲(不含日本)最重要的高净值(HNW)市场(定义为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100万美元),到2015年亚洲区域增长超过50%由中国[13] 贡献。
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中国高净值人士群体基础在未来数年还将进一步扩大。据估计,未来三年的高净值人士和超高净值人士[14] 群体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0%左右。到2015年,高净值人士人数将达到近200万,超高净值人士人数将达到近13万,是2012年的近2倍。
从中国高净值人士的地区分布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占比较高,分别为40%、31%和11%。这三个地区集中了中国高净值人士80%以上的市场。另外,一、二线城市的私人财富较为集中,私人银行业务总收入约占全国份额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