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错了事,无意中伤害了别人,都需要及时向别人道歉。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如果孩子蛮不讲理地冲着别人发火,而不反省自己的错误,只会让别人恼怒,必然会将事情越闹越大。到时候既毁了人际关系,又给孩子惹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对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
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道歉的好处,即缓和人际关系中的不愉快,以便有个好人缘。当然,教孩子学会道歉,前提是让孩子首先知道自己错了。一些幼儿并没有是非观,即便是一个5岁的孩子,也未必能够完全理解自己到底哪儿做错了。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区分对错。比如说:“当我们做的一些事情打扰或者伤害到别人的时候,我们应该对人家说‘对不起’。”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们要对道歉有更多的认识。如果孩子因为踢足球把别人家的窗户玻璃打破了,他不单要老老实实地表示歉意,还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用自己的零花钱来赔偿别人的损失。
到了一定年龄的孩子,开始懂得重视朋友关系、伙伴关系。所以,如果孩子与同伴之间产生了矛盾,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自觉地道歉,以此修复破裂的关系。当然,这时候孩子也可能会逐渐发现,有时候“对不起”只是一个形式,他们或许并没有在道歉的时候表现出诚意。
一天下午,小冰的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碌,突然听到邻居女孩蒙蒙的哭声,赶出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儿子小冰和几个孩子一起玩时,不小心把蒙蒙绊倒在地,蒙蒙头碰到了水泥地上,痛得直哭。
几个孩子都在安慰蒙蒙,而小冰却在一旁不说话。妈妈关心地问蒙蒙的伤势,发现并无大碍,于是替儿子向蒙蒙道歉,并把她送回家。
回来后,妈妈对儿子小冰说:“你将蒙蒙绊倒了,她受伤了,你有没有说什么?”儿子撅着嘴说:“我对她说了‘对不起’。”妈妈说:“然后呢?就一句‘对不起’吗?”儿子显然认为自己道歉了,再也不必做些什么。
妈妈对儿子说:“你看到被你绊倒的蒙蒙疼得在哭,你就没有想到要关心地问一句要不要帮她上药,送她去检查,或是把蒙蒙扶起来吗?说了一句‘对不起’,然后就不管,不是真心的道歉。因为你没有用实际行动弥补自己的过错,你应该用行动来表示真心的道歉。”
最终,妈妈让小冰认识到了错误。于是晚上,小冰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蒙蒙家看她。之后他们又开心地在一起玩,他们之间的关系没有受到影响。
不单是孩子,我们成人也经常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只在意有没有说“对不起”,而忽略了说“对不起”时的诚心以及弥补过错的实际行动。如果孩子将道歉当做履行义务,他的内心没有诚意,他的行为没有改变,那么他嘴里的“对不起”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知道,道歉是一种礼貌而有诚意的行为,不应流于形式,不是走过场,而且如果对别人造成的伤害较大,就需要做出补偿的行动。这就让孩子产生了一种责任意识,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孩子才能真正通过道歉来化解矛盾,才会真正赢得尊重,获得好人缘。
另外,家长伤害了孩子的时候,也需要真心向孩子道歉。当你对孩子说出“对不起”的时候,孩子才会懂得自己伤害了别人时要向别人道歉。家长还应该帮助孩子改正不良的行为,尽量不要让孩子犯同一个错误。这样孩子才会有真正的进步和改变。
10餐桌上的礼节孩子不能不知道
很多孩子喜欢把餐桌当做自己的娱乐场,把碗筷当做玩具,把盘子敲得“砰砰”响,拿着筷子在菜里挑挑拣拣。这不仅影响了大家吃饭,也显得孩子很没礼貌和教养。如果家长没有让孩子掌握餐桌上的礼节,常常会让自己陷入尴尬。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孩子不受人欢迎。
李女士应邀带着8岁的女儿去赴宴,出发前担心女儿不知礼节而使场面尴尬,便嘱咐女儿要注意的问题。可是在家无法无天惯了的女儿尽管随口答应,但根本没有记在心上。
几个菜刚上桌,女儿就急不可耐地伸出筷子和勺子把几个菜尝了个遍。接着,把自己最喜欢的菜挪到自己跟前,旁若无人地大吃起来。吃了一会儿,女儿就开始打嗝,还吵着要回家,搞得李女士无地自容。
一些教育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家长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餐桌是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最好时机。如告诉孩子吃饭时不要大声喧哗或敲打碗筷;要让长辈先入座,晚辈才可以入座;吃完后,要向长辈打招呼后才能离开;不要用手抠鼻孔、抠牙,要学会使用牙签和纸巾等。
可是由于工作繁忙,双职工家长平时都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一起吃饭。好不容易到了晚餐时分,家长更是鼓励孩子多吃点,或是不停地给孩子夹菜,却忘了餐桌礼节的教育。以致当孩子和客人一起吃饭时,孩子表现得很随便,显得很不礼貌。
明明的父母由于忙于工作,经常早出晚归。一天三餐只有晚饭和孩子一起吃,父母感觉挺对不住孩子的,所以晚餐的时候总是对明明说:“孩子,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多吃点,随便吃。”明明在父母的“鼓励”下,自然会毫无顾忌地狼吞虎咽。
一次,父母带着明明去参加一个晚宴,明明的举止邋遢,既没站相,又没坐相。其他宾客还没入席,他就一屁股坐到正中位,然后旁若无人地吆喝服务生要可乐。菜一上桌就伸筷子去夹,当他看到自己最爱吃的菜时,居然将整盘菜挪到自己面前,好像是在家里一样。虽然大家都笑着说“没关系,没关系”,但明明的父母感觉如坐针毡,非常难堪。
在餐桌上,特别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和客人吃饭的时候,如果孩子一点都不懂餐桌礼节,做出了一些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会让成人非常尴尬。在孩子给客人留下不好的感觉的同时,客人也会对孩子的父母产生不好的看法,认为父母没有教育好孩子。因此,餐桌上的礼节孩子不能不知道。
在美国,很多家庭都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他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帮助孩子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当孩子长大一点的时候,父母通常会鼓励孩子自己进餐,教孩子用汤勺喝汤吃菜。
在进餐时,孩子受到的第一堂礼仪教育课就是要杜绝偏食、挑食。美国人普遍认为,如果家长过分迁就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养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因此,他们经常告诉孩子:“父母吃什么,你就吃什么,你没有特权。”
如果孩子一个劲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美国家长会把那盘菜收起来。他们还认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还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控制等人见人厌的性格。美国人觉得这是人际关系中最缺乏礼貌的表现。
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告诉孩子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进餐前,要对长辈礼让,让他们先坐下来,自己才能坐下来。
第二,进餐时不能喧哗、吵闹,要保持安静。
第三,筷子不能竖直地插在饭碗当中,不用时,应该将筷子并排放在碗边,有筷子架的时候要放在筷子架上。
第四,用筷子夹菜时,不能用筷子在盘子里翻来翻去,把菜翻动得乱七八糟。也不能把这个盘子里的菜挑到那个盘子里,夹起来又放回去也是不礼貌的。因为这些看似细小的行为,都会影响一同吃饭人的情绪。
第五,尽量不剩饭。让孩子把自己饭碗里的饭吃干净,这既是节约粮食的表现,还是对做饭人的感谢。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做到尽量不剩饭,盛饭时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
第六,自己先吃完了,不可擅自离桌。告诉孩子,在离桌前要向其他人打招呼,让其他人慢慢吃等等。
如果你的孩子能够做到以上几点,相信他在餐桌上的礼貌表现会给人留下好印象,深得大家的喜爱。
11教会孩子如何接打电话
接打电话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可是有的孩子因为接打电话的时候不注意礼貌,常常会引起别人误会和反感,很容易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宋女士在厨房里忙着做饭,儿子在客厅里玩游戏。突然,电话铃响了。儿子没好气地接起电话:“找谁?没在家!”随即啪的一声把电话挂了。岂不知,来电话的是宋女士丈夫单位的领导,正有公事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