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同学的说法,你们同意吗?”
学生们说:“同意。”
“烧瓶里明明装满了水,怎么会有空气?”教师急了,声音变高。
“水上升,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是不是?”没有时间再拖,教师直接问了。
“是。”两个女孩迎合道。
“是什么使体积增大?”
“热气。”几个同学脱口而出。
“你们说的热气实际就是热量。”老师解释说,“吸收了热量,水的体积变大。”
各组按教师的嘱咐,将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冷水中。
“看到了什么?”老师问。
“玻璃管里的红水下降了。”
“为什么下降?给你们1分钟想一想。”
(我们以为,一般情况下,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准会说:“水受冷,体积缩小,水面下降。”可学生偏不这样说。)
“水下降,是因为玻璃管里的水退到了烧瓶里;水之所以退回去,是因为烧瓶变大了。”
“烧瓶会变大?”教师惊奇地说,“烧瓶可不是气球哟,想变大就变大,想变小就变小。”这句话,逗得学生们笑了起来。
“其实,因为受冷,水的体积缩小,水面就下降了。”老师给出答案。
各组学生又用酒精做了实验。然后,师生们共同总结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酒精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酒精都是液体,由此可以推出,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刚才得出了什么结论?”老师问。
“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说。
老师举起一个烧瓶说道:“这是煤油。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没有!”学生们毫不含糊地说。
“怎么?它不是液体吗?”
“是液体,但不是红色液体,所以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之所以这样想,可能是因为前面的水和酒精都染成了红色。)
“你们愿不愿意用煤油做一下实验?”老师问。
“愿意。”学生说。
几分钟后,各组都做完了煤油实验。
老师问:“你们刚才的想法对吗?”
全班叫道:“错了,液体的颜色不影响热胀冷缩。”
(这堂课,经过一波三折,似乎快要成功了!)
“今天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做道题,看看掌握得如何。”老师说。
“这是一道是非判断题,题目为: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对还是错?”老师问道。
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答道:“错!”
老师惊住了,片刻后方问道:“难道酱油和菜油不是液体?”
“是液体,但酱油和莱油是可以吃的。”一些学生说。
“酱油有色素。”有几个学生说。
“菜油烧不着,所以不会热胀冷缩。”另一些学生则说。
“刚才做过实验,酒精、煤油会不会热胀冷缩?”老师问。
“会。”学生们说。
“现在,酱油、菜油会不会遇热就膨胀,遇冷就收缩?”老师又问到。
“不会。”学生们坚定地说。
“这只是你们的猜测”,老师苦笑着说,“实际上,是会的。”
“啊!”学生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
(下课了,罗吉老师心情沉重地走出了教室。下面就要评课了,不知听课的专家和领导会说些什么!)
座谈开始了。
罗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虽然自然课还没有进行课改,用的仍是老教材,但学校组织课改的学习,我们都参加了。通过学习,我们认为,老师讲,学生听,那是老课堂;学生说,老师听,这才是新课堂。学生说对说错,是一回事。教学要走出新路,必须要有勇气。”
“但是”,罗吉老师话锋一转,“新课堂也好,老课堂也好,讲的是‘实效’两字。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初步理解热胀冷缩,但没有教会。后面的测试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对,没有一个!”“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罗吉老师说这句话时,满脸都是愧色。
校长看这局面,觉得有必要说一些情况:“由于一些原因,备课没有备充分。原计划中,没有这节公开课。昨天,看到专家离开之前还有一些时间,才临时商议上这堂课。而自然课老师又临时犯胃病了,我就叫罗吉老师顶上。罗吉老师是副校长,现在教的是数学,以前曾教过一段时间自然课。”
罗吉老师接口说到:“昨晚,听说上这课,我也慌了。以前没上过这部分,会上出什么结果,心里没有底。后来又想,自己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这部分也不难,怕什么。现在看,我过分自信了,课上成这个样,我没有预料到。”
一直在倾听的教授问道:“什么没有预料到?”
“实验,做了;讨论和总结,也进行了。该做的都做了,按理学生应掌握了,可——”罗吉老师直叹气。
“可能是我们的学生基础差。”本校一个老师说。
“不”,罗吉老师摇摇头,“可能还有更深的原因。”
“比如,在我们眼中,液体就是液体。可你看到,小孩不这样想,认为有红色的液体、可以吃的液体、可燃烧的液体……”
“对!”小孩认为只有某些特殊的液体,才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博士说。
罗吉老师内疚地说:“这怪我,液体种类太少。”
“你的意思是——”教授说。
罗吉老师说:“多用几种液体就不会闹出‘酱油可以吃,不会热胀冷缩’这种笑话。”
教授摇手笑着说:“那到难说,假设除了醋以外,常见的各种液体学生都做了,然后问醋会不会热胀冷缩,你猜会怎么样?”
罗吉老师微笑不答。
“不会,因为醋是酸的,和其他液体不一样。”教授模仿着学生的腔调说,引得在座的人笑了起来。
“怎么会这么难呢?”罗吉老师困惑不解。
博士解释道:“难在与日常经验不相符。比如:你说,水受冷,体积变小。可孩子们觉得一杯热水冷了,并没有浅下一点。又比如:炒菜前,菜油也加热到高温,可并没有见体积增大。人都是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儿童尤其如此。”
“对同一件事,孩子的理解可能和我们完全不同。”教授说。
“对,”罗吉老师很有感触地说,“比如,做水的实验,玻璃管里的水柱升高,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可是学生并不这么认为,一会儿说水多了;一会儿说水没多,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上去。”
“为什么一会儿说水多了,一会儿又说没多?”教授敏锐地问道。
罗吉老师说:“我到现在也没搞懂。”
博士解释说:“说明学生心理存在冲突。”
“什么冲突?”教授追问。
“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实验现象冲突。”博士说。
“请具体一点!”
“每天喝水、用水时都看到:往容器里加水,水面上升。可实验却是:没加水(装置是密封的),水却上升了。这就是冲突!”
“孩子如何解决这个冲突呢?”教授问。
“认为里面有空气,空气受热,把水挤上去了。”博士说。
“为什么要这样解决?”教授问道。
这问得太怪了,全场的人(包括教授本人)一时都答不上来。
突然,教授拿起一个装置,问坐在对面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
“受热,这里面的水会怎么样?”
“上升。”
“为什么上升。”
“当然是热胀冷缩哟。”
“热胀是什么意思?”
“就是水的体积增大。”
“没有加进水,怎么体积会增大?”
“水松了一点。”
“那为什么受冷体积会缩小?”
“水紧了一点。”
教授兴奋地叫道:“听到了吗,水松了一点,水紧了一点,这是什么意思?”
“装同样多的水分子,装松一点,体积就大;装紧一点,体积就小。”其实,到了这时,博士不用说了,大家早就明白了。
是什么导致这堂课失败?
原因之一就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没有,也不可能有分子的概念。
听到这里,罗老师心理轻松了一些。只听她问道:“备课时,我怎么没有想到这层困难呢?”
“说实话,我也是刚才与大家讨论时才想到的。”教授说。
“以前,你没有听过这堂课?”罗吉教师问。
“听过,就是前不久在其他地方听的。”
“他们上得如何?”校长急切地问。
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在听课过程中,我向学生借了课本。当翻到要讲的这课时,我惊住了。”
“为什么?”别人问道。
“课上要问的问题以及标准答案,早已记在上面。”
“啊,敢如此作假!”老师们叫了起来。
教授说:“研究课要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研究的价值。你们的课就很好,可以看到学生的真实表现,可以听到学生的真实想法,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大家讨论研究。说心里话,听到这堂课,我感到高兴。不然,我真不知道学生学习热胀冷缩还会有这么多的困难。”
教师有时候作为说课者,同样道理,也可以被置于评课者的位置,这种情况下,以前是说课者的教师该如何去评课呢?
评课技能
评课一直是教师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评课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个体为主,即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说课行为。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是作为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是教师“教”的点缀。新课标一再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标还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说课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评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因此,新课标提出了“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
评课,就是听课分析,以一定的标准尺度,实事求是地对课堂说课教学的内容、结构、方法、效率做出科学的理论分析与价值判断,是对说课教师的课堂说课教学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项活动,也是学校教学、教研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基本形式之一。通过评课,听课者与说课者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评课者应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出这种教研活动的作用和实效。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教师听课积极性、主动性高,而课后的评课则基本上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评课气氛沉闷,教师发言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即使被点名发言,点评也不轻不重,说不上要点,抓不住要害;评课内容不明确、不全面、不具体;评课思路不清晰、不连贯。这样的教研活动虽然搞了,但是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是不成功的。
因此,为了教研活动能够有意义的开展;通过评课,让评课者与说课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教师在评课中应注意哪几个方面呢?
1.明确评课目的
进行评课前,应该根据教研活动的目的或听课者的听课目的确定评课目的。一般情况下,教研活动、听课活动都是围绕一定目的进行的,具有针对性。评课过程中,要根据说课教师提供的课堂说课教学实例,交流教学思想,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帮助、指导说课教师和参与听课活动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通过评课,使参与活动的全体教师从对课堂说课教学实例的剖析中吸取长处,学习教学方法,改进不足,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2.把握评课内容
评课评什么,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从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评课应围绕以下内容进行。
(1)评教学思想。
即从教学思想这一角度出发,依据课堂说课教学活动的实例,评议教学思想在课堂说课教学中的体现。其中包括:说课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运用现代教育理念的思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等。
(2)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又称教学目的,这一要素主要有:说课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教材要求;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是否明确、具体,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课堂说课教学是否围绕既定的目标进行。
(3)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