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话说得好:地低成海,人低成王。深藏不露,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
1.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
民间有句非常贴切的谚语:“低头是稻穗,昂头是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穗子里空空如也的稗子,才会显得招摇,始终把头抬得老高。
富兰克林年轻时,去一位老前辈的家中做客,昂首挺胸走近一座低矮的小茅屋时“嘭”的一声,他的额头撞在门框上,青肿了一大块。老前辈笑着出来迎接说:“很痛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来拜访我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当今社会,为人处世,只要稍有点处理不当,就会招致不少麻烦。因此,为人处世中,要学会低调!
学会低调做人,是处世的基本,是为人的一种至高境界,是认真生活着和生活过的人的很好的体会、总结。“低调做人”被真正的成功人士奉为“圣经”。
爱因斯坦由于创立了相对论而声名大振。有一次,他9岁的小儿子问他:“爸爸,你怎么变得那么出名?你到底做了什么呀!”爱因斯坦说:“当一只瞎眼甲虫在一根弯曲的树枝上爬行的时候,它看不见树枝是弯的。我碰巧看出了那甲虫所没有看到的事情。”
在一般情况下,低调做人可以获得更多才能,保持不自满的心态可以避免因为炫耀自己的才能而招致他人对自己的妒忌、诋毁、攻击、陷害。过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过分地招摇,首先会使自己受损害。历史上的名人、能人、英雄豪杰,都是身怀绝技,但他们也都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的道理,所以要想赢得胜利,就要保持低调,不轻易地暴露和表现自己的才能。
西汉时的韩信,曾经家里贫穷。有个人欺侮韩信说:“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佩带剑,其实内心怯懦。”并且当众辱骂韩信说:“你若不怕死,就刺我一剑;如果怕死,就从我裤裆下钻出去。”韩信仔细看看,想了一下,俯身从那人裤裆里爬了出去,全街的人都笑韩信怯懦。
后来,滕公向汉高祖刘邦说起韩信,开始时刘邦不知道他,于是韩信就逃走了,萧何亲自追他,并对高祖说:“韩信是无双的国士,你要争得天下,非要韩信不可。要拜请他,选一个日子,要斋戒、设立坛位、完备礼教才行。”刘邦答应了萧何,拜韩信为大将军。刘邦取得天下之后,韩信被封为齐王,位为淮阴侯。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自以为是,他们为人处世,以谦虚好学为荣。常以自己的无知而惭愧,他们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向别人求教,丰富和完善自我。即使自己确有才智,也不会四处去出风头,不刻意炫耀或展示自己,克制和忍耐住自己争强好胜的心理。
学会低调做人,就要不喧闹、不矫揉、不造作、不故作呻吟、不假惺惺、不卷进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才华,能力比别人强,也要学会藏拙。
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修炼到此种境界,既可以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也可以在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骄不狂。
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智慧、一种谋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态。欲成事者必要宽容于人,进而为人们所悦纳、赞赏、钦佩,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牢固,才有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落,不禁风雨。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让自己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2.学会糊涂,逍遥自在
提起“糊涂”两字,你是否想到了郑板桥的一句名言:“难得糊涂”。短短四字,言简意赅,但它却道出了糊涂生活的大智慧。糊涂与清醒本在一念之间,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果自然也不同。别人认为的糊涂,你自己可能觉得是清醒;你自己认为的糊涂,人家又说你清醒。其实,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糊涂,以便在生活中能来去自如,逍遥自在。
关于“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的来历,有这样一段小故事:
据传,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空余,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情。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首,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后来这段文字传了出来,人们感慨其中富含的哲理,便写成横联挂起来,“难得糊涂”一词也就越传越广了。
生活中,诸如功名、利益、事业、地位和家庭,都是每一个人梦寐以求的东西,每个人几乎都会将自己一生的精力投注于这方面的努力。精打细算虽然有助于事业的经营,提高做事的效率,然而一个精明干练的人却难以获得大多数人的喜爱。尤其是在做人处世方面,往往会遭遇一些无法预料的阻力。所以说,对于有些人和事,应该学会糊涂。
立身处世是需要聪明和智慧的,但聪明与智慧有时候却依赖糊涂来体现。郑板桥说:“聪明有大小之分,糊涂有真假之分,所谓小聪明大糊涂是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聪明小糊涂乃假糊涂真智慧。所谓做人难得糊涂,正是大智慧隐藏于难得的糊涂之中。”
从理论上讲,一个人的智商高出正常值,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聪明人。然而,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人物并不绝顶聪明,相反,他们可能还有些笨。有个统计数字显示,成功的人中最多只有10%的人智商超群,其余90%的人智商绝对只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们成功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成功的人物更重视智慧。
有智慧的人未必聪明,如寓言塞翁失马中的塞翁,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他们眼里看见的不是即时的利益,而是日后的好处,为日后的大利,他们肯去吃眼前的苦。这样的人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美国总统威尔逊小时候比较木讷,镇上很多人都喜欢和他开玩笑。一天,他的一个同学一手拿着一美元,一手拿着五美分,问小威尔逊会选择拿哪一个。
威尔逊回答:“我要五美分。”
“哈哈,他放着一美元不要,却要五美分。”同伴们哈哈大笑,四处传着这个笑话。
许多人不信小威尔逊竟有这么傻,纷纷拿钱来试。然而屡试不爽,每次小威尔逊都回答“我要五美分。”整个学校传遍了这个笑话,每天都有人用同样的方法愚弄他,然后笑呵呵地走开。
终于,有一天他的老师忍不住了,当面询问小威尔逊:“难道你连一美元和五美分都分不清大小吗?”
“我当然知道。可是,如果我要了一美元的话,就没人愿意再来试了,那我以后就连五美分也赚不到了。”
威尔逊没有把心思放在贪图小利的小聪明上,而放在立足长远的大智慧上。生活中,智慧和聪明就像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主人没有仆人的协助会显得非常笨拙狼狈,缺乏效率。但再聪明的仆人都还是仆人,他不可能是主人。仆人需要主人指明方向,没有主人的仆人等于失去了方向。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实践去获得智慧,在智慧的指引下行动,从而得到成功。
3.不要忽视“礼让”
《菜根谭》中说:“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话告诉人们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有好吃的东西不要独食,要拿一部分与人分享。如果你经常这样想,经常这么做,那你就会快乐安详。所谓谦让并非一味地让步,有时候你是让了一步,但这可能就是你的进步。也就是说,凡事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了,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可能比失去的多。
一天,一只狮子和一只老虎在一条只能让一人通过的山路上相遇,下边是绝壁悬崖。老虎与狮子向来都说自己为兽中之王,因此,狭路相逢,两个你看我,我看你,谁也没有退回去让对方先过去的意思。老虎心想:要是我让开这事被其他动物知道了,我这兽中之王的威风不是从此威风扫地了!狮子也在想:过去你这老虎总与我争夺兽中王位,我还没好好教训你,今日狭路相逢,我岂能示弱,否则我这百兽之王的名声算是白给了。
这两个愚笨的家伙为争一时之气,互不相让,最后大动干戈。才一个回合,就双双坠入悬崖之中,两命呜呼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兽类不懂得道理,才会如此。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好多人不也与老虎狮子相似吗?该忍的不忍,该让的不让。逞一时之英豪,最后伤及己身。这则寓言从反面告诉我们,凡事要用理智来指导你的行动,无关紧要处,该让的要毫不犹豫地谦让。
古时候有个叫陈嚣的人,与一个叫纪伯的人做邻居。有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把陈嚣家的篱笆拔起来,往后挪了挪。这事被陈嚣发现后,心想,你就是想扩大点地盘呗,我尊重你的愿望,满足你的需要,于是等纪伯回家后,陈嚣自己又把篱笆往后挪了一丈,给纪伯让出了更大一块地盘。天亮后,纪伯发现自家的地宽出许多,觉察到陈嚣在让他,很惭愧,不仅把侵占的地还给陈家,还主动向后退让一丈。这事情让当地的周太守知道了,非常赞赏陈嚣的行为和这行为带来的互让效果,抓住这个典型大力宣传,还命人立碑表彰,并将这个村子改名为“义里”。
由此可见,忍让常常能带来互让,互让就是一种互尊。
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日新月异、变化无穷,我们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我们切不可忘记也不要忽视“礼让”。人生之所以多烦恼,皆因遇事不肯让他人一步,其实,这是很愚蠢的做法。
4.人施我以怨,我以德还人
以怨报怨是动物也懂得的简单道理,以牙还牙虽然可以解一时之气,却难以平息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结果总是导致仇人增多友人减少。聪明人采取以德报怨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消除对方的仇恨情绪,使其反省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在行为上处于有利的一方,使舆论和观众都支持自己。
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睿智的人。他在与公子纠争位时曾挨过政敌管仲一箭,差点要了他的性命。应该说齐桓公与管仲之仇不共戴天,可是,当他登上国君之位后,却以政治家的敏锐意识到,齐国的发展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他听从了师傅鲍叔牙的劝说,以博大的胸襟宽容并重用了管仲。由于齐桓公以毫无芥蒂的重用回报管仲当年那一箭之仇,深深地感动了管仲,从此,管仲便尽心国事,鞠躬尽瘁,最终助齐桓公实现了富国强兵,成功进行了“尊王攘夷”,让齐恒公率先登上了春秋霸主之位,成就了彪炳千秋的历史伟业。
战国时期另一名人蔺相如也是一个以德报怨的楷模。他以超人的勇气和智慧,让赵国的镇国之宝和氏璧完整地回到了赵国,功盖朝廷;后来,在秦赵两国的渑池之会上,又凭借自己的睿智和胆略,帮助赵王摆脱了受辱的困境,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由于功劳显赫,他得到赵王的重用和封赏,这顺理成章,天经地义。可是,生性刚直粗犷的廉颇却偏偏对蔺相如很不服气,扬言一定要找个机会羞辱他。而蔺相如听说后,不但没有嫉恨和报复,反而为了避免发生不愉快,就一直躲着廉颇,即使两人的马车在路上不巧相逢,蔺相如也让车夫礼让廉颇。蔺相如以宽厚和仁义回报廉颇的盛气凌人,最终感动了廉颇,使廉颇意识到自己的小肚鸡肠和无理取闹。惭愧难当的廉颇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请求蔺相如的原谅和惩罚,原来不睦的文武二臣从此结为生死之交,在战国后期风雨飘摇的形势下,共同支撑和维护着赵国的江山社稷。
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佳话:秦汉时期,功成名就的韩信没有杀掉当年使他受胯下之辱的青年,使这人感激涕零,愿意终生为韩信效劳;三国鼎立时期,孟获的叛乱严重危害了蜀国的稳定,但诸葛亮在讨伐南中时,却一次次放走对手孟获,最后使桀骜不驯的孟获心悦诚服,从此效忠蜀汉,听命于诸葛亮的调遣,成为蜀国巩固后方的基石……
齐桓公的不计前嫌,蔺相如的相忍为国,韩信的宽宏大量,诸葛亮的以德服人,无不让我们看到智者的容人肚量和仁者的博大胸怀。用宽仁来回报伤害,用仁德来回报怨恨,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呈现雨过天晴的美丽,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呈现化干戈为玉帛的祥和。
生活中,恩将仇报的人屡见不鲜,以德报怨的人却并不多见。但只有这么宽容和豁达的人,才能享受人生的最高境界。
大凡为人者,施人以物,人思以财还;施人以财,人思以情还;施人以情,人思以恩还;施人以恩,人思以命还。
人施我以怨,我以德还而非恶还,就断了冤冤相报的后路。所以说,以怨报怨怨难报,以德报怨怨易消。
恩恩怨怨何时了?如果一味想着报复敌人,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反之,如果以德报怨,就能使敌人成为你的朋友,成为你的一座靠山。
以德报怨,是解决仇怨纷争的有效方法。别人对我以恶,我对别人以善,其恶也就无从为恶。在通常的情况下,以德报怨一次,就会得到一个朋友,以德报怨十次,就会得到十个朋友。
以德报怨是一种精神,它要我们超越自己的偏见;以德报怨是一种态度,它培育我们博大的胸怀;以德报怨是一种境界,它意味我们有可能战胜自己的弱点;以德报怨是一种理想,它召唤我们走向崇高。
5.收敛起你的锋芒
言语锋芒太过,就会得罪别人,行动锋芒太露,便会招人嫉妒,这些会阻碍你前进,破坏你进步。如果你的身边都是阻力和破坏力,那你的成功要到何时才能来临呢?
做人要有锐气,但锐气不代表锋芒。锐气可以展现内我,但锋芒却会给别人压力。
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期内使人家知道你是个不平凡的人。要使人知道自己,当然要先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着手,于是便容易露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
然而,人际交往中,锋芒最容易刺激他人。只要留意周围的同事就会发现,资历较深、经验丰富的同事,都比较圆滑,毫无棱角,语言如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他们好像都是庸才,其实其中不乏才智超群的人。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尖锐,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突出,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的妒忌也会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阻力或破坏者,那你的立足点就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你扬名立万的目的?